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勞恩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隨著我國鐵路建設的高速發展,鐵路跨越大江大河成為了工程師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已有許多學者對鐵路跨越大江大河的勘察、設計及施工進行了相關研究。胡輝躍對三門峽黃河公鐵兩用大橋主橋鋼桁結合梁設計進行了介紹[1];高永強從橋位選擇、橋型選擇、橋梁結構、施工方案、運營期間檢測監測等方面,對石濟客運專線黃河特大橋總體建設方案進行了總結[2];甘森林等對沿江沖積平原區某鐵路特大橋勘察進行了研究,認為下臥軟弱地層、液化效應是沖積平原區特大橋勘察的重點和難點[3]。另外,孫寶忠等基于某特大橋橋址區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巖土體特征、水文地質、不良地質、特殊巖土、地震參數、場地類別、場地抗震地段劃分等特征,對其場地穩定性及場地適宜性等工程地質問題進行了定性分析[4];趙明東認為,鐵路選線應繞避大面積地面沉降區,以降低鐵路建成后的運營風險和后續處理地面沉降的巨額投資[5]。基于前人的研究,結合鄭焦城際鐵路黃河特大橋橋址區的場地情況,采用現場調查、鉆探、物探、原位測試和數值模擬相結合的綜合勘探方法,對橋址區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深入分析,以達到確定橋位、優化橋梁結構及降低造價的目的。
新建鄭州至焦作城際鐵路(以下簡稱“鄭焦鐵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從京廣鐵路鄭州站引出,跨越黃河進入焦作市境內,見圖1(紅色線為鄭焦鐵路,藍色線為南水北調工程)。線路全長約78 km,鐵路等級為城際鐵路,設計速度為250 km/h。黃河特大橋是鄭焦鐵路的控制性工程,全長9 292.4 m。

圖1 鄭焦鐵路及黃河特大橋橋位示意
焦作市修武縣以南廣大區域為沖積平原區,地面高程為70~100 m,地勢平坦開闊,表層為第四系全新統硬塑狀粉質黏土、粉土,一般辟為耕地。跨越黃河后,線路西南部為邙山黃土丘陵區,地面高程一般為200~400 m,相對高差80~150 m,沖溝發育,局部地帶有沖洪積洼地分布。橋址區地形地貌見圖2。

圖2 橋址區地形地貌
采用深孔鉆機,搭設水上鉆井平臺,對橋址區的地層情況進行勘探,鉆孔深度為120~150 m。根據鉆孔揭示,橋址區勘探深度范圍內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第四系上更新統沖積層和第四系中更新統洪積層。根據各土層沉積特點,劃分為三大主層。按沉積新老順序及各土層分布特點(圖3),各地層主要特征如下。
(1)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層
①2粉土:黃褐色,稍密,稍濕-飽和,土質均勻,層厚2.1~8.4 m,橋址區均有分布。
①3粉砂:黃褐色,稍密-中密,飽和,主要成分以長石石英為主,含少量云母碎片,在橋址區呈透鏡狀分布,厚2.8~10.8 m。
①4細砂:黃褐色,稍密~中密,飽和,主要成分以長石石英為主,含少量云母碎片,在橋址區均有分布,該層厚度較大,厚10~52.8 m,未揭穿該層。
①5粉質黏土:淺灰色、黃褐色,硬塑-堅硬,含少量黃色銹斑及鐵錳質斑點,含少量姜石,在橋址區呈透鏡狀分布,厚1.2~4.7 m。
①6粗圓礫土:雜色,密實,飽和,次圓狀,成分以石英砂巖為主,見少量灰巖,直徑10~40 mm,砂質充填,含量30%~40%,厚10.5 m。
①7中砂:黃褐色,密實,飽和,成分以石英、長石為主,局部夾黏土薄層,在橋址區呈透鏡狀分布,厚3.2~15.2 m。
②1中砂:灰褐色,密實,飽和,成分以石英、長石為主,局部含小礫石,在橋址區分布較廣,層厚24.4~39.8 m,局部未揭穿。
②2粉土:黃褐色,密實,潮濕-飽和,土質均勻,在橋址區呈透鏡狀分布,厚1.9~3.2 m。
(2)第四系上更新統沖積層
③粉質黏土:黃褐色,堅硬,切面光滑,夾有少量鈣質結核,粒徑2~16 mm,含有鐵錳質斑點,零星分布,含有少量螺殼碎片,在橋址區分布較廣,厚21.7 m。
(3)第四系中更新統洪積層
④粉質黏土:棕紅色、棕黃色,堅硬,上部含有大量鈣質結核,粒徑2~12 mm,最大6 cm,含有少量鐵錳質斑點及條紋,厚43.5 m。

