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董銘



原本要在今年春節(jié)檔上映,后因疫情推遲的體育題材電影《奪冠》(右圖),終于在25日與觀眾見面。這部影片之所以備受期待,不僅因為其體育題材和明星效應,更是因為“女排精神”對于全體中國人的特殊意義,在今年更顯出超越體育層面的價值。
“你為什么打排球?”
《奪冠》從最早的《中國女排》到春節(jié)檔點映時更名,推遲8個月后重新定檔國慶,最后臨時提檔到9月25日。《奪冠》分三個段落回顧中國女排30年歷程,觀眾跟隨郎平、陳忠和等教練和球員視角,重溫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的世錦賽、奧運會上那些經(jīng)典時刻,以及不為外人所知的幕后故事。
“你為什么打排球?”《奪冠》中的這一問,其實也是所有體育電影的核心命題,背后既有激情燃燒的集體情緒,也有清醒和理性的專業(yè)判斷。貓眼專業(yè)版顯示,截至24日20時,《奪冠》25日預售票房為2093萬元,周五排片占比第一,達30%,恰逢當天全國影院上座率限制提高到75%,票房預期較為樂觀。
拼搏精神感染觀眾
放眼全球,體育電影一直是國際影壇常青樹,幾乎每年都會誕生不同類別的體育片。在體育產(chǎn)業(yè)高度職業(yè)化、商業(yè)化的美國,北美四大體育聯(lián)盟為好萊塢提供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真人故事。
喬丹主演的《空中大灌籃》(籃球),凱文·科斯特納主演的《百萬金臂》(棒球)以及幫助桑德拉·布洛克斬獲影后的《弱點》(橄欖球)等都取得巨大成功,《光輝歲月》這類作品還承載著種族和諧的政治訴求。對于相對精英化的冰球,好萊塢2004年拍攝的《冰上奇跡》,講述1980年鹽湖城冬奧會前,美國臨時組建國家冰球隊,與蘇聯(lián)隊展開關乎國家榮譽的世紀之戰(zhàn)。
當然,美國體育電影更多突出個人奮斗,尤其是拳擊題材,例如《憤怒的公牛》《百萬美元寶貝》以及史泰龍代表作《洛奇》系列等,多是通過個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感染觀眾。
環(huán)法電影讓法國人自豪
歐洲和亞洲各國也有不少杰出體育電影,題材大多來自具有廣泛民眾基礎的體育強項或重要賽事。例如俄羅斯擅長的冰球、花樣滑冰等冬季項目,近年來拍出備受好評的紀錄片《紅軍冰球隊》和《傳奇17號》,再現(xiàn)蘇聯(lián)時期傳奇冰球隊和天才球星哈拉莫夫的事跡。還有2018年的《花滑女王》(左圖),與好萊塢的諷刺傳記片《我,花樣女王》相比,《花滑女王》在劇情和人設上更遵循傳統(tǒng)體育電影模式。《絕殺慕尼黑》則是俄羅斯少有的籃球電影,重現(xiàn)蘇聯(lián)籃球隊1972年奧運會逆轉美國隊的傳奇,同《冰上奇跡》一樣帶有明顯國家記憶和政治意義。
在法國,環(huán)法自行車賽是最具有民眾基礎和國家象征意義的體育賽事之一,誕生過許多以環(huán)法為背景的體育電影。從1968年布爾維爾主演的《一鳴驚人》到2013年的《人生回環(huán)賽》,片中精彩的自行車賽和沿途秀麗的風光讓法國人自豪,體育影片因此也成為文化的傳播渠道。▲
環(huán)球時報202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