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衛平
(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山西 太原030001)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主要用于治療膽囊結石,具有切口小、術后恢復迅速等優點,但由于麻醉藥、術后臥床及禁食等原因,患者術后易發生胃腸道功能紊亂,如腹痛、腹脹、嘔吐等,嚴重影響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常規護理干預具有一定局限性,不適合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的康復進程,給予蒙藥臍貼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消化道癥狀,促進其胃腸功能恢復[1]。本研究采用蒙藥喜古訥-3味湯貼敷神闕穴干預治療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療效良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收治的74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和貼敷組,每組37例。常規組男20例,女17例;年齡48~76歲,平均(62.23±4.11)歲;術中出血量8~22 m L,平均(14.36±2.01)m L。貼敷組男19例,女18例;年齡49~77歲,平均(62.51±4.30)歲;術中出血量9~22 mL,平均(14.44±2.22)m L。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符合《2016年世界急診外科學會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指南》中的診斷標準[2]。中醫診斷符合《膽石癥的中醫分型與超聲診斷》[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成功施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對本研究藥物不耐受者;術后出現嚴重并發癥或器質性病變者;存在消化系統疾病病史者。
2.1 常規組 予以常規護理干預。按醫囑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予以抗感染治療,同時予以24 h心電監護。術后6 h內鼓勵患者適當活動四肢。6 h后協助患者翻身(2 h/次),并進行腹部按摩,以促進腸蠕動、肛門排氣。干預至患者排氣為止。
2.2 貼敷組 在常規組護理基礎上予以蒙藥喜古訥-3味湯貼敷神闕穴治療。蒙藥喜古訥-3味湯組成:食用堿、訶子、大黃。制作方法:將上述成分研磨成粉(粗粉),過篩混勻,取3 g混合酒精調至糊狀,制成藥膏備用。常規消毒神闕穴及周圍皮膚,取適量藥膏均勻涂抹于無菌紗布,并貼敷至穴位處。貼敷開始時間為術后1 h,每6 h換藥1次。干預至患者排氣為止。
3.1 觀察指標 ①中醫證候積分。觀察兩組干預前后腹脹、腹痛、惡心癥狀變化,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為0、1、2、3分,積分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②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觀察兩組排氣時間、排便時間、腹脹持續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腹脹、腹痛、惡心中醫證候積分均顯著低于干預前,且貼敷組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干預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干預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常規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腹脹 腹痛 惡心貼敷組 37 干預前 2.20±0.38 2.01±0.35 1.88±0.41干預后 0.87±0.14△▲ 0.80±0.12△▲ 0.92±0.17△▲常規組 37 干預前 2.22±0.40 2.03±0.37 1.89±0.39干預后 1.34±0.20△ 1.22±0.18△ 1.32±0.23△
(2)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貼敷組排氣、排便、腹脹持續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排氣、排便、腹脹持續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排氣、排便、腹脹持續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比較(±s)
注:與常規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排氣時間(h) 排便時間(h) 腹脹持續時間(d)腸鳴音恢復時間(h)貼敷組 37 18.09±5.11▲ 39.55±6.62▲ 1.33±0.40▲ 8.05±3.51▲常規組 37 27.65±6.06 53.95±9.88 2.41±0.71 13.41±5.08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前人工氣腹會對機體腸道血液循環產生影響,麻醉藥物也會對胃腸道平滑肌產生抑制,加之手術會對腸道產生牽拉刺激,易導致患者胃腸功能失調。針對胃腸功能失調,臨床多采取對癥治療,部分患者可再行手術治療,但療效不夠理想。研究表明,人性化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疼痛及胃腸功能[4]。中醫認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手術創傷及麻醉可對機體元氣造成損傷,影響臟腑陰陽氣血,導致脾胃氣虛,臟腑氣血瘀滯,氣機不暢,升降失常,發為胃腸道功能紊亂。故護理及治療當以調暢氣機、促進胃腸蠕動及功能恢復為主。
穴位貼敷是將藥物制劑與穴位結合發揮藥效的一種中藥外治法。以中醫臟腑學說、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依據不同病證選擇相應穴位及藥物進行治療,往往收效良好。蒙藥喜古訥-3味湯中食用堿可解毒,制酸止痛;大黃清熱解毒,濕熱瀉痢,助消化;訶子清涼解毒。諸藥合用,可清熱解毒、緩瀉、調理臟腑。藥理學研究表明,大黃所含大黃酸類物質能通過刺激大腸壁引起腸管吸收、分泌增加,可有效促進大腸內容物排出,實現通便瀉下的目的。訶子提取物能有效降低血清胃動素水平,抑制小腸平滑肌興奮、收縮等[5]。神闕屬任脈,位于臍部中央,即凹陷隱窩(臍帶脫落處結疤而形成的陷窩),主治腹脹、水腫等病證。神闕穴表層角質較薄,無脂肪質,且同筋膜、腹膜直接相聯絡,又與靜脈、臟腑、四肢相連,被視為“天然藥穴”,具有調節臟腑氣血、生理功能的作用[6]。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腹脹、腹痛、惡心中醫證候積分均顯著低于干預前(P<0.05),且貼敷組低于常規組(P<0.05);貼敷組排氣、排便、腹脹持續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組(P<0.05),提示蒙藥喜古訥-3味湯貼敷神闕穴干預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影響較大,能有效減輕腹脹、腹痛、惡心等消化道癥狀,縮短排氣時間,改善胃腸功能,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陳金玲[7]采用蒙藥貼敷神闕穴有效改善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的腹脹癥狀,縮短了腹脹持續時間、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施行蒙藥喜古訥-3味湯神闕穴貼敷治療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能夠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縮短肛門排氣時間,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值得臨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