圖3 橋址區地層斷面
(1)地表水
橋址區地表水主要為黃河水,黃河在此處寬度為900~1 200 m,水位高程為98.21 m,主槽位于南側,寬約40 m,水深6~7 m,河中多有淺灘。橋位所處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道上端,主槽搬動幅度較大,橋位處500 m范圍內有京漢鐵路老黃河橋、既有京廣鐵路黃河大橋、鄭焦及京廣鐵路新黃河大橋三座大橋,水文地質狀況較復雜。
(2)地下水
橋址區地下水類型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含水層為粉砂、粉土及細砂,勘探期間,地下水埋深1.3~11.1 m,水位高程80.85~94.98 m。
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地下水流向為西南至東北,主要以河流側向徑流和大氣降水的形式補給,以蒸發的形式排泄。
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結合沿線地形地貌及地質構造特征,橋址區地震動參數劃分如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地震烈度為Ⅶ度,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0 s。
橋址區存在區域地面沉降、活動斷裂帶、砂(粉)土地震液化、軟土震陷等多種不良地質,以及人工填土、軟土、松軟土等特殊土,且橋址區第四系土層深厚(大于300 m),其工程地質條件較為復雜。其中,地面沉降對橋位的選擇影響極大;而地震地質災害評價對主橋的梁型選擇、樁長的確定至關重要。
橋址區處于黃河沖積平原,第四系地層厚度大,沉積地層以砂土(含水層)、黏性土(隔水層)互層為主,由于抽取地下水,形成了以鄭州、武陟、焦作等地為中心的沉降漏斗。線路方案原則上應繞避沉降漏斗中心區域或走在其邊緣。根據既有高速鐵路經驗,鄰近線路的新增水井抽采地下水對鐵路軌道沉降影響較大,應嚴格控制[6-8]。
根據現場調查與資料分析,橋址區的地下水開采以淺層為主[9],當過量開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后,地層應力發生變化,特別是表層軟土受到壓縮,導致地層下陷。
2.1.1 含水層結構特征
結合該區域淺層、中深層地下水的運動特征,對地下水運動進行概化。不難發現,地下水在垂向的運動主要為層間的越流,其流動隨時間和空間發生變化,體現了地下水系統的非均質性和非穩定性。因此,宜將橋址區的地下水系統概化成具有各向異性的空間三維非穩定流。
2.1.2 地下水系統數學模型
根據橋址區的水文地質條件及工程地質條件,采用使用較為普遍的伽遼金法,對滲流區域進行三角剖分,邊界記作R,則三維非穩定流的微分方程為
h(x,y,z,t)|t=0=h0

(1)
式中,Kx、Ky、Kz、Kn分別為x、y、z、邊界法向方向的滲透系數;S為自由面以下含水層儲水系數;ε為分含水層的匯源項;h0為含水層的初始分布;h(x,y,z,t)為某點在t時刻的含水層分布;R1、R2為滲流區域的側邊界、下邊界;q(x,y,z,t)為單寬流量。
模擬過程可劃分為12個時段,每個時段為一個月,將水位觀測資料作為計算的初始水位賦給模型。然后,將觀測井的觀測值與模型預測值進行擬合,不斷調整其參數,使得擬合結果達到預期。最后,采用FEFLOW及Sufer軟件對水位、高程等數據進行處理,即可獲得橋址區地下水的變化情況。
通過計算,在現有開采條件下,橋址區地下水水位呈整體下降的趨勢,下降速率為5~25 mm/a(圖4)。
由圖4可知,在橋址區西側,地下水下降速率較大,一般為15~20 mm/a;在橋址區東側,地下水下降速率較小,一般為5~10 mm/a。由此可見,橋位應盡量靠東,以減小地下水位變化對橋梁工程的影響。

