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超
(興隆縣人民醫院,河北 承德 067300)
胃癌是臨床中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目前該病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這對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脅[1]。對胃癌疾病多是采取手術治療的方式,然而傳統行開腹手術雖然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卻存在創傷大、術后恢復慢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等缺點,且開腹手術的強烈刺激也容易引起術后劇烈的炎性反應發生,這影響腸道屏障功能,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2]。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快速發展,對胃癌的治療上提倡采取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的治療方式,該方式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及并發癥少等諸多優點,但關于腹腔鏡輔助治療胃癌術后應激炎性反應及腸道屏障功能的變化的研究不夠深入。基于此,本研究就具體探討了行腹腔鏡根治術治療胃癌疾病對術后炎性因子、腸道功能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84例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病理檢查確診[3]。②患者均有良好的手術指征并且臨床資料也完整。③在術前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類型的惡性腫瘤疾病患者。②肝腎等嚴重功能障礙疾病者。③合并血液及免疫系統疾病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具體分組標準如下:實驗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齡37-70歲,平均(53.6±2.4)歲。對照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齡35-68歲,平均(53.1±2.3)歲。對比兩組在一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兩組均在術前實施電子胃鏡檢查,明確病理類型、病灶。
對照組采取常規開腹手術治療,具體如下:在劍突下60-700 mm的部位做出一個切口,自切口依次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醫師探入腹腔,根據腫瘤部位、體積、浸潤程度評估手術可行性與手術方式,提起大網膜后利用電刀沿結腸上邊緣游離胃結腸韌帶、大網膜,分娩結腸系膜前葉后借助荷包鉗夾閉食管下段并予以切除,移除腫瘤組織后實現對消化道的重建。
實驗組則實施腹腔鏡根治術,操作如下:采取全身麻醉的方式,在臍孔下2 cm位置穿刺,充入二氧化碳構建氣腹,維持腹壓為13-15 mmHg,將左側腋前線肋緣2 cm的部位作為主操作孔,實施10 mm Trocar穿刺,此外在左側鎖骨中線平臍1 cm的位置進行5 mm Trocar穿刺,自該部位置入腹腔鏡,探查腫瘤位置、腫瘤浸潤程度,此外對患者盆腔及腹大網膜進行仔細的探查,確定有無腫瘤轉移采取合理的手術方式治療。
兩組在術后均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①在術前與術后3 d均抽取患者4 mL的肘靜脈血液,經離心后分離血清,采取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C反應蛋白(CRP)指標水平。②術前1 d及術后10 d檢測血漿D乳酸濃度及二胺氧化酶指標水平,評價患者胃腸屏障功能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0.0軟件做統計學結果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應激炎性因子。在術后3 d兩組血清各炎性因子指標均較術前提高,但實驗組提高幅度較對照組小,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兩組炎性因子指標變化比較(±s)

表1 手術前后兩組炎性因子指標變化比較(±s)
?
2.2 胃腸屏障功能。術后10 d在血漿D乳酸濃度與二胺氧化酶指標水平上兩組均明顯較術前時刻降低,但是在具體的指標降低幅度上則是實驗組要明顯比對照組更顯著(P<0.05),詳見表2。
表2 手術前后兩組胃腸指標情況比較(±s)

表2 手術前后兩組胃腸指標情況比較(±s)
?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飲食方式均發生明顯的變化,這使得胃癌的發病率也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如此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4]。在對胃癌疾病的治療上,多是采取手術治療的方法,常見的手術方式主要是采取開腹胃癌根治術,該治療方式可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手術卻具有很大的侵入性,這使得患者在術后應激炎性因子水平明顯升高,此外胃腸屏障功能也明顯受影響,這對患者的康復不利。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及微創手術理念的推廣,當前在對胃癌疾病的治療上推廣使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治療,采取該方式一方面可以取得對胃癌的滿意效果,另一方面還可以明顯減少對患者機體的創傷,這使得手術優勢更突出。但腹腔鏡手術中注入二氧化碳構建氣腹的操作也會一定程度上對胃腸功能產生影響,且手術也存在一定的應激性,如此也可使得術后炎性反應增加及胃腸屏障功能受影響,但是具體影響效果上遠遠要比常規開腹根治術小,這也使得手術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有學者[5]探討了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對患者血清應激炎癥因子、腸道屏障功能的影響,通過回顧性分析發現,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患者比傳統開腹手術相比,出血量顯著降低,切口長度小,首次肛門排氣時間短,流質飲食時間短,術后住院時間短,手術時間和淋巴結清掃數量無差異,術后24 h、72 h的WBC、IL-6、TNF-α、皮質醇、血漿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均顯著低于開腹手術組,由此肯定了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對患者血清應激炎癥因子的影響較小,對腸道屏障功能的影響較小。另有學者[6]為分析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對胃癌腸道屏障功能,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影響及護理對策,選取106例自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根據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3例,對照組患者采用開腹胃癌根治術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治療,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術中及術后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結果顯示,采用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治療胃癌創傷小,引起機體應激反應較輕,對腸道屏障功能影響較小,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本次研究中,對比常規開腹根治術、腹腔鏡根治術對胃癌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在術后3 d機體應激炎性因子水平上雖然兩組均較術前增加,但是實驗組增加幅度較對照組小;在術后10 d在血漿D乳酸濃度及二胺氧化酶上兩組均降低,而實驗組降低幅度較對照組顯著。這一結果提示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對胃癌患者的創傷明顯要比傳統開腹手術方式更小。
綜上所述,針對胃癌疾病,與傳統開腹根治術方法相比,采取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治療方式,可減少對機體應激,改善胃腸屏障功能,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因此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