辜璇
摘? 要:數字媒體專業是為社會培養從事文化宣傳和文化傳播的藝術人才,數字媒體專業的學生作為今后文化傳播的主力軍,具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是極其重要的。該文針對數字媒體專業的就業崗位特點,強調專業課程與思政教學相結合的必要性,從高職屬性、學生特點、課程特點3個方面入手,分析高職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并以交互視覺設計課程為例,剖析了專業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實踐初探,以及課程思政對學生專業學習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課程思政? 地域性資源? 協同效應? 思政元素? 交互視覺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8(a)-0036-03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mbination of Digital Media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GU Xuan
(Wuhan Polytechnic, Wuhan, Hubei Province,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e digital media major is to cultivate artistic talents engaged in cultural propaganda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 the society.? As the main forc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future, digital media students have the correct political position and political direction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media majors, emphasizes the necessity of combin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cours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higher vocational attributes,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ourse characteristics. Taking the interactive visual design course as an example, it analyzes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lays an effective role in promo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learning.
Key Words: Course Thinking; Regional resources; Synergistic effect; Ideological element;Interactive vision
傳統的思政課程,大多以理論知識為主,學生感覺枯燥無趣,學習積極性不高,有些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沒有聯系,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課程專業課程與思政教學相結合,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既能在專業學習過程中拓展思政知識,又能將思政理論與專業實際相結合。
課程思政是以課程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隱性教育為主要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專業教學中適當融入思政元素,在保證學生掌握應具備的專業知識技能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學習、工作體驗了解思政知識和內容,能夠有效地增強思想政治意識,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強化學生核心素養。
課程思政必須基于高職教育本身的定位、培養對象、培養方式等特點進行建設,在思政方向、思政主題、思政內容、思政亮點的開發上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
1? 高職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1 針對高職的屬性,融入合適的思政元素
高職教育是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就業為導向,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基本辦學模式,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的教育類型。高職教育的這些屬性對資源開發也提出了要求。
筆者學院數字媒體專業的學生90%來自武漢及其周邊城市,大多數學生對武漢這座城市都比較了解和熟悉,但都處于比較表面的認識,知道代表武漢特色的景點、建筑、風俗等,對每座建筑、場館,每個景點和文物的歷史以及由來并不清楚。武漢地域資源對學生來說比較熟悉,有天然的親和力,可以增強課程思政的實效性。該次交互視覺設計課程就是以武漢旅游為主題,體現武漢文化、建筑、交通、風俗等特色,可以通過插畫、圖片、視頻各種方式,以H5的形式進行展示。
該課程以挖掘地域性資源入手,武漢三鎮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它在中國歷史的不同階段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以地域性資源浸潤學生,可以增進學生對地方經濟社會歷史的了解,我們的學生畢業后大多數會在武漢市及周邊城市從事設計工作,在課程中引入地域性資源,融入合適的思政元素,既能幫助學生就業后更容易適應地方企業融入社會,又能幫助學生了解地域歷史,建立正確的政治觀。
1.2 分析學生的特點,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
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要堅持方向性,體現黨和國家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要求,高職學生的政治素養比較薄弱,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也比較薄弱,這些都需要教師系統地有、效地引導,培養學生去偽存真、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同時,思政元素的選擇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圍繞學生發展需要開發針對性的資源,抓住資源開發的興趣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抓住了學生興趣點,可以大大提高資源開發的效度。
