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星
摘 要:語言規劃是應用語言學研究的四大板塊之一。地名是人類文明足跡的標識,承載著特定地域的滄桑歷史和厚重文化。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多處地名不規范問題日益突出,地名用字規劃問題亟待提上日程。基于此,應秉持“規范觀與實用觀相結合”“地名選字與文化傳承相結合”“政府、公眾、企業利益相結合”三種結合的態度,穩妥地推進我國城市化的建設。
關鍵詞:語言規劃;規范性;城市化
早上在“維也納”起床,中午在“威尼斯”辦公,晚上在“曼哈頓”逛街,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在我國的確可以實現,究其原因在于,這些都是我國各地的一些“過度包裝”過的小區和建筑的名字。此外,“羅馬新都”“中德·英倫聯邦”“江南總督府”等一些小區名,也明顯存在類似的問題,這些不規范地名引起了諸多學者和社會學家們的廣泛關注。
語言規劃的本質特征在于它的直接現實性,它主要為了解決社會實際生活中的語言問題[1]。不規范地名現象的存在,不僅損害了民族文化,還影響了人民群眾正常的生產生活。基于此,本文結合語言規劃,提出幾點建議,以期對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地名規范的管理提供參考。
一、語言規劃概述
(一)語言規劃的定義
1957年,美國語言學家Uriel Weinreich率先提出“語言規劃”的概念。1959年,Einar Haugen對語言規劃這樣定義:“語言規劃以指導不同言語社區中語言的運用為目的,實際為一種規范文字、語法和詞典的活動”[2]。此后,越來越多的人對語言規劃進行定義,這些定義集中反映了語言規劃的四大要素:目的是為了解決社會生活中的語言問題;側重點在于對語言的調節和改善;主體是國家或政府權威機構;性質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的行為。
據此,我們采用國內外學界認可度較高的語言規劃定義,即國家或政府權威機構為解決社會語言問題而進行的有意識、有組織的語言調節(或改善)活動[3]。
(二)語言規劃的類別和內容
徳裔加拿大語言學家Heinz Kloss首次將語言規劃分為兩類:語言地位規劃和語言本體規劃。這一劃分現已獲得了學界的公認。語言地位規劃,是指改變一種語言或方言的社會功能,調節其社會影響[4]。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社會地位,擴大了其社會影響。語言的本體規劃則是以某種語言的本體為中心來考量和計劃,設計合理的行動方案,如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推廣和規范,文字相關標準的制定等[5]。
語言規劃的內容總體分為兩個層次:一是語言規劃的靜態層面,即對語言文字本身的地位、規范等進行規劃;二是語言規劃的動態層面,即對語言的使用和傳播進行規劃[6]。
(三)語言規劃的基本原則
語言規劃的決策和實施,與社會生活、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等種種因素密切相關[7]。語言規劃成功與否,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是否遵循了一些基本原則。
1.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指語言規劃活動要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遵循科學的程序,采用科學的思維方法,保證語言規劃的合理性。
2.政策性原則
政策性原則是指語言規劃的流程要體現有關政策的奮斗目標,保證語言規劃的嚴肅性。
3.穩妥性原則
穩妥性原則是指語言規劃的全過程要以史為鑒,尊重社會的規約性,要穩妥,要實事求是。
4.經濟性原則
經濟性原則是指語言規劃的整個過程要本著為人民服務、方便、得當的基本要求,通過簡潔易懂的程序間接地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我國當前地名更名的幾大問題
(一)刻意夸大的“大地名”
“大地名”通常指名稱的含義遠遠超過實際的地理區域、地位、功能等特征的地名。這些地名一般帶有“宇宙、中央、天下、環球、中華”等字眼,如海口市瓊山區的“太平洋別墅”,三亞市吉陽區的“中央海景大道商業街”,造成了名不符實的地名現況。
(二)崇洋媚外的“洋地名”
“洋地名”一般指用外國人名、外國地名及其簡稱等方式來命名的地名。如西安市未央區的“塞納公館小區”“英皇之都小區”等。
(三)怪異難懂的“怪地名”
“怪地名”是指隨意使用含義離奇庸俗、故弄玄虛、封建色彩濃厚的詞語的地名。如海口市瓊山區的“丹璽琉泉小區”,瓊海市嘉積鎮的“皇家騎士酒店”等,晦澀難懂。
(四)重名同音的“重地名”
“重地名”指名稱重名或同音的居民區、道路等其他設施。如杭州市的“人民路”,就涉及淳安縣、余杭區、濱江區、桐廬縣多個區域;三亞市崖州區的“鳳凰嶺公園”就與同市天涯區鳳凰機場“鳳凰山”(之前名為“狗嶺”)同名同音。
三、我國地名規劃與整改措施
地名規劃是指,在尊重城市發展趨勢的前提下,對某些地名命名和規范進行科學的、前瞻性的分析,形成系統的方案。地名規劃是一項繁雜且耗時耗資的工作,政府需要參與并在其中起引導、協調作用。
1984年,《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漢語地名部分)》對地名在文字使用方面的規范問題進行了詳細說明[8];1986年,國務院發布的《地名管理條例》明確規定要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地名拼寫的統一標準[9];1999年,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的《地名標牌城鄉》(GB17733.1-1999)對城鄉地名標牌進行了嚴肅的規定,包括標牌的分類和型號、要求、試驗方法和檢驗規則等,其影響性關乎國家利益[10]。