圖4 橋址區地下水位下降情況示意(單位:mm)
2.1.3 地面沉降計算
根據土力學相關原理,開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可分為黏性土層的變形與砂層(含水層)的變形。
砂土層的變形量為

(2)
式中,S砂總為砂層總沉降量;E為壓縮模量;ΔPi為水位變化引起的砂層附加荷載;Hi為砂層的分層厚度。
黏性土層的變形量為

(3)
式中,S總為黏性土層總沉降量;αvi為土層的壓縮系數;eoi為初始狀態土層孔隙比;ΔPi為水位變化引起的土層附加荷載;Hi為砂層的分層厚度。
由式(2)、式(3)可知,土層的總沉降量為
S總=S砂總+S黏總
(4)
計算表明,現狀條件下地下水抽采10年,因開采淺層地下水引發的地面沉降量為4.75~16.23 mm,開采中深層地下水引發的地面沉降量為31.35~61.23 mm,產生的總沉降量為36.10~77.46 mm(圖5),平均沉降速率為3.61~7.74 mm/a。

圖5 橋址區沉降分布示意(單位:mm)
由圖5可知,橋址區西側的地面沉降速率較大,一般為2~3 mm/a,最大為7.74 mm/a(主要為開采中深層地下水所致);橋址區東側的地面沉降速率較小,一般為1~2 mm/a。由此可見,橋位應盡量靠東,并遠離中深層地下水開采井,以減小地面沉降對橋梁建設的影響。
2.1.4 地面沉降小結
根據研究成果,除橋址區西部沉降漏斗區域外,其余區域沉降量均較小;橋址區附近有運行多年鐵路、公路的橋梁工程,也暫未發現遭受不均勻沉陷地質災害。故認為橋梁工程受地面沉降影響的危險性較小。另外,考慮既有京廣鐵路黃河大橋因病害嚴重需拆除(本橋需一次建成四線鐵路特大橋),最終選擇的橋位位于既有京廣鐵路鄭州黃河大橋下游約110 m處,以盡量避免既有京廣鐵路的遷改。
根據本工程所處地理位置、地質條件以及地形、地貌特征,該工程場地需要考慮的主要震害為飽和砂土的液化、軟土震陷及活動斷裂等。震害評價對主橋的梁型選擇、樁長的確定至關重要。因此,采用綜合勘察的方法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2.2.1 飽和砂土液化
鄭焦鐵路黃河特大橋為國家重大工程中的甲類建筑,其橋址區上覆地層中普遍存在第四系全新統地層,地表下20 m深度范圍內存在較厚的飽和粉細砂層,橋址區處于抗震設防Ⅶ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15g,地震動反映譜特征周期0.55 s)區,根據GB50011—200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對該擬建工程需考慮飽和砂土的液化問題[10-11],且從安全的角度還應將其烈度提高1度(Ⅷ 度)進行判定。
當實測剪切波速Vs大于土層剪切波速臨界值Vscr時,可判別該層為不液化。
對于砂土,有

