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薇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說過:“必須注意為兒童期設置一個適當的世界和一個適當的環境,這是一個絕對迫切的需要。”所以在任何教育的過程中,環境創設都非常重要。環境創設直接關系到幼兒認知和情感等各方面的能力發展,影響幼兒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并與能否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的發展水平有著緊密聯系。良好的環境創設應體現出開放和自由,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對活動的興趣,能讓幼兒無拘無束地參與活動,使幼兒產生愉快的情緒,還能增強幼兒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因此,為幼兒創設一個既寬松又適宜的環境是促進幼兒游戲發展的前提。
幼兒是環境的主人,應該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來設計幼兒園的物質環境,這樣的環境對幼兒來說更具有教育意義。良好的環境創設應體現開放性和動態性,不僅能讓幼兒無拘無束地參與活動,還能不斷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幼兒的游戲活動中,我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和需求,適時調整玩具及材料,創設動態的物質環境。如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主要來源于家庭,入園后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所以班級的整體色調我選擇了粉色和白色,讓幼兒一進教室便有“家”的感覺。而小班角色游戲的主題主要是“娃娃家”,我創設了4 個平行、溫馨、舒適的“娃娃家”游戲區域,讓幼兒擁有充足的游戲空間和時間,緩解幼兒的入園焦慮,并且充分利用家庭資源,鼓勵幼兒帶一樣自己喜歡的玩具入園,這樣不僅讓幼兒有安全感,還可以引導幼兒學會共享玩具。物質環境的創設為幼兒自主游戲提供了充足的空間,滿足了幼兒不斷發展的需求。在開展各個主題活動時,教師還要注意根據主題內容和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提供適宜的游戲材料,以推動游戲的順利發展。
心理環境創設是指創設一種使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活動內容、活動方式、活動速度和活動時間的氛圍。創設安全的心理環境是指創設一種沒有批評、指責,不同的想法、做法都能受到重視、尊重和贊揚的環境。《3 ~ 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營造安全的心理氛圍,讓幼兒敢于并樂于表達表現。”幼兒只有處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環境中,才會喜歡并主動投入環境,才會無拘無束、大膽自主地開展活動,充分展現自我、發展個性,激發出探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日常活動中,我經常和幼兒交流,與他們建立平等的師幼關系,慢慢地了解每個幼兒的興趣和愛好,了解他們發展的需求,做好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一日活動皆課程”,我堅持將教育目標滲透在一日活動中,引導幼兒發現自身的需求,逐步形成探究動力,讓他們在寬松、充滿愛與平等的心理環境中自由探索。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游戲材料有成品、半成品與自制游戲材料。自制游戲材料一是指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原材料制作自己喜愛的玩具;二是指教師根據幼兒的發展需求,有目的地制作供幼兒游戲的玩具。環境創設和材料投放應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滿足幼兒的興趣點和發展需求。小班幼兒最喜歡區域游戲“娃娃家”,這不僅是因為“娃娃家”中的各種玩具材料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更是因為“娃娃家”可以從某種程度上寄托幼兒對家庭生活的依戀之情。在游戲中,教師可以利用材料初步培養幼兒的角色意識,讓他們熟悉居家生活的情景,適當地投放與實際家庭生活相關的玩具材料,讓幼兒能夠結合材料開展游戲。
教師應創設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興趣需求的環境。教師首先需要根據教育目標研究課程,然后依據《指南》目標、主題目標和主題內容查找資料(能夠與幼兒產生互動的),最后再投放適宜的材料。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與興趣需求,為他們創設了豐富的物質環境。在各區角增添了成品材料、半成品材料和玩具,讓幼兒自主活動。如在美工區增添了超輕黏土用來搓糖球和棒棒糖;在生活區增添了瓶蓋、毛巾、夾子等材料;在科學區增添了黃豆、搖搖樂、撲克牌等游戲材料。這些玩具材料可供幼兒自由選擇,教師只需提出一個要求:用完后將材料收拾整理好并歸還原處。這些玩具材料,為幼兒游戲或自由活動提供了充足的物質條件,滿足了他們的發展需求。
教師要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制作教玩具,利用幼兒園周圍的自然條件開辟新的游戲場所。在社會倡導環保低碳的背景下,我們嘗試為幼兒提供廢舊材料,如酸奶杯、輪胎、報紙、紙箱、可樂瓶、易拉罐等。我們將洗發水瓶、化妝瓶投放到“理發店”;將易拉罐投放到美工區供幼兒涂鴉裝飾;將幼兒小時候穿過的衣服投放到“娃娃家”,變成了“娃娃的盛裝”;將秋游時撿到的松果和樹葉投放到美工區用于裝飾……幼兒在參與教玩具制作的過程中,動手能力提升了,創新意識增強了,環保意識提高了,也更喜歡玩區域游戲了。此外,家長們也積極參與收集區域材料,實現了真正的家園互動。
教師必須正確處理游戲活動中的主客體關系。在活動中,我始終遵循“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原則,充當一個觀察者,給幼兒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享受自主游戲的樂趣。在游戲活動中,我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在了解幼兒與環境(包括材料與伙伴)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提供適時、適當的幫助,對幼兒行為進行評價與反思,使環境創設真正有利于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在每個區域里,我們要注意區域之間的相互滲透。例如,在建構區里滲透數學領域的知識,講解時運用一些比較詞,如“比……高”“比……短”等。在美工區中滲透科學領域的知識,如給幼兒講解材料的性質(如濕的、干的、軟的、硬的);用水和刷子在戶外畫畫,讓幼兒了解“蒸發”的概念等。
教師應通過觀察、詢問的方式引導幼兒提出問題并進行討論,通過這一過程了解幼兒的需求和興趣。游戲時,應讓幼兒參與活動室物品的拿取、擺放與收拾;讓幼兒參與活動環境的布置;讓幼兒參與活動方案的討論、設計、嘗試與體驗;定期和幼兒討論并總結:你最喜愛的游戲是什么?最不喜歡的游戲是什么?為什么?還想要玩什么樣的游戲?將問題留給幼兒,讓幼兒掌握創設游戲環境的主導權。
班級環境的創設不僅僅是美化活動室,也是幼兒自我表現與展示的舞臺及想象與創造的天地,也是家園信息與經驗交流的窗口。小班環境的創設需要我們用愛心和智慧去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