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娟文,黃曉燕,劉熙榮,覃珊媚,黃海農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530000)
胃脘痛是中醫內科常見的疾病之一,臨床表現為胃脘近心窩處疼痛,伴有腹脹、納呆、惡心、嘔吐、嘈雜、反酸、噯氣等。病因為外邪犯胃、飲食傷胃、憂思郁怒、勞倦過度、脾胃虛弱等,病機為胃氣失和,氣機不利,導致不通則痛、不榮則痛。該病屬西醫“慢性胃炎”范疇,臨床單純采用西藥或中藥治療該病效果不佳,病情易纏綿反復,遷延不愈。本研究采用改良長蛇灸聯合黃芪建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獲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至2019年7月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96例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7例)和觀察組(49例)。對照組男20例,女27例;年齡33~60歲,平均(42.00±6.63)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8年,平均(3.71±1.83)年。觀察組男21例,女28例;年齡30~60歲,平均(43.00±5.47)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0年,平均(4.39±1.6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胃脾胃虛寒型脘痛的診斷標準[1]。主癥:①胃痛隱隱,喜暖喜按。②空腹痛重,得食痛減,食后腹脹。③舌質淡嫩,舌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或遲。次癥:①倦怠乏力,神疲懶言,畏寒肢冷。②大便溏薄或虛秘,或初硬后溏。③食欲不振,食后脹悶。具備主癥3項或具備主癥①③及次癥至少2項,即可診斷。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30~60歲;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合并心腦血管或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糖尿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合并皮膚病或背部有皮損者;有出血傾向或高熱等不適宜灸法治療者。
2.1 對照組 給予黃芪建中湯治療。方藥組成:黃芪15 g,桂枝9 g,白芍18 g,炙甘草9 g,生姜9 g,大棗12 g。每日1劑,水煎200 m L,分早晚2次口服。3周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改良長蛇灸治療。改良長蛇灸制備與操作方法:①清洗新鮮生姜1.0~1.5 kg,用榨汁機榨成姜泥,加熱至50~60℃。②將艾條(南陽綠瑩艾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60208,20171208,20180808)點燃放置于30 cm×70 cm的13~16孔恒溫灸盒(廣西南寧市焱之巖設備有限公司,專利號:ZL201520986728.6)中。③協助患者取俯臥位,裸露背部,注意保暖,在督脈及兩側膀胱經區域覆蓋40 cm×70 cm的脫脂薄紗布。④沿兩側膀胱經和督脈自大椎至骶尾鋪上姜泥,將灸盒置于背部,用浴巾覆蓋灸盒以保持恒溫,根據患者的感覺調節灸盒的高度,施灸30 min。⑤灸畢,移開灸盒后移去姜絨,輕輕擦干背部皮膚。每周治療1次,3周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證候積分:參照《胃腸道疾病中醫證候評分表》的評分標準[2]。A.上腹脹:輕微,30 min內減輕或消失,計3分;較甚,1 h內不能減輕,部分影響日常生活,或需對癥服藥,計5分;更甚,持續2 h以上,生活受影響,或服對癥藥物效果不佳,計7分。B.胃脘痛:疼痛輕微,持續時間短,不需服藥,計3分;疼痛持續時間較長,每次超過4 h,尚能忍受,計5分;疼痛較重,持續,需服藥才能減輕,計7分。C.食少納呆:食欲較差,食量減少1/4,計3分;食欲差,食量減少1/3,計5分;無食欲,食量減少1/2,計7分。D.噯氣:偶有發作,每日4次以內,計3分;經常發作,每日4~10次,計5分;頻繁發作,每日10次以上,計7分。E.泛酸:偶有發作,每日4次以內,計3分;飲食不慎即反酸或吐酸,每日4~10次,計5分;發作較頻,難以忍受,每日10次以上,計7分。F.大便異常:不成形或稍有不暢,計3分;溏稀,每日2~3次或不暢,計5分;稀溏,每日4次以上或明顯不暢,滯澀難出,計7分。②復發率。治療結束后6個月對兩組進行隨訪,統計復發情況。③臨床療效。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定兩組臨床療效[3]。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減少<95%;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30%≤療效指數減少<70%;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療效指數減少<30%。療效指數=(治療前證候總積分-治療后證候總積分)/治療前證候總積分×l00%。治療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84%(45/49),高于對照組的72.34%(34/4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復發率為14.29%(7/49),低于對照組的40.43%(19/4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胃炎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非糜爛炎性改變,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其最主要的病因[4]。西醫主要采用四聯療法治療該病,但長期用藥,易產生耐藥性及不良反應,遠期療效不佳[4]。脾胃虛寒型胃脘痛屬于陰病,脾胃位于中焦,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賴以所養。脾胃互為表里,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共同完成水谷受納及精微物質的化生、輸布等功能。脾為太陰濕土之臟,喜燥惡濕,得陽氣溫煦則運化健旺;胃屬多氣多血之腑,喜潤惡燥,既需陽氣升發也需津液濡潤以助其腐熟通降之功[5]。脾胃陽虛,脈絡失于溫養,則陰寒內生,致脾胃運化、通降失常,并影響氣血運行,而致胃痛。中醫認為,足太陽膀胱經與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及任督二脈是相互交通的,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可統攝全身陽氣,調節五臟六腑陰陽平衡;“陰病治陽”“以俞調樞”,灸督脈及膀胱經背俞穴可溫腎壯陽、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治療相關臟腑疾病[5-8]。
長蛇灸是一種中醫外治法,又稱“督脈灸”“鋪灸”,屬于隔物灸范疇,具有施灸范圍大、火力足、溫通力強的特點。施灸背部督脈及膀胱經,可起到溫經通絡、溫補督脈、平衡陰陽、外御病邪等作用,臨床被廣泛應用于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等疾病的治療[5-6]。應用長蛇灸刺激督脈及膀胱經背俞穴可激發太陽經氣,調