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潘久蘭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下文簡稱《綱要》)中強調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在眾多游戲形式中,區域游戲具有自選性、自主性和自發性的特點,而建構游戲既是一個構造認知的過程,又是一個藝術想象的過程,是幼兒通過操作各種建構材料,通過思維想象與動手操作,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幼兒在不斷的操作與互動的過程中,嘗試分享與合作、開拓與創新,進而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提高交往技能,建構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和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實現個性、和諧、全面的發展。
◎教師缺乏專業知識,在指導游戲時缺乏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
◎建構區的空間布局不夠合理,有的班級活動空間較小,只能容納少數幼兒,無法搭建大型的作品;有的建構區緊靠班級其他區域,幼兒在建構過程中的走動和交流會影響其他區域活動的開展。
◎多數班級投放的材料品種單一、不夠豐富,材料投放缺少層次性。
◎幼兒在建構游戲中機械模仿行為較多,自主創新行為較少,合作建構的能力較為欠缺。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有效開展建構游戲呢?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做了以下嘗試,讓建構游戲“活”起來。
俗話說,要給孩子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逐步完善教育理論,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更好地教育幼兒。我們以“建構區游戲的有效開展”為研究主線,全面組織教師學習綱領性文件,閱讀建構類書籍,并開展了“悅讀分享,書香滿園”青年教師讀書會。教師們對閱讀中的精彩部分進行摘錄,在讀書會上進行分享。通過大組學習、小組分享、自我消化等形式夯實自身的理論基礎。
在建構游戲開展的過程中,我們努力挖掘幼兒園課程建設的相關資源,強化園本教研活動,組織開展了“建構游戲開放活動”“建構區環境創設的基本原則”“建構區活動中教師指導注意事項”“建構區活動指導的一般策略”等園本教研活動,采用觀摩評價、交流研討等方式,組織教師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完善班級建構游戲。
建構區域空間的合理布局是組織開展建構游戲的第一步。我們根據建構主題創設了“以幼兒為本”的區域環境,開展了園內“建構區環境改造”活動,各班合理利用班級空間,邀請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到建構區的環境創設中,經過改造后的環境突出了“示范”“欣賞”“提示”和“分享”的功能。如在開展“美麗的小區”建構活動時,教師以圖示、照片等方式示范操作步驟,引導幼兒模仿;張貼的小區圖片是親子共同拍攝的實景圖片,有利于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游戲規則是幼兒和教師共同商討制定的,幼兒負責畫圖,教師配上文字,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在建構區的環境創設中,我們會留出空白空間,用來展示幼兒已完成的作品或幼兒設計的建構平面圖等,為幼兒提供一個相互學習的平臺。在空間布局上,我們根據幼兒的活動需求創設一個可擴展的建構空間,即在活動室的中間安排機動區域,幼兒們可以合理利用機動區域開展建構活動。同時,我們篩選出樓梯、走廊等空間較大的地方,設置成建構游戲的公共區域,這樣不同班級的幼兒可以錯時在公共區域活動。建構區因游戲空間變得寬敞起來,建構游戲就真正地“活”起來了。
1.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投放適宜的材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建構材料是建構活動的基礎,投放適宜的材料是引發幼兒有效活動的前提條件。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提供適宜的材料,如為小班幼兒提供體積較大、形狀簡單、顏色鮮艷的軟積木材料,向中、大班幼兒投放木質、形狀更復雜的積木、PVC 管等材料。我們在公共區域提供具有可替代性和發展性的半成品、廢舊物品,如廢舊的易拉罐、飲料瓶、牛奶杯、紙牌、插塑玩具等。例如,為喜歡模仿的小班幼兒提供種類少、但材料數量充足的材料;為喜歡創新的大班幼兒提供種類多、但材料數量相對較少的材料;為建構能力強的幼兒多提供輔助材料;為能力弱的幼兒提供結構簡單、易于操作的材料等。游戲材料的投放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會根據游戲內容的變化,及時調整材料的數量及種類。為幼兒的建構游戲創造適宜的條件,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真正“動”起來。
