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巍
(河池市第一人民醫院 麻醉科,廣西 河池 546300)
剖宮產又稱剖腹產,在婦產科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手術類型。剖宮產已經成為解決難產和某些產科合并癥,挽救產婦和圍產兒生命的有效手段。近年來,我國剖腹產比例不斷增加,在臨床醫學中引起了一定討論。在剖宮產手術中,麻醉過程風險系數較高,既要保證手術過程順利完成,又需要考慮母兒安全,同時需要注意對胎兒的不良刺激。通過維持患者機體內部環境的穩定性,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有利于術后快速恢復,從而提高術后的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在剖腹產手術中常用的兩種麻醉方法是腰麻和硬膜外麻醉。本文通過比較分析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在剖宮產手術中對剖宮產患者術后恢復的臨床效果,選取我院剖宮產患者進行研究,旨在為術后快速康復提供重要依據。具體研究內容見下文。
1.1 基本資料。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行剖宮產手術的100例患者,無妊娠相關合并癥,ASAⅠ-Ⅱ級的患者中隨機抽取行硬膜外麻醉和腰麻的患者各5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腰麻組:年齡在20-38歲,身高在155-170 cm,體重在55-80 kg,孕周在38-42周,手術時間在40-60 min。硬膜外麻醉組:年齡在22-40歲,身高在154-169 cm,體重在54-79 kg,孕周在37-41周,手術時間在39-59 min。兩組產婦的各項基本數據比較,發現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可進行研究。入選標準:患者同意實施臨床研究且醫院倫理委員會予以批準實施。排除標準:患者有較為嚴重的肺臟、心臟、肝臟功能障礙,精神不正常或是有心腦血管以及心臟病。
1.2 基本方法。術前30 min給予所有患者肌注0.5 mg阿托品,入室后給予面罩吸氧(流速為2-4 L/min),開放外周靜脈,輸入500 mL羥乙基淀粉氯化鈉注射液。
1.2.1 腰麻組:選擇L3-4處穿刺,采用25 G/16 G腰-硬膜外聯合穿刺針,穿刺成功后,取1.6 mL 0.75%布比卡因用腦脊液到3 mL,向頭側緩慢推注(15-20S),調整阻滯平面(T6-8)。
1.2.2 硬膜外麻醉組:選擇L2-3處穿刺,采用16號硬膜外穿刺針,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向硬膜外腔頭端置管3.5-
4.5 cm,并注入4 mL 2%的利多卡因為試驗量。觀察5分鐘無不良反應后。分三次注入0.894的羅哌卡因13-15 mL,每次間隔5分鐘。控制阻滯平面(T6-8)。
1.3 觀察指標
1.3.1 血流動力學指標:測量并記錄兩組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T1)、剖出胎兒后(T2)、手術結束時(T3)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及心率(HR)。
1.3.2 麻醉效果等級評價標準[2]:①0級麻醉失敗需改全麻;②1級麻醉鎮痛效果一般,患者出現中度甚至持續的疼痛感,出現較嚴重的牽拉反應,同時腹肌緊繃,對患者采用藥物輔助鎮痛;③Ⅱ級鎮痛效果較好,患者僅出現輕度的牽拉痛,腹肌較軟;④Ⅲ鎮痛和肌松效果非常理想。
1.3.3 術后恢復情況和麻醉不良反應:記錄患者術后下肢肌力完全恢復時間、肛門恢復排氣時間等指標。觀察記錄低血壓、惡心嘔吐、呼吸困難、頭痛等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分析。選擇版本為SPSS 21.0的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選擇“±s”形式表達,組間t值比較檢驗。P<0.0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情況。硬膜外麻醉組的血流動力學比腰麻組T1(91.18±6.34)的穩定,硬膜外麻醉組的SBP在T2略低于T1,T3略高于T2但低于T0。T1DBP的下降的幅度腰麻組的大于硬膜外麻醉組,見表1。復,減少術后并發癥[5]。近年來,麻醉藥物和麻醉方法不斷進步,丙泊酚、七氟醚等麻醉藥物目前已經成功在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
?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腰麻組0級為0.00%,Ⅰ級為0.00%,Ⅱ級為16.00%,Ⅲ級為84.00%;硬膜外麻醉組0級為0.00%,Ⅰ級為10.00%,Ⅱ級為74.00%,Ⅲ級為16.00%。麻醉效果等級為Ⅲ高于硬膜外麻醉組,P<0.05。
2.3 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腰麻組出現低血壓12例,惡心嘔吐8例,呼吸困難8例,頭痛2例,總發生率為60.00%;硬膜外麻醉組出現低血壓2例,惡心嘔吐1例,呼吸困難1例,頭痛1例,總發生率為10.00%。腰麻組與硬膜外麻醉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60.00% VS 10.00%),P<0.05。
2.4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下肢肌力完全恢復時間和肛門恢復排氣時間。硬膜外麻醉組的術后下肢肌力完全恢復時間和肛門恢復排氣時間均短于腰麻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后下肢肌力完全恢復時間和肛門恢復排氣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后下肢肌力完全恢復時間和肛門恢復排氣時間比較(±s)
?
在產科手術中,剖宮產術是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剖宮產技術的進步,剖宮產手術時間也越來越短,麻醉在保證手術得以順利實施的同時也要兼顧術后快速康復。麻醉前輸入500 mL羥乙基淀粉氯化鈉注射液預擴容可預防麻醉后血管擴張引起的低血壓,使血流動力學更穩定[3]。盡可能的維持患者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減少相關不良反應,加快患者術后恢復[4]。患者盡早下床活動,能盡早進食有助于術后患者的機體恢剖宮產手術中應用,本組研究結果發現兩組患者在麻醉前(T0)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及心率(HR)的差異比較,P>0.05;硬膜外麻醉組的血流動力學比腰麻組T1(91.18±6.34)的穩定,硬膜外麻醉組的SBP在T2略低于T1,T3略高于T2但低于T0。DBP的下降的幅度腰麻組的大于硬膜外麻醉組。腰麻組麻醉效果等級為Ⅲ(84.00%)高于硬膜外麻醉組(16.00%),P<0.05。腰麻組與硬膜外麻醉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60.00% VS 10.00%),P<0.05。硬膜外麻醉組的術后下肢肌力完全恢復時間和肛門恢復排氣時間均短于腰麻組(P<0.05)。硬膜外麻醉組麻醉效果等級Ⅱ級以上的為90%。患者肛門排氣時間后,可盡早恢復正常飲食,有利于營養補充和乳汁的分泌,而母乳喂養又可以促進子宮復舊。術后肌力恢復可使患者盡早活動,可防止術后腸粘連及腸脹氣等并發癥[6]。硬膜外麻醉不僅能夠提供滿足剖宮產手術需要的麻醉效果,而且還能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術后下肢肌力完全恢復時間和肛門恢復排氣時間均縮短,更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機體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