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卿
(柳州市工人醫院 急診科,廣西 柳州 545005)
急診醫學科(室)或急診醫學中心是醫院中重癥病人最集中、病種最多、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診病人入院治療的重要科室。醫院的急診外科主要處理外傷患者,尤其是夜間來診的外傷患者。創傷在年齡<40歲的人群中屬于死亡的首要原因。通過對急診外科創傷患者分析死亡的相關危險因素,能夠保證搶救質量的提高[1]。目前,臨床認為創傷嚴重程度評分(ISS)是判斷創傷嚴重程度的劃分標準,逐漸在國內外廣泛應用[2]。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即睜眼、語言和運動功能,有助于評價創傷患者預后[3]。因此,本文就分析急診外科創傷患者死亡的相關危險因素,并探討臨床救治措施進行研究,具體研究內容見下文。
1.1 基本資料。于我院急診外科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創傷患者中,選取800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貧w性分析所有病患的臨床資料,其中男5200例,占比65.00%,女2800例,占比35.00%;年齡在20-90歲,平均(55.85±15.43)歲。該研究在醫學委員會的審核和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的。其中院前搶救無效而死亡的患者有4880例,占總死亡率的61%,從發病到進行傷害處理的時間為5分鐘至6小時。從所救治患者來看,造成創傷的主要原因有交通事故、重物創擊、刀具砍傷以及高空墜落等幾個方面的原因。入組標準:①年齡必須大于18歲,屬于成年人;②受傷現場到達醫院這段時間≤24 h,且未實施過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基本信息不詳,資料不全;②患者及家屬選擇放棄救治。
1.2 基本方法
1.2.1 調查方法:搜集并整理8000例急診外科創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進行回顧性分析,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死亡原因、GCS評分、ISS評分、呼吸機應用情況以及院前救治時間等基本信息。
1.2.2 臨床救治措施:從本院創傷死亡患者的臨床資料來看,大部分創傷患者都會有失血休克的癥狀,因此快速的建立2條及以上的靜脈通道,補充液體以能夠保持高效循環,是改善供血供癢狀況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快速對創傷患者的病情進行綜合性評估,進而明確診斷方法;保持患者的呼吸道呼吸流暢,降低呼吸機使用標準,對于那些病情比較危機、呼吸受到嚴重阻礙的患者要使用呼吸機幫助其呼吸;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要對患者的相關情況進行全面檢查。
1.3 觀察指標。統計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主要包括年齡、性別、死亡原因、GCS評分、ISS評分、呼吸機應用情況以及院前救治時間等,并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法對其死亡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選擇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達,組間χ2比較檢驗,若P<0.05(組間差異明顯),則按照Logistic回歸分析法進行處理。
2.1 急診外科創傷患者的基本情況。本組8000例創傷患者中,有7980例搶救成功,成功率為99.75%,有20例搶救無效,死亡率為0.25%,其中15例為院前死亡,占比
75.00 %(15/20)。
2.2 急診外科創傷患者死亡原因分析。如表1所見,交通事故、高空墜落、重物撞擊、刀砍痕跡以及其他方面均是導致急診外科創傷患者死亡的原因。
2.3 急診外科創傷患者死亡危險因素的多因素分析。如表2所見,根據Logistic回歸分析法結果顯示,年齡、現場急救狀況、機械通氣、GCS評分以及ISS評分均是影響急診外科創傷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

表1 急診外科創傷患者死亡原因分析[n(%)]

表2 急診外科創傷患者死亡危險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創傷是當今世界各國急診外科共同面臨的一個嚴重的醫療問題。從《中國傷害預防報告》[4]顯示來看:中國大陸每年發生的各種傷害事故約有2億余次,其中因為傷害而造成的死亡人數大約在70-75萬之間,在國內總死亡率中占有較高的比例,達到了9%。傷害死亡是在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以及心臟病之后的又一大死亡原因。目前,急診創傷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一種主要原因。急救外科作為創傷救治的主要根據地,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在創傷救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從我國當前急診外科創傷救治的整體發展水平來看,還處于一個低水平階段[5]。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新時期下,隨著醫療行業的快速發展,給急診外科創傷救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創傷救治的成功率,是廣大急診外科醫務工作者共同面臨的新挑戰和新任務。筆者認為只有不斷的增強醫務工作人員在現場的反應能力,促使現場急救醫務人員能夠在第一時間為創傷患者進行必要的處理,同時制定一個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的救治標準和原則,針對患者情況,確定創傷救治手術,可以大大提高創傷救治效果,這也是急診外科的本質工作所在[6]。
研究表明,失血性休克、胸腹聯合傷以及多部位損傷等方面均是導致急診外科創傷患者死亡的原因,而本研究中引起急診外科創傷患者致傷的原因主要由交通事故引起的人數最多。同時,根據Logistic回歸分析法結果顯示,年齡、現場急救狀況、機械通氣、GCS評分以及ISS評分均是影響急診外科創傷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
本文研究表明,GCS評分和ISS評分是評估創傷患者死亡率的一個重要參考標準。GCS可以預測腦外傷結局,包括死亡、腦損傷程度以及是否機械通氣等。GCS分數越低,表示傷情越重,說明死亡率越高。有研究發現,GCS預測創傷患者死亡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這對后期治療有著很好的意義。ISS評分(創傷嚴重程度評分)是對全身6個區域進行等級劃分,若分數在16分以上,則表示為嚴重創傷[3]。針對造成急診外科創傷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年齡、現場急救狀況、機械通氣、GCS評分以及ISS評分),臨床應積極采取救治措施[7]:①重點監護老年患者;②合理使用呼吸機;③建立應急反應機制;④科學合理運用GCS評分和ISS評分評估患者傷情;⑤在臨床救治中,最棘手的創傷多是多發傷、復合傷,因此,在救治過程中,我們應該對病情要有宏觀的把握和預判,抓住最主要的矛盾,這樣能利于我們更好的展開救治措施。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急診外科創傷患者死亡的相關危險因素,積極探討臨床救治措施,最大限度低降低死亡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