2.根據幼兒的活動需求合理存放材料
建構區材料豐富且種類多樣,因此,科學合理的存放可以幫助幼兒快速尋找和收放材料。我們投放了大量的容器和開放式的櫥柜存放建構材料,如將大型的積木類建構材料存放在大型的玩具框內,將小型的積木、積塑類的建構材料分類存放在玩具籃內,將分類好的材料放置在劃分好的建構區域內并貼上相應的標志,便于幼兒取放。分類標志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如照片式、圖示式、代號式等。
這里的“藏”并不是指教師忽視幼兒的建構游戲過程,放任幼兒自由發展,而是在幼兒進行建構游戲的過程中,適時改變指導方式,變直接指導為間接指導。間接指導更多地表現為游戲前的環境創設和游戲過程中的觀察,當發現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出現困難、需要教師介入指導時,教師應盡可能地在不破壞幼兒游戲主體性的前提下采用適當的方式介入指導,成為幼兒游戲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如小班幼兒在建構有一定難度的物體時,教師可采用平行式干預的指導方法,在空間距離上接近幼兒,并與幼兒使用相同的材料從事相同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并沒有與幼兒發生直接的言行互動,沒有直接介入幼兒的活動過程,而是利用自身的行為進行示范,對幼兒的活動進行暗示引導。如當幼兒出現建構疲勞時,我們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向幼兒提出新的挑戰,激發幼兒解決新問題的興趣,豐富幼兒的建構游戲內容,讓幼兒在愉悅身心的同時,獲得經驗的豐富、技能的提高和能力的發展。
1.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創意建構打好基礎
如果幼兒的頭腦中沒有某種物體的具象,幼兒就難以進行創意建構。只有當幼兒對周圍生活中的物體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印象,才能建構出豐富的、有創意的作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引導幼兒細致地觀察周圍的物體和建筑物,為創新建構活動打下基礎。如在建構“我眼中的小學”時,我們帶領幼兒參觀小學的設施和建筑物,并拍攝照片帶回班級與幼兒一起欣賞。在建構時,幼兒們主動商討設計圖,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發揮想象,設計出有教學樓、操場、升旗區、菜地和籃球場的“小學”。幼兒們的建構作品豐富而完整,創造性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發展。
2.用廢舊物品建構物體
建構材料中有許多是廢舊物品,我們引導幼兒合理利用現成的材料,如在建構“我眼中的小學”時,幼兒們用圓柱形的薯片筒作為樓房的支柱主體,用廢舊的方便面碗作為房頂,用廢舊的水彩筆管圍成小菜地的柵欄……以物代物、以形代形,幼兒們大膽想象,從習慣選擇成品材料轉變為創造性地利用生活中的廢舊材料進行建構,自主游戲的意識和能力均得到了發展,創新意識更加濃厚。
評價環節是引導幼兒提升游戲水平的重要環節。我們在評價時除了采用傳統的問題式、欣賞式的評價方式外,還開展了“建構作品賞析會”教研活動。教師們將幼兒不同時期的建構作品拍攝下來,包括作品的建構風格、幼兒的建構技能、幼兒的游戲過程、教師指導的策略等,給教師們提供了一個互相學習的平臺。這有助于教師了解同年齡段幼兒的游戲發展水平并進行自我反思,發現近期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獲得的成長與不足,提出在建構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圍繞問題展開研討。在討論與分析中,教師們解決了問題,拓展了思路,開闊了視野,真正將理論與實踐進行了有機結合。“建構作品賞析會”不僅展示了幼兒的成長,也培養了教師的觀察、分析、反思、指導等實踐能力,讓教師和幼兒獲得雙贏,在活動中結出累累碩果。
建構游戲的有效開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以后的建構活動中,我們還要不斷探索,尋求多種方法,給予幼兒更大、更多的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幼兒自主選擇、大膽操作、自由探索,在與各種建構材料的相互作用、與同伴教師的互動中得到全面發展,成為優秀的“建筑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