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祿

摘 要:中亞一體化是近年來引發全球廣泛關注的熱點,且至今仍未徹底實現一體化,為了使中亞地區更好地應對全球化沖擊,解決此問題迫在眉睫。現存的一些對中亞一體化的研究,大多數以“大國博弈”或中亞各國之間的政治文化差異為視角,而本文創新以比較優勢陷阱為基礎,將中亞地區的對外貿易結構與國家經濟狀況聯系起來。中亞自一體化以來,以比較優勢理論作為其對外貿易的主要發展戰略,雖然會促進短期內經濟飛速增長,加速一體化進程,但不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長此以往會使中亞各國陷入比較優勢陷阱,使一體化出現停滯。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貿易結構轉型、技術創新是中亞地區擺脫比較優勢陷阱,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驅動因素。
關鍵詞: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陷阱? 中亞一體化? 貿易結構轉型? 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9(a)--04
1 引言
中亞即亞洲中部地區,包括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與土庫曼斯坦。中亞各國地處歐亞中心,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要道。各國連成的蕩然區域身居內陸,遠離海洋,但其內部山水一脈相連,整體上給外界一種“一體化”的感受。中亞地區的石油儲量約占世界的18%~25%,同時還有著豐富的天然氣和礦產品,被譽為“第二個中東”。
蘇聯解體后,中亞五國一時間突然失去了這一經濟依靠,同時,由于其所處地域環境多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量低,地形也非常復雜,不利于發展農業。并且,中亞五國在蘇聯時期,工業水平欠缺,經濟也相對落后。種種原因導致中亞各國面臨著同樣的難題,即由于蘇聯解體和俄羅斯排斥造成的經濟聯系中斷,以及商品供應嚴重短缺。因此,如何解決糧食、水資源分配和能源開發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問題迫在眉睫,中亞國家由此開始加強內部聯系,朝著“一體化”目標努力,充分利用各國在資源和能源儲備上的比較優勢,攜手解決國家發展問題,推進一體化進展。
事實上,由于資源貯備豐厚,中亞地區形成了長期生產和出口能源產品的對外貿易模式,嚴重忽視了國家的長期目標發展,科技創新領域開始與世界其他國家產生較大差距,并且這種差距難以用金錢來彌補,中亞各國也因此逐漸陷入到比較優勢陷阱中。與此同時,大多數研究中亞一體化的學者認為,自中亞地區實行一體化制度以來,各國在經濟領域的一體化程度明顯不如安全領域[1]。主要表現為中亞各國所面臨的安全問題大致相同,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各國實現了政策層面的高度統一和相互協作。而經濟領域的一體化程度相對較低,是因為中亞五國之間資源稟賦存在著較大差異,導致在利用比較優勢進行貿易的過程中,有的國家賺的“盆滿缽滿”,而有的國家則出現了貿易結構不穩定的狀況,一體化進展可謂是“艱難地向前匍匐”。
對于探索中亞一體化為何進行得如此艱難,國內外學者也在此花費了不少功夫,但大多數僅致力于中亞一體化的進展,或將大國博弈、中亞各國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作為焦點,較少有學者以中亞的對外貿易模式為出發點。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對外貿易成為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競爭、推動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對于中亞國家而言,比較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陷阱似乎都行得通,因此本文大膽嘗試,以“比較優勢陷阱”為基礎,對中亞各國的對外貿易狀況進行具體分析,從新的層面和方向探究中亞一體化的發展狀況,具有現實意義。
2 文獻回顧
“一體化”這一術語是20世紀30年代由德國和瑞典學者第一次采用,其定義包含的范圍相當廣,足以覆蓋到文化、政治、經濟及其他領域。“一體化”可以提升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增強國際競爭力,使各國“用一個聲音說話”,更具有威懾力。
2.1 中亞一體化相關研究歸類
之前有學者以“社會認同理論”為視角,對中亞一體化進行深入分析。該理論認為,實現地區一體化主要經歷三個階段,而中亞目前還處于“社會比較”階段,未進入“社會認同”階段,而且要讓中亞各國彼此間做到真正的相互認同仍是一個遠期發展目標,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2]。還有學者以中亞各國的文化因素作為著重點,認為中亞地區文化的區域整合力不高,不能為一體化提供指導思想,并且不同的政治文化阻礙了中亞各國之間的依賴性,社會民眾之間也缺少微觀層面的文化認同感,導致一體化停滯不前[3]。再者,中亞遲遲難以實現一體化是因為“區域公共產品”供給不夠充足,導致中亞各國相互合作缺乏保障,使一體化具有不確定性[4]。
