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平
幼兒園,即 “幼兒的樂園”,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園戶外游戲應具有探索性、趣味性、變化性等特點,滿足幼兒在戶外進行探索、建構、扮演、體驗等需要。近幾年來,我園立足實際,不斷探索個性化的戶外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更好的發展。
我園是一所建立于20 世紀90 年代的老園,園內兩大塊塑膠地各安放一組滑梯和攀爬類大型組合玩具,還擺放了秋千、攀爬架等中小型玩具。各班固定活動場地,規定活動時間,有時組織幼兒玩滑梯、秋千、攀爬架等中大型玩具,有時組織幼兒玩飛盤、球、圈等小型運動器械,有時組織幼兒玩“鉆山洞”“老狼老狼幾點了”等體育游戲。久而久之,幼兒逐漸對戶外游戲失去了興趣。深究其原因,一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慮,幼兒擔心在大面積塑膠場地上碰撞摔倒;二是教師對戶外游戲的認識不夠全面。
2014 年5 月,在組織全園教師觀摩安吉戶外游戲視頻后,大家深受觸動并進行自我反思:我們應該如何開展戶外活動?2014 年11 月,我園有幸成為江蘇省第一批課程游戲化項目園,這樣的契機促成我園走上了戶外游戲探索之路。
我們廣泛聽取教師、幼兒和家長的建議,確定場地調整方案,充分利用原有戶外環境資源,做到“小動作大改變”。在前院的教學樓和綠化帶中的夾縫區域,增加防腐木圍欄,地面鋪上厚無紡布,因地制宜地打造地上沙池;圍墻邊的防腐木長廊增加三組難度不同的攀爬區域;后院沙池上增加多功能防腐木的四方小亭,可以在里面玩篩沙子、運輸沙子等。沿階而上的綠色園地,左側小竹林增設小舞臺、磚灶臺,右側L形區域增設鉆爬、平衡游戲材料……一系列改變將戶外綠地打造為多功能的兒童嬉戲樂園。
我們開拓思維,通過收集、購買、自制等多種途徑,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戶外游戲材料,有圈、球、跳繩等小型材料,有大量戶外積木、竹桶、紙筒、木板等建構材料,有“娃娃家”“超市”等角色游戲的材料,還有可以自由組合的練習鉆爬、平衡的中小型運動器械,以滿足幼兒的不同游戲需求。我們沿圍墻設置開放式的戶外資源架,將材料按類別整齊擺放,便于幼兒自主、自由地拿取和歸還。
開放和自由必須建立在幼兒遵守各項規則的基礎之上。班級師幼共同討論和制定游戲材料的取放規則、游戲規則及安全規則,使遵守戶外游戲規則變成幼兒的自覺行為。
全園劃分為前院、后院、樹林、沙池、戶外繪畫這5 個游戲場地,每周各班級交換場地兩次,供幼兒進行各種游戲。幼兒還可以自由組合、挑戰組合器械作品。這種開放自由的戶外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廣泛的活動空間。僅僅半年時間,我們發現幼兒不但動作更加靈活,而且更加自信了。
在探索園本化戶外游戲的過程中,大家發現了幾個問題:一是我園戶外資源貧乏,自然綠化少、泥土地少,制約了幼兒的深入探索;二是幼兒普遍對挑戰項目感興趣,活動偏向單一化;三是完全開放的游戲形式,無法滿足各年齡段幼兒的游戲需求;四是教師作為觀察者,缺乏有效參與。
2017 年12 月,我園申請并立項了南京市“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幼兒經驗的園本課程研究》,確定了構建戶外課程的目標,進入戶外游戲探索的第二階段——“戶外主題游戲”。
探索伊始,我們分析比較各場地的位置、面積、地形、資源等要素,然后基于9 個班級,以及一周9 次活動的計劃將戶外劃分為9 個游戲場地,保證每個場地能容納一個班級的戶外活動。
我們拓展思路,組織教師閱讀《游戲、兒童發展與早期教育》,學習并借鑒 “兒童主題游樂場”的有關元素,最終確定9 個戶外主題游戲。具體如下:
闖關之路:設置4 ~ 6 道關卡,幼兒或推輪胎,或踩不同高度的高蹺,或踏滑板車,或劃小船,自選難度不一的闖關器械,安全通過關卡者獲得游戲幣獎勵。
建構大本營:以戶外大型積木為主,輔助竹筒、紙板、樹棍、帆布、繩子等材料,選擇不同的主題,分工合作進行集體建構,活動后保留作品,供其他幼兒評價,幼兒根據收到的紅花得到相應的游戲幣獎勵。
玩轉梯子:以梯子為主,輔助油桶、圈、繩等其他材料,組成循環的活動路線,路線中主要有攀爬、跳躍、投擲、縱跳觸物等挑戰,組合方式與難度大小都由幼兒自主調整。幼兒完成一次循環,敲擊鈴鐺,進行自我鼓勵(有三種不同鈴鐺,根據完成情況敲擊相對應的鈴鐺)。
九八小街:借助樓頂長廊和木屋打造體驗式的兒童生活社區,有健身花園(提供兒童健身器材)、體檢中心、甜馨糖果屋、點心鋪、百果香水果店、小黃鴨禮品屋、銀行等。幼兒將一周積累的游戲中兌換兒童幣后,可在“九八小街”消費,也可以擔任店員、保安等角色,賺取“工資”。
趣味動動手:以有趣的戶外動手游戲為主,提供釣魚、小車賽道、彈珠賽跑、射擊、套環等游戲材料,讓幼兒自主探索其中的科學原理,培養其探索能力與動手能力,愉悅身心。
快樂騎行:設計環形騎行道,設有山洞、坡道和各種道路標志等,還設有交警、出租車司機等角色,以及洗車行、加油站等服務站點,“交警”負責引導幼兒在騎行游戲中遵守交通規則。
球球大作戰:以足球、籃球、彈跳球、羊角球等各種球類游戲為主,用繩網劃分不同的玩球場地,幼兒頭戴各色發帶,選擇與發帶顏色匹配的場地玩球,或投球進籃,或運球到終點,或踢球進球門,或夾球行進跳,或與同伴合作擊地傳球等,自行選擇玩球方式。
歡樂谷:以戶外野趣和對抗游戲為主,如“泥趣吧”“農家樂”“小舞臺”“紅綠對抗”等,樹蔭下,幼兒挖泥、玩泥;竹林中,傳來了鍋碗瓢盆演奏的交響曲;墻角帷幔下,幼兒舉辦“紅毯秀”;幼兒們還規劃了“鉆龍”“木棧道”“搖搖橋”“盤爬山”等連接的循環線,他們可分成兩隊進行對抗游戲。
沙水世界:提供磚頭、樹枝、恐龍、小木屋等輔助材料,幼兒圍繞主題,用工具在沙池里玩尋寶、堆砌、挖河、栽樹等游戲。
我們遵循幼兒已有的經驗來設計不同的主題游戲活動,不僅能促進不同年齡段幼兒跑跳、鉆爬、攀登、投擲、拍球等各種動作的發展,還能滿足不同年齡段幼兒對社會游戲、扮演游戲、科學游戲、規則游戲的探索需要。
1. 準備材料
全園共同布置場地、準備材料。教師和保安師傅合作,設計并制作了很多有創意的玩具材料,如拉線式兒童身高測量儀、兒童蘋果視力表、迷宮布網、自動投籃器、沙漏紅綠燈等。我們還請專業人士設計了 《主題游戲場地圖》,讓幼兒知道每天自己在哪里玩,玩什么游戲,家長知道早晨該把幼兒送到哪個場地。
2.開展游戲
為不同主題或同一主題中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游戲,提供不同材料、玩法和規則。教師們繪制游戲示意圖,錄制游戲視頻,開展集體教學……幫助幼兒掌握每個主題的內容、材料擺放方式、活動要求及規則玩法等。
經過一段時間,我們發現“主題游戲”并沒有限制幼兒的自由,反而促使幼兒學會思考。如在闖關游戲中,幼兒要進行分析比較,從眾多材料中選擇能確保自己闖關成功的器材。幼兒還會整合原有經驗,生成新經驗。如在“快樂騎行”游戲中,幼兒結合和爸爸媽媽開車旅行的經驗,陸續增加了隧道、收費站、減速帶、安裝方向燈等創意游戲內容。
一年后,我們組織全園幼兒投票,選出最受幼兒歡迎的游戲,第一名是“九八小街”,第二名是“歡樂谷”,第三名是“快樂騎行”。在“九八小街”游戲中,家委會幫助配備了棉花糖機、電餅鐺等小家電,提前準備好游戲所需的水果、點心、禮物等,讓幼兒的情緒體驗和情感表達更加生動、真實。
近幾年的戶外游戲探索之路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戶外游戲是生動活潑、豐富多樣的,是動態聯系、發展變化的。我們將秉承“環境浸潤心靈,游戲回歸本真”的初衷,因“園”而豐富,因“兒童”而變化,構建園本化的戶外游戲課程,促進幼兒全面且富有個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