由于手機的廣泛使用,H5形式的廣告宣傳、形象推廣在手機上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H5具有傳播迅速、覆蓋面廣、成本低、形式多樣的特點,成為現代人了解產品訊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深受年輕人的喜愛,也是一種時髦。處在高職年齡段的學生具有思維活躍、求知欲強的特點,對電子產品有著極強的敏銳度,對新事物、新信息的接受能力較強,交互視覺設計課程的內容選擇不僅貼近了學生的興趣點,而且在資源呈現形式上也要貼近高職學生喜歡的方式。
數字媒體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會從事自媒體、視頻采編、攝影、網絡媒體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學生善于觀察身邊事物,懂得以點概面,發現事物閃光點。此次課程融入地域思政資源,是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把握學生發展需要,選擇博物館、紀念館、規劃館這些重要的、典型的元素的需求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實現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開發與學生成長發展需要相契合。以保證學生個性發展需要與社會發展要求的統一。
1.3 結合課程特點,選擇合適的思政元素
交互視覺設計課程,在廣告公司、網絡公司都會有相應的工作任務需求和崗位需求。設計行業主要從事對產品、文化的開發和宣傳工作,需要從業人員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否則將會對社會產生錯誤的導向,在社會上形成不良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個同向同行的“向”實質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導向。本位即取向,立足思政本位,就是要求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在資源開發的源頭上把準方向,要緊緊圍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導向進行資源的挖掘、加工和利用。
該門課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新媒體手段,運用網絡資源,課堂教學采用討論式、啟發式、體驗式、互動式教學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思考,理論知識講解和實地參觀相結合,通過生動的課堂組織形式,學生分小組討論、講解方案,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設計思維的創新訓練,以及溝通能力的訓練。在此過程中,加入政治元素,讓學生了解武漢的歷史、交通、建筑以及地域文化特色,引導他們從中提煉出適合宣傳武漢旅游特色的新元素,最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培育學生的思政精神。
2? 交互視覺設計的課程思政實踐
交互視覺設計課程是要讓學生了解交互視覺設計的應用領域,最新的交互媒體藝術以及與該專業的關聯,引導學生拓寬思路,從過去的單純以設計師視角分析、觀察事物,轉換到結合市場,以用戶體驗為出發點,思考和解決問題,同時掌握人機交互設計法則,熟練運用相關軟件,培養學生獨立設計制作項目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嚴謹、有條理的設計思維,能多視角、全方位地完成項目。學生在城市規劃館中,看到武漢的城市規劃模型,對武漢多個長江大橋產生了興趣,從1955年的第一座長江大橋動工,到如今已經有10座橫跨長江的大橋,每一座跨江大橋的建設都印證了武漢城市的發展,它們對人們的生活、工作以及城市經濟、交通各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這個特點,學生決定以“大江、大河、大武漢”作為主題,宣傳介紹武漢的各個長江大橋。學生通過搜集每一座長江大橋的相關資料,進行深入的分析比較,最后以交互游戲問答的形式讓用戶參與,測試參與游戲者對武漢了解的程度,用趣味的方式幫助人們了解各個大橋的具體信息,更深地了解武漢三鎮的特色。
學生圍繞主題,搜集資料、完成項目的過程,對整個城市有了深入的了解,如大橋建成的時間、歷史背景等,讓學生發現: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武漢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的迅速和城市面貌的巨大變化;大橋的總長度和時速,體現了技術和科學的進步;斜拉橋、懸索橋、梁橋的不同造型結構特點,反映了城市藝術造詣;公鐵兩用橋和公路橋的不同功能,充分說明每一座橋都承擔了不同的運輸交通樞紐作用;所處地理位置也充分體現了武漢三鎮各區域間的有效融合互通。學生們認識到城市的建設發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認識到國家的進步和強大離不開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從中理解、接受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國家認同感。
整個課程載入武漢地域資源,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幫助學生開拓思路,尋找設計創意點,不同主題內容的選擇,帶給學生們不同的拓展知識。不論是反應武漢聞名全國的“過早”風俗主題,還是以武昌起義、洋務運動、辛亥革命等歷史事件而得名的彭劉楊路、張之洞路、黎黃陂路等街道名稱為主題,又或者以曾侯乙編鐘為鎮館之寶的湖北省博物館為主題,都能幫助學生認識武漢地域歷史、文化,進一步學習地域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國情歷史,有效地融入了思政元素,懂得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從而尊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讓學生們具備文化自信,增強愛國意識,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念。
參考文獻
[1] 占建青.高職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開發的策略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4):33-37.
[2] 謝列衛.德業兼修 知行合一:傳承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高職人才培養典型案例[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8:45-60.
[3] 楊娉.新媒體視角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探索[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70-74.
[4] 王秀敏.大學物理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研究[J].科技資訊,2019,17(16):167,169.
[5] 薛玲.“互聯網+”時代下慕課與思政教學融合的路徑探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9):131-132.
[6] 潘素.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藝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6):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