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妙珍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既需要教書,也需要育人。在教育工作中,無論是脫離了育人的教書,還是脫離了教書的育人,都是不完整的教育過程。只講教書不講育人,則教出來的學生,即使是知識淵博,無所不懂,但在工作和生活的實際中卻表現較差,工作能力、自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問題的現象。因此,教師在工作中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
家訪是學校教育的延伸,是教師教育責任的延續,是教師教育行為的另一種實踐。作為教師對家訪工作的意義和必要性都很清楚,但真正深入家訪的情況卻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幾點:1.信息時代,與家長的聯系方式可用QQ、微信、電訪代替家訪;2.教書是任教教師的首要任務,育人工作主要由班主任和德育處負責3.“唯分數論”是常態,教學成績可以量化,德育工作無法衡量;4.常規工作任務繁重,沒有時間;5.網絡信息的過度渲染,教師是高危行業,謹小慎微下教師漸變“佛系”。當中山市教體局發出“走進家庭,同育新人”——萬名教師訪萬家的活動通知后,筆者不由地想結合自身教育教學工作,對現今社會大環境下家訪工作的重要性,闡述個人觀點。
一、重新認識社會,提升自身認識
學校在人民心目中,是美好的一方凈土,教師是這一方凈土的守望者,守住凈土,先守住自己的本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反復提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教師要深刻領會十九大報告對教育提出的要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有人形容教師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人,要想全面了解學生,我們必須走出課堂,走進家庭。
小周是一位成績優秀、安靜的孩子,他的事情總能自己做好,從不主動找老少幣,家長會從來沒有見過家長參加。次問他: “為何家長不來參加家長會?”他支吾說家長沒空。由于他成績好,想來不會像有些成績差的學生一樣,擔心老師投訴,所以認為家長沒空參加也是正常。直到有一次家長會后,接到小周家長電話,問何時開家長會,才意識到小周的有意隱瞞,于是走進了他的家庭,見到了他父親。
他的父親見到筆者,面有愧意地說二“老師對不起,我沒有及時與你們聯系,有時問孩子何時開家長會,孩子說學校不開,我也就信了。其實這孩子除了學習外,行為上讓我很操心。”家長的話讓筆者很吃驚。家長接著說:“不怕老師笑話,我與孩子的媽離婚了,現在與一位老師結婚,生了一個女兒。兒子因為我的做法,對我有意見,雖在一屋檐下,但從不叫后媽,對妹妹也從不理睬,一放學就躲在房間,看見后媽的眼神充滿了敵意,我怕這樣下去,孩子的心理會出現問題。”
聽了家長的陳述,筆者才意識到看上去平靜如水的孩子,原來內心暗潮涌動,如果不能走進他的內心,化解心中的怨氣,任由仇恨的種子在心中扎根,將來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情實在不敢想象。
后來,筆者找小周談心,一開始無論筆者說什么,他都不予回應。于是,筆乾直問他:“我就這么讓你討厭嗎?”他低頭小聲說:“不是。”筆者再問:“其他教你的老師怎么樣?”他答:“很好。”“既然你覺得這些老師都不錯,為何不與老師說話?”過了好一會,他才說:“我討厭后媽,所以不喜歡做老師的人。”“你很聰明,讀書成績也不錯,應該比別人更懂道理。世上沒有相同的人,同樣是老師,秦老師很溫柔、劉老師很嚴肅、徐老師上課就很幽默,這些老師性格特點各異,就像劉老師看上去這么嚴肅,一旦與他接觸時間久了,會發現他講起歷史來,滔滔不絕,你還會覺得他嚴肅嗎?”小周聽了筆者的話,若有所思。筆者繼續說:“其實除了人與人不同,人的外表和內心有時也會給你以錯覺。比如,你的后媽,你覺得她不好,哪里不好?你有沒有拋開成見去了解她,有沒有抱著友善的態度試著與她相處?你可能會發現她其實也不錯,而且她是老師,如果有問題向她請教,還能幫上你呢。至于你爸媽為何要分開,感情的事很復雜,等你長大后,再試著慢慢與父親聊,他會告訴你真實的想法的。”
經過與小周長談后,慢慢發現他有了不小的變化,會主動問老師問題,偶爾還會與同學說笑。與家長電聯,家長開心地告訴筆者,小周在家雖話還不多,但走出房間的時間多了,也會逗妹妹玩,看后媽的眼神也沒有了敵意,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他的心頭大石也放了下來。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文明程度可以影響和改變社會風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家庭文明建設,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常言說:“立人先立德,樹人先樹品。”教師必須“立德樹人”,不以單一的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走進家庭全面了解學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和不足,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打動他們。
二、提升教育情懷,做有溫度教育