2018年12月10日,六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11]。該通知明確了本次工作的三大任務和四項基本原則。《通知》指出,本次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工作的三大任務分別是: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清理更新不規范地名信息和規范使用標準地名[12]。此外,該通知還特別強調,本次工作的四項基本原則是:審慎穩妥、依法實施;以人為本、便民利民;體現特色、傳承文脈;標本兼治、注重實效[13]。
為響應六部委印發的《通知》,全國多地陸續開展了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工作,先后對需清理的不規范地名名單進行了統計、公示及整改。2019年4月初,云南省昆明市開設了相關要求的示范培訓班。之后,浙江、寧夏、安徽、山東等多地也開展了相關工作。2019年6月,海南省民政廳也有所動作,經統計,三亞市需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高達14個。
當然,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是一項長期且艱苦卓絕的任務,必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審慎、嚴格、穩妥地推進。
四、對我國地名規范化的幾點思考
上述四大問題反映出地名用字中的兩對矛盾:已有用字與文化傳承之間的矛盾;社會使用與市場運作之間的矛盾。筆者認為,政府可以通過“三種結合”來逐步緩解并解決這些矛盾。
(一)規范觀與實用觀相結合
在開展地名用字規劃時,首先應樹立規范觀和實用觀相結合的理念。以地名用字規范化為本位,依據實際情況,適時靈活地做出調整。
(二)地名選字與文化傳承相結合
為了化解地名更換與地名文化保存之間的分歧,我們應在合理挖掘地名文化的同時,避免崇洋媚外問題的出現。
(三)政府、公眾、企業利益相結合
地名的選擇涉及三方利益:政府、公眾和企業。三者的矛盾在于:地方政府依靠企業投資來保障基礎設施建設,企業以商業冠名的方式回報給政府,而公眾希望保留原有地名。為了實現共贏,一方面,冠名商家可以提出多個地名備選方案供人們選擇,以示對于公眾的尊重;另一方面,廣大群眾應切實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對語義含糊、毫無標志性的商業地名進行監督和舉報,督促政府相關部門及時修正。
當然,政府通過“三種結合”來緩解并解決矛盾的同時,必須以遵循語言規劃的基本原則為前提。
總之,為了更好地實現地名規范化,應積極貫徹國家和政府實施的語言規劃和語言政策,傳承地方文化,充分調動公眾的參與積極性。
五、結語
近年來,我國城市地名用字不規范問題日趨嚴重。本文主要針對“大、洋、怪、重”等不規劃地名的問題,提出了在遵循語言規劃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政府及有關部門應持有的態度和采取的方案。希望有助于推動地名標識的規范化建設,提高城市化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王輝.語言規劃研究50年[J].北華大學學報,2013,14(06):16–22.
[2]教育部語用所社會語言學與媒體語言研究室.語言規劃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168.
[3]許念一.中國漢字規劃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5.
[4]祝畹瑾.社會語言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233.
[5]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增訂本)[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270.
[6]陳章太.語言規劃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17.
[7]陳章太.論語言規劃的基本原則[J].語言科學,2005(02):51–62.
[8][12]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頒發《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漢語地名部分)》的通知:(84)中地字第17號[A/OL](2009–01–12)[2020–07–08]. http://www.moe.
gov.cn/s78/A19/yxs_left/moe_810/s230/201001/ t20100115_75597.html.
[9]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Z].1986.
[10]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 . 地名標牌城鄉 [EB/OL].(2008–10–05)[2020–07–09].http://www.safehoo.com/Standard/Trade/Else/200810/4956.shtml.
[11] 民政部辦公廳.民政部要求各地穩妥推進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工作 [EB/OL]. (2019–06–21) [2020–07–10].http://www.mca.gov.cn/article/xw/mzyw/201906/20190600017860.shtml.
[13] 民政部辦公廳 . 關于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的通知:民發 [2018]146 號 [A/OL]. (2018–12–10) [2020–07–08]. http://www.kaoup.com/page89? article_id=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