以上三種基于不同視角的研究方法,分別從宏觀、微觀層面對影響中亞一體化的因素進行了具體說明,為其他學者提供了新的思考。但略有不足的是,忽視了中亞各國的主要貿易結構和對外貿易形式,沒有從對外貿易層面展開相關討論。貿易影響經濟,經濟制約社會發展,社會發展則會作用于一體化進程,而中亞國家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突出點在于能源與礦產品儲量豐富,并以此作為主要經濟來源,國與國之間交通基礎設施發展落后,為實現彼此之間的互聯互通增加了難度。
另外,大多數學者雖對中亞一體化問題研究較為透徹,但在進行詳細論述時反而會因為了解問題的程度深、層次廣而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使文章整體內容過于零散,難以達到預期的理論效果。
2.2 “比較優勢理論”及“比較優勢陷阱”
1776年,亞當·斯密提出的絕對優勢開創了比較優勢的源頭,絕對優勢無法回答兩個國家在生產上都無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應怎樣進行相互貿易,而比較優勢則正好回答了這一問題,且更接近實際情況,成為很多國家制定貿易政策的理論依據。比較優勢理論,1817年由李嘉圖提出。該理論基本思路如下:
勞動生產率存在相對差異→產品成本差異→商品價格差異→國與國之間產生貿易
曾因長期依靠大量出口石油獲得經濟猛增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國家,雖實現了短期內較為可觀的國民收入,但伴隨而來的是產業結構嚴重畸形,除石油以外的其他產業難以正常發展,受到“石油詛咒”的影響。其實起初這些石油國家既具備產品性價比優勢又具備國際競爭優勢,但在向國家發展邁向更高層次的過程中,由于發展戰略和對外貿易結構沒有與時俱進,導致資源儲量大幅減少,科創能力明顯落后,失去其初始時的國際競爭優勢,付出沉重代價,這就是典型的由比較優勢理論發展到比較優勢陷阱的表象展露。
因此,如何處理好比較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陷阱兩者間的關系也是當今學者們主要的研究方向,對于一些規模較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講,正確把握比較優勢理論,有效規避比較優勢陷阱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3 分析
3.1 中亞一體化進程
一體化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分析一體化既要考察區域發展歷程,也要衡量區域整合程度[5]。中亞一體化進程主要歸結為以下階段,如表1所示。
直到2018年3月15日,中亞五國元首時隔13年再次舉辦首腦峰會,關于一體化問題展開深入討論,這意味著中亞五國或多或少地克服了彼此間的矛盾,對推進一體化有了更強烈的意愿和信心。
3.2 結合比較優勢理論對中亞一體化初衷進行分析
比較優勢理論主張自由貿易,認為各國應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這樣比什么生產都更有利,即通過自由貿易,可使貿易雙方的福利狀況均得到改善[6]。比較優勢理論更完備、系統地展示了國際貿易是如何產生的,說明了國際貿易的產生不僅在于絕對成本的差異,而且在于相對成本的差異,闡明了即使是發展程度大不相同的國家,也可以從參與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中獲利。比較優勢理論分析的是短期問題,即在現有的資源技術條件下生產什么、出口什么最為有利,最能拉動國家經濟增長,而沒有顧及比較優勢的長期固化產生的負面影響[7]。
由于中亞各國失去了蘇聯和俄羅斯兩大經濟靠山,導致各國發展開始走下坡路,并且由于地理氣候限制、工業水平不發達等,中亞各國在水資源分配和糧食供給層面難以依靠自身力量解決問題,因此開始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和資源互補性特點發展一體化經濟,共同解決國家和人民的基本問題。例如,在各自優勢的驅動下,哈國從烏國和土國進口天然氣,同時向其他國家出售煤炭資源;烏國在哈國境內對石油進行提煉,同時向其他國家供應天然氣和食品;吉國則負責供給水源和電力。并且由于早期各個地區之間交通運輸不便,在進行資源相互運輸上具有一定的困難,哈國西部油氣資源豐富,早期卻因沒有管道而無法輸送到東部和南部,南部主要依靠從烏國進口天然氣[8]。
另外,中亞國家經濟技術相對落后,在蘇聯時期也沒有重視工業水平發展,工業增長較為乏力,要想實現短期內迅速拉動經濟增長是不容易的,若不對外開放,不充分發揮每個國家的比較優勢更是難上加難。而中亞各國國內對能源產品的市場需求較低,市場規模較小,如果實行自給自足的閉關鎖國政策來帶動經濟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對外開放,就要打開國門,對外出口能源產品,這就需要中亞各國形成一體化,利用能源資源上的優勢互補,提高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這才是加速經濟發展的不二選擇。
3.3 結合比較優勢陷阱對中亞一體化停滯原因分析
比較優勢理論受到了理論界的質疑,有學者認為,比較優勢理論對相對貧窮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可能是一個理論陷阱或者理論騙局[9],也就是所謂的比較優勢陷阱。“比較優勢陷阱”是指一國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出現了不符合一般經濟原理的貿易情況。發展中國家,以生產出口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發達國家,以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兩個國家如果相互之間進行貿易往來,發展中國家雖短期內能獲得利益,但貿易結構相對不穩定,依靠進口發達國家的產品獲得技術,使發展中國家總是處于不利地位,陷入“比較優勢陷阱”,長此以往,發展中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無法得到提高。比較優勢陷阱分析的是長期問題,即如果按照現有的貿易模式和分工格局發展下去會出現什么長期后果[10]。