(5)
對于粉土,有

(6)
式中,ds為砂土或粉土剪切波速測點深度;Kc為經驗系數按表1取值,計算得到橋址區20 m范圍內飽和砂、粉土的液化判別結果見表2。

表1 剪切波速臨界值經驗系數

表2 橋址區20 m范圍內土層的液化判別結果
研究表明:設計烈度為Ⅷ度時,橋址區4~20 m深度內的飽和粉土、砂土層均為可液化土層。故可判定該橋址區存在液化潛勢[12]。另外,根據剪切波速結果,可判定橋址區場地類別為Ⅲ類,場地土類別為中軟土。
2.2.2 場地軟土震陷評價
軟土主要由淤泥、淤泥質土、泥炭質土、有機質土或其他高壓縮性土組成,軟土能否發生震陷,與土層承載力標準值和平均剪切波速有關,按照相關研究[13-15],當地基承載力標準值或平均剪切波速滿足表3時,可不考慮震陷的影響。根據勘察資料,黃河特大橋橋址區地表下20 m深度范圍內,存在厚5~13 m的松軟土層,故需考慮軟土震陷對擬建工程的影響。從本次鉆孔波速測試結果看,按Ⅷ度考慮時(設計烈度提高1度),橋址區部分土層剪切波速值及標準承載力值小于表3中所列值。因此,部分區段粉土層存在震陷的潛勢(表4),需考慮軟土震陷問題對擬建工程造成的危害[16-19]。

表3 震陷影響判別標準

表4 橋址區地層震陷評價
2.2.3 活動斷裂的影響
新構造期以來,場址區由前期的斷陷轉化為更大范圍的坳陷,第四紀以來一直處于穩定沉降狀態。地表為第四紀地層所覆蓋,均為沖積-湖積相沉積。
新鄉—盤古寺斷裂、薄壁斷裂、新鄉—商丘斷裂和上街斷裂均穿越了擬建鐵路線,但與橋址區距離均大于1 km,這兩條斷裂晚更新世晚期以來均未見明顯活動跡象,未來百年斷裂的構造活動形成地表破裂的可能性不大[20-21],故判斷其對橋梁工程影響較小。
老鴉陳斷裂展布于橋址區東側(距橋位最近處約200 m),為一走向北西、傾向北東的正斷裂,地震勘探揭示,斷裂兩側奧陶系灰巖頂板反射界面明顯斷錯,并控制了下第三系堆積,南北兩剖面基巖垂直斷錯分別為200 m和400 m,在第四系地層中未發現斷層引起的地層斷錯現象(圖6)。綜上,可判斷該斷裂為非全新活動斷裂(僅1萬年前活動過),且距離橋位相對較遠,故認為其對橋梁工程影響不大。

圖6 鄭州老鴉陳村淺層地震解釋剖面(單位:m)
2.2.4 地震地質災害勘察小結
該工程所處地理位置接近黃河風景區,黃河在此處寬度為900~1 200 m,水深6~7 m,地層以松軟土、軟土為主,且存在地震液化、軟土震陷、活動斷裂等地震地質災害。因此,建議橋位遠離活動斷裂帶;采用大跨度(大于100 m)鋼梁跨越黃河主河道,以減少水上施工的工程量。另外,應采取適當增加樁長等措施,以克服砂土液化、軟土震陷的影響。
(1)橋址區處于黃河沖積平原,第四系地層厚度大,線路方案原則上應繞避沉降漏斗中心區域,并應根據計算結果,選擇地下水位變化速率小、地面沉降少的區域通過。
(2)當橋址區場地土類別為中軟土,且設計烈度為Ⅶ度以上時,需重點關注地震地質災害對橋梁的影響。主橋部分應盡量采用國內成熟應用的大跨度鋼結構形式,并滿足黃河防洪、通航的技術要求。另外,應采取適當增加樁長等工程措施,以減弱地震地質災害的影響。
(3)對于地質條件復雜場地,由于單一的勘察方法均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故應采取多種勘察方法進行綜合勘探,重點查明橋址區的場地穩定性,為橋梁的選址、布跨、基礎設置提供可靠的地質資料。
(4)通過對橋址區域的綜合勘察,鄭焦鐵路黃河橋橋址選在距既有京廣鐵路黃河大橋下游110 m處,主橋采用11聯2×100 m下承式連續鋼桁梁(圖7),橋梁樁基采用了鉆孔灌注樁,樁長105~115 m。
該橋于2015年投入運營,運營監測表明,該橋的沉降變形、結構變形均在允許范圍內,健康狀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