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要提升教育的情懷,要允許學生的不完美,也要承認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個休,他們生命的鮮花都應該自由地綻放,越是暫時還不夠出色的學生,更需要教師的尊重、理解和關愛。教師要懂得錦上添花,更要會雪中送炭。只有滿腔熱忱地關心愛護學生、不岐視辱罵學生,學生才會愿意跟著教師學。課后與學生溝通交流,特別是多關注特殊家庭的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被關i已、的溫暖。而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家訪依然是最有效的途徑。
小鄧是一位外省學生,成績一般,脾氣倔強好斗,讓人不:易親近。到他家訪后,得知他自小隨謀生的父母到這讀書,家中還有一位姐姐和體弱多病的奶奶,家里靠租種幾畝地為生。父母很重視姐弟的讀書,經常強調只有讀好書,才可以改變家中的環境。父親的性格暴躁,愛喝酒,母親是一個性格懦弱的老實人,父親每每喝醉酒就會耍酒瘋,母親常常是他的“出氣筒”。小鄧開始還只是上前護著,長大后只要爸爸動人,他也會動拳頭反擊來保護媽媽。
了解情況后,筆者向他父親指出喝酒打人的不對,他也答應以后會做出改變。找小鄧談心,與他分析爸爸動手打人背后的原因,讓他明白家庭生活的不易,理解做為頂梁柱的爸爸承擔了更多的生活重擔,為了子女的教育付出很多的心血。但由于父親文化程度不高,在排解心情的方式方法上粗暴蠻橫,傷害了家人。一家人只有同心協力和睦相處,姐弟兩人好好讀書,才能更快地走出困境,以后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好。家訪后發現,小鄧的脾氣溫順了一些,臉上的表情也柔和了下來,當筆者再次與他談心,他的話語多了很多,與筆者越來越親近了,當筆者把這種感覺告訴他后,他紅著臉說:“我覺得你像我媽媽一樣地好。”
學生需要陽光,需要溫情,當筆者走進這個家庭,教師神圣的職責感由然而生,覺得有改變這個家庭命運的使命感,只有把學生教育好,這個家庭才有希望。教師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就要在生活上、學習上時刻關愛學生,一聲贊美、個微笑、少些說教,多些肯定和鼓勵,讓溫情撒向每一個角落,每個學生都能沐浴到愛的陽光,教育也就有了溫度。
三、轉變工作模式,培育社會新人
小是一位聰明的學生,高大帥氣對人有禮貌,課堂上講小話、開小差的現象時有發生,初二的成績還有六七十分,到初三成績只能達到三十分左右,在學校曾多次見過他家長的身影,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情況,筆者決定與家長聯系,到家中一訪。家長接到電話的第一句話是:“老師,我兒子又犯什么事呀?”筆者忙打消他的顧慮,表明只想到他家去坐坐,聊聊天,他爽快地答應了。
剛一落座,他就毫無保留把基本情況和內心的想法全盤說出。他說:“我知道兒子從小一直都有愛說話的毛病,小學老師就曾為這個問題與我多次聯系,想想可能是小孩子不懂事的原因,長大點自制力有所提高,意識到上課講話不好就會有所改變。上初中換了一個學校,剛開始表現還不錯,數學老師還偶爾表揚他聰明學得不錯,我們也覺得很開心。可是,他的英語成績一直都很一般,小學也僅六七十分,到初中后就只有四五十分了,英語老師多次課堂批評他上課講小話,開小差,曾多次約見我,但效果不理想,反而這些現象逾發嚴重。教師先是采用課室后面罰站,然后是停課三兩天,最后提出要家長陪讀的方法。”
家長與筆者述說明基本情況后,無限感慨地說:“老師,我知道作為教師的難處,我在家庭中教育一個孩子都如此難,你們要管理一群孩子,難度可想而知,也可以理解老師為了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而必須對違紀的學生采取一定的處罰措施。但我不能理解的是,處罰的力度不斷加強,問題卻總不見效呢?可能我的家庭教育有問題,為了教育他,我苦口婆心講過道理,最后忍不住也動過手。為了配合老師的教育,我上班請假也陪兒子上了兩天的課,但第三天,兒子威脅我,如果我再陪讀,他將不再讀書。面對這種情況,我該怎么辦?我兒子在老師眼中可能僅是眾多學生中的一員,可他是我們家庭中的唯一,如果繼續用這樣的方法去教育孩子,我難以想象孩子的將來會發生什么樣的意外,為了孩子的教育,我和愛人經常吵架,我們非常困惑,到底用什么樣的方法教育我的孩子?”
聽家長的一番話,讓筆者從另一個角度明白了家庭教育的困惑、家長教育的無助以及渴望有種對學生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也給我們提出思考:如伺做好家校臺作,教育方法如何靈活多變,針對不同的學生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法,這些都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世界本豐富多彩,一個關在象牙塔里不出去的人,他自然只能透過狹小的窗口去看世界,看到的東西是片面、模糊的,一旦走出象牙塔,一旦從平原登上山崗,視野得到拓展,看到的東西更為全面和真實,看到的東西越多,發現的問題也越多。教師不必感慨教育的多變性,時代在變,教育的大環境在變,學生在變,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的方法也要與時俱進。遇到教育教學中的困境時,與其無謂的抱怨,不如困則思變。用德育情懷去教學,走進家庭、走進學生的內心,做有尊嚴的教育者,做有教育情懷、有溫度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