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蔣小利
我園是江蘇省首批課程游戲化項目園,率先嘗試將園內與園外的課程有機整合,攜手兩大教育主體(家長、教師),銜接三大生活場所(幼兒園、家庭、社區),關注每個幼兒發展的差異性和持續性,力求讓課程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求。交疊影響域理論認為,家庭、幼兒園和社區對幼兒的成長發生了交互疊加的影響。用參考交疊影響域理論對我園家園共育的現狀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后,我們發現存在“家園宣傳欄制作精美,內容枯燥單一”“家長會精心準備,聽者索然無味”“家園活動豐富,理念依然滯后”等問題。
家園合作的交疊影響域理論將家園合作實踐的類型分為做好父母、交流、志愿者行動、在家學習、做決策、與社區合作六種。結合該理論對我園家園共育工作進行分析后,我們發現我園的家園共育工作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尤其突出的是在“交流”與“與社區合作”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實際調查中,我們通過問卷調查、訪談以及日常觀察等形式,發現我園的家園共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家園宣傳欄”是每個班級門口都設置的一個宣傳欄,人人可以參與這個欄目的創設,一般會設置以下欄目:每周計劃、育兒知識、溫馨提醒、請您關注等。教師們更多注重該欄目的“外在包裝”,其內容卻存在較為枯燥單一、未關注家園互動、更新不及時等問題。大多數班級會張貼周計劃或網絡下載的文章,然而內容卻不符合班級的實際情況,家長不能有效參與互動,導致該欄目形同虛設,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幼兒在園三年,每個學期都要召開家長會,為了讓會議達到預期的效果,針對會議內容教師都會提前舉行專題研討活動。研討內容主要有:具體會議內容、新班主任試講、老班主任示范講解、會議注意事項等。同時,提前拍攝幼兒在園的活動照片和視頻,在等待環節播放給家長觀看。盡管教師們對會議內容進行了精心的準備,但是在會議期間,仍然會出現家長懈怠的情況,有的竊竊私語,有的玩弄手機,大都表現出對會議內容不太感興趣。
據統計,幼兒在園一年的時間內,每個班級平均舉行家園互動活動十余次,互動頻率較高。在學期末的家長調查問卷中,家長們對幼兒園的意見,多數集中在活動較多、知識性教學較少等方面;對班級教師的意見,集中在教師主動與家長溝通的次數較少,溝通語言較貧乏等方面。
幼兒園應當如何和家長建立良好的關系?首先,幼兒園應當采用不同形式邀請家長主動參與到幼兒園的教育事業中,如在幼兒園門前設置有“歡迎”字樣的標志牌,在入口處設置迎接處或信息臺,并設置路標,引導參觀者找到辦公室或是鼓勵家長參觀活動室。
其次,針對直接和家長打交道的教師和管理人員,幼兒園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他們對家園互動的態度和想法。在了解教師的態度以后,幼兒園要先解決內部問題,幫助部分教師端正態度,讓教師和家長成為朋友。幼兒園應倡導教師和幼兒溝通,家長和幼兒溝通,教師和家長溝通,還要倡導家長與家長溝通,教師與教師溝通,幼兒與幼兒溝通。
再次,在家園互動中,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幼兒園,他們是教師,在家里他們是家長。他們不僅要關注幼兒的學習情況,還要關注幼兒全方位的成長;他們不僅是幼兒園教育的執行者,還是家庭教育的指導者。在不同角色互換的過程中,教師的教育能力在不斷增強,專業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教師還要根據家庭的不同特點和家長所受的教育,進行相應的指導。因此,教師一方面要指導家長,另一方面也要與家長共同成長。
在幼兒階段,幼兒的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家就是在幼兒園。“在家”可廣義地認為是包含父母帶領下的所有活動,如走親戚、參加課外興趣班等;在幼兒園則包含幼兒園組織的園內活動。家庭和幼兒園構成幼兒的兩個基本對等的生活世界。
教育活動發生在家庭和幼兒園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家園互動也更多地體現在日常小事中。例如,家長若將督促幼兒學習這件事理解為家長代替教師來監督幼兒,那么家長就會將教師提出的檢查幼兒作業并在作業本上簽字的要求視為例行公事,不會認真對待。相反,假如家長將其理解為這是雙方在共同促進幼兒成長的過程中,作為家長一方應發揮出作用,就會認真檢查并負責任地簽字,因為家長明白自己作為幼兒的監護人與撫養人,必須對幼兒負責,要向幼兒表明自己對其學習情況的關注。如果家長明白自己的這種行為是教師無法替代的,就會意識到為人父母所肩負的教育責任,感覺到教師對自己的期待,從而感受到自己被需要,獲得一種渴望實現自我的效能感,從而認真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然而,教師往往是通過幼兒向家長傳達“要家長簽字”等要求的,并沒有向家長解釋這么做的意義與作用,也沒有試圖引導家長將這種家園互動理解為一種共同責任。這里所謂的家園互動雖然體現在“小事”中,卻更多希望我們抓住一些細節,有效地向家長傳達家園合作的教育意義。
幼兒園和家庭進行合作時,會持有各自對互動過程的理解。幼兒園往往希望家長對幼兒能提出明確的要求,嚴格遵守獎懲制度,進行有計劃的培養,并有意識地安排活動。家長則希望教師能更多地給自己的孩子個別化的關心和幫助。這些要求的提出應該是建立在對彼此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這就要求家長與教師之間要加強溝通,保持密切聯系,確保雙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的一致性。
此外,在家園互動中,教師還要扮演一個具有較強的信息收集、理解、重組、轉發能力的角色,及時向家長們提供激發思考的素材。能力較強的家長也應及時分享自己的感悟,引發其他家長思考。在雙方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起到橋梁般的連接作用。
近年來,隨著信息產業的不斷發展,網絡已經變成聯結家庭與幼兒園的橋梁,可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家園聯系中普遍存在的幼兒園向家庭單方向傳遞信息的狀況,而且在交流的時間與形式上也比較靈活,不受限制。幼兒園可以通過微信群、QQ 群等平臺,向家長通報幼兒園近期開展的各項活動;家長也可以利用各種平臺向教師反饋幼兒在家中的情況,互相交流,互相補充,雙方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搜集信息,及時分享。這種互動化的交流,既克服了傳統單向交流的弊端,也更為符合家長的實際需求。
通過家園合作的交疊影響域理論的分析,可以進一步優化家園共育的模式,形成教育合力,最終實現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