世界銀行研究報告指出,以勞動力或資源比較優勢發展的低收入國家,在達到一定收入水平后,如果不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或技術水平,則處于該收入水平的國家就會陷入“比較優勢陷阱” [11]。中亞地區在全球貿易過程中,主要依靠對外出口能源和礦產品獲得經濟收入、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同。誠然,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對于各個國家帶來的經濟效應是不同的,例如,哈薩克斯坦的石油收入占國民預算的60%以上,占GDP的33%左右[12]。而這些自然資源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可再生,一旦開采、消耗殆盡,則中亞地區將面臨著缺少經濟來源的危機。與此同時,由于對發達國家的科技過度依賴,導致中亞各國長期以來缺少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無法迅速地從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轉向出口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使貿易結構難以穩定,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甚至導致部分地區出現嚴重的貧困現象,不利于鞏固國家地位,無法發揮“后來者”優勢,從而落入“比較優勢陷阱”,且長期難以恢復至正常水平。
一方面,無論中亞各國在進行內部貿易或是對外貿易時,都主要以出售能源、礦物產品為經濟來源,長期堅持著用能源產品與高科技產品進行交換,雖滿足了短期經濟的快速增長,但從長遠來看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慢慢地會在“比較優勢陷阱”中越陷越深,勢必會對其經濟發展產生負面作用,而此時的“優勢”就變成了“劣勢”,在客觀上對各國推行一體化的熱情和意愿產生負面影響。中亞各國同中東地區一樣,屬于能源輸出國,也因此而聞名。以能源開發的相關產業發展良好,但其他產業,如制造業、技術產業、服務業等達不到應有的發展水平,國家產業結構失衡,使整個中亞地區出現“富而不強”的現象。這些因素顯然使中亞各國對區域內經貿合作失去積極性,更多地轉向域外國家發展,導致一體化受到巨大沖擊,逐漸停滯。缺少經濟利益維持的一體化是難以實現的。
另一方面,由于哈國是歐亞經濟聯盟的成員國,在很多方面取消了貿易壁壘和關稅,降低了對外交易成本,給哈國提供了較多的發展機會,同時在比較優勢的作用下相對于其他各國來說獲利較大,以至于哈國的經濟實力與其他各國拉開了差距,這很可能使其他各國更加注重自身的利益發展水平,它們希望自己可以像哈國一樣得到國際上的認可,因此一體化就不再是這幾個國家優先考慮的發展目標,這就影響了一體化的總體進程,導致一體化出現停滯。
中亞各國目前仍處于發展中國家階段,仍需要依靠比較優勢發展經濟。由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建立,使得發展中國家可以根據本國的要素狀況和某些方面擁有獲得性優勢更好地創造和發揮比較優勢[13]。但如果把握不好對比較優勢的運用,很可能落入比較優勢陷阱,甚至使比較優勢陷阱不斷惡化,致使中亞地區出現勞動力過剩、失業率增高等不良反應,導致民族之間的矛盾日益增加,引發部分地區發生暴亂問題,極大程度地影響了經濟前進的腳步,對實現一體化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
3.4 中亞一體化突破口
綜上所述,若長期按照比較優勢進行自由貿易,往往會造成本國的實際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都比增長前下降,出現福利惡化的貧困化增長,陷入所謂的“比較優勢陷阱”之中。
而本文通過探究比較優勢理論與比較優勢陷阱對中亞對外貿易產生的作用,可讓讀者和學者們清楚地認識到,中亞各國在對外貿易層次上目前仍存在哪些問題,并且這些問題到底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阻礙中亞一體化進展。
因此,深入一體化首先要做到從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移,發掘和創造屬于中亞國家具有獨特優勢的產業,并擴大其產業結構,實現出口產品多元化、高價值化,這無疑會對徹底實現中亞一體化產生巨大的推力。其次,中亞地區要想實現產業升級,就必須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化,而比較優勢動態轉化的關鍵,是要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實現技術從模仿到自主創新的轉變。在當今時代背景下,中亞各國作為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在把握自身特點、充分結合比較優勢為本國經濟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快速、高效地發掘產品自身或潛在的競爭優勢,加強各國之間的友好聯系,明確一體化發展方向。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對本國產品不斷進行更進,提升技術含量,避免在國際貿易中長期處于技術被壟斷的地位,使中亞各國完成產品的過度和外貿結構的轉型。最后,由于區域經濟一體化造成的比較優勢的拓展勢必會產生一些諸如投資和技術方面的動態效應變化。中亞各國的企業和政策制定者需要重拳出擊,改善區域投資環境,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將比較優勢陷阱產生的不良影響維持在可控范圍之內,以此獲得國際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實現共同繁榮。
