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縣靈溪鎮第二小學
當前,小學階段對于孩子的詩歌教學中,很容易出現小學生對于詩歌的“死記硬背”現象,而這就可能導致,很多孩子對古詩詞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的書本知識,從而在初期就失去了好奇與興趣。因而教學過程一定要重視教學形式,充分發揮歌唱教學的作用,引導學生們在練習歌唱的過程中熟悉并記憶古詩詞,一舉兩得。
1、古詩詞歌曲中詩的“節奏”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歌唱教學時,需要把握“節奏”這個教學這個重點。音樂之所以能夠如此廣泛傳播、富有感染力,“節奏”的功勞不可忽視。同樣的,雖然二者節奏形態不同,但古詩詞也有著獨特的語言節奏,重音音節與非重音音節交替出現,強弱關系明顯,這種“強拍和弱拍的組合規律”同樣也可以應用到兒童歌唱學習之中。漢語語音原本就有極其豐富的節奏形式,在漢語詩歌中就能得到很好的體現。
郭沫若先生曾說過:“本來宇宙的事務,沒有一樣是沒有節奏的;譬如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四時代序,這便是時令上的節奏。”
這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世間萬物都有其節奏,這是一種普遍的、客觀的規律。放至我們的歌唱教學中,我們也要充分發掘和發揮古詩詞中的特有語言節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抑揚頓挫、平仄起伏,在誦讀與歌唱中都要體現出來。
2、在歌唱教學中結合古詩詞的語言節奏
古詩詞是根據古詩詞語言中的“節奏”而吟誦的,而在音樂里的節奏,也是需要根據不同的節奏型去表達語言中的語氣和情緒。在歌唱教學中結合入古詩詞,對于學生的有效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以易鳳林老師譜曲的王安石《梅花》為例:

譜例 2-1
觀察第一句,“墻角”告訴了讀者故事地墊,而“凌寒”則交代了氣候環境,二者旋律表達方式相同,都為 “小附點+四分音符”節奏型;而后面相互對應的兩個詞語“數枝”“獨自”,則都是為了說明數量,都是“四分音符+二八音符”節奏型;最后“梅”、“開”則分別使用了四拍的大附點和四拍的長音來表達,雖然因為其中一個使用附點節奏使得二者有些不同,但是需要注意到它們都是長音,這更加增強了感染力與歌唱性特點。
若為學習的初期,教師可以著重選擇一些相對規整、簡單的古詩文歌曲,使得詩句對應公整、節奏簡單,便于學習和理解。對于其中一些對仗字詞,教師也可以進行詳細講解,讓學生在示例中熟悉不同節奏型。如譜例 2-2與 2-3所示:

譜例 2-2

譜例 2-3
教師在歌唱教學時,可以把這兩個“墻角”的節奏型單獨列舉出來,向同學們展示附點音符出現和消失時產生的不同的效果,讓同學們分辨二者表達出的形象有何不同,為何有此效果。讓學生們在實際例子中領悟不同的節奏型的音樂聽覺上的不同,進行耐心思考、仔細分辨與合理表達。朱光潛先生認為:“音樂家或者詩人的情緒直接地流露于聲音節奏,聽者依適應和模仿的原則接受這聲音節奏。”
雖然同為節奏,詩詞與音樂的節奏其實存在著很多不同,但我們也需要充分認識到古詩詞其內在的旋律與音樂性,這為我們的教學和創作提供了許多可能性和共通性。我們需要充分挖掘這種共性,將二者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形成契合的古詩詞歌曲。教師也需要注意在對學生進行歌唱教學時,要結合不同類型詩句、不同節奏的字詞,針對性的講解和指導,讓學生了解節奏的重要性。
1、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
我們倡導“審美教育”,也就是除了基礎知識、技巧之外,還需要注重對學生美的思想的提升,注重美育,尤其是文學審美能力。若學生擁有好的文學審美能力,他便擁有了更強的共情能力、更好的理解和想象能力,從文學作品中汲取成長的養分。我們中國古代的古詩詞相較于其他文學作品,展現出了更加突出的音樂性,當你閱讀許多古詩文時,仿佛透過字里行間可以望到當時的一幕幕場景,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所思所感。
2、感受傳統文化,培養美好品德
除了寓教于樂,幫助學生們更好地了解與掌握古代文學知識外,古詩詞歌曲還可以傳達出一種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的正能量精神,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樹立起正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更加勇敢積極的態度、堅忍不拔的精神和良好的審美情懷面對生活。
教師在教授古詩詞歌曲時,需要充分展現出古詩詞歌曲的美好與感染力,避免陷入枯燥、重復性的單調課程形式中,這里推薦大家可以參考國外一些先進方法,例如奧爾夫教學法。我們鼓勵大家引導學生發揮“樂器”伴奏的作用。
縱觀當前市面上的出版刊物,古詩文歌曲出版作品較少,但也有一些相對經典和完整的出版作品可供參考學習。如《古詩詞今唱:中小學語文古詩詞歌曲集》,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找到義務教育階段需要學習的發部分古詩文,自詩經、樂府,到明清的所有作品,我們都可以直接參考和引用,共112篇,包括小學階段 80首和初中階段32首。另外,也可以參考《中國古詩詞兒童歌曲集》,此書主要針對的是小學階段的古詩詞作品,展示出了95首歌曲。
其實老師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因材施教、靈活變通,不一定非要直接飲用現有創作版本,也可以鼓勵學生發揮創造力與情緒感受,自行編配旋律。
上譜的創作者為青年作曲家幼竹,A宮雅樂七聲調式的旋律優雅柔美,二其中的“附點四個十六”節奏型也充分展現了民族特色,整體協調動人,作品成熟。但在課堂教學時就存在一定問題,就是旋律和節奏相對復雜,低年級的學生較難記憶。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詩句情感旋律的基礎上,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進行引申創作。
總而言之,這些都是我們眾多一線教學工作者在實際教學中對古詩文與歌唱教學相結合的些許嘗試與努力,希望通過這樣的結合,能提升學生對于古詩詞歌曲的學習熱情,并且為效提升學生在歌唱方面的學習效率提供一定的幫助。因本人能力有限,本研究相對淺顯,存在一定局限性,還請各位評委老師予以批評指導,未來必將更加努力深入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