4 結論及建議
在全球化趨勢越來越盛行的貿易發展中,中亞地區也處于相對重要的貿易地位,雖然發展速度有所提高,但仍沒有成功避免陷入“比較優勢陷阱”。地區產業結構單一、畸形,長期難以優化和矯正。世界經濟開始逐漸復蘇,中亞地區需要作出新的戰略選擇,推動技術創新,培養科技人才,發揮自身的競爭優勢,以此來加速一體化進展,提高國際競爭力。
4.1 結論
本文使其他研究中亞一體化問題的學者們,對中亞各國對外貿易中存在的問題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向他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比較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陷阱,為中亞國家在短期內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和自由貿易提供了新思路,同時也為中亞各國長期內逐漸規避比較優勢陷阱提供新方法,為中亞一體化指明了新方向。
對中亞各國而言,由比較優勢理論產生的比較優勢陷阱,在經濟處于不同層次的中亞國家中的表現是不同的,受各國自身實際情況和發展速度的影響,比較優勢陷阱所產生的不良后果的程度也大有區別。中亞任何一個國家,完全不受比較優勢陷阱的影響,在現實層面是不可能的,而輕微的影響則應正確對待,勿大驚小怪,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去防止比較優勢陷阱產生的負面影響長期持續的惡化發展。就中亞地區目前的發展狀況,沒有必要去過度依賴比較優勢全面趕超發達國家,適合其經濟發展的最優方案仍是把握好臨界點,做好從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型。
4.2 建議
4.2.1 比較優勢、競爭優勢相結合
競爭優勢要求一個國家即使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也要具備其獨特之處,并且難以被其他國家模仿和復制。中亞各國作為能源大國,可以充分利用各自資源互補和技術互補的優勢,同時實行較為統一的對外貿易政策,將比較優勢漸漸向競爭優勢轉變,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并且對一些相對較為高端的資源衍生品進行深入研究,實現出口資源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相結合。根據國際市場的發展,不斷進行戰略跟進,徹底實現一體化,以一個整體躋身于國際貿易高層,為全球經濟發展作出偉大貢獻。
4.2.2 發展科技創新,提高競爭優勢
中亞各國在發展對外貿易的同時,應明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創新是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決定著這個國家是否能長期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可。現階段,中亞各國的創新能力可謂是十分薄弱,需要政府不斷培養公民、企業的創新意識,把雙創與國家產品的“走出去”結合起來,提升一體化的競爭優勢。針對不同民族的需求,對相關產品進行更進,盡量先從物質生活上拉近民族情感,再從精神上讓各個民族感受到自己屬于一個整體,徹底實現一體化目標。
參考文獻
KathleenCollins.EconomicandSecurityRegionalismamongPatrimonialAuthoritarianRegimes:TheCaseofCentralAsia[J].Europe-AsiaStudies,2009(02).
楊恕,王術森.社會認同理論視角下的中亞地區一體化[J].俄羅斯研究,2018(03).
李超,曾向紅.試析文化因素對中亞一體化的影響[J].俄羅斯研究,2014(02).
蔡垚.中亞地區一體化的區域公共產品角度分析[D].蘭州:蘭州大學,2015.
唐洋洋.中國外貿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變策略[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16).
張廣勤.比較優勢理論與比較優勢陷阱的辯證關系分析[J].商訊,2019(07).
張寧.中亞一體化新趨勢及其對上海合作組織的影響[J].國際問題研究,2018(03).
宋府霖.“比較優勢陷阱”與我國對外貿易戰略的選擇[J].經貿實踐,2018(03).
楊文爽,劉曉靜.東北地區“比較優勢陷阱”研究[J].經濟問題,2018(04)
Whenoilpricesdrop,somecountrieslose"[EB/OL].http//worldview.stratfor.com/article/when-oil-prices-drop-some-countries-lose
于倩,郭鵬輝.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與比較優勢的拓展[J].甘肅理論學刊,2012(06).
陸善勇,葉穎.中等收入陷阱、比較優勢陷阱與綜合優勢戰略[J].經濟學家,2019(07).
盧海峰,趙慧娥.俄羅斯規避“中等收入陷阱”風險的路徑——基于比較優勢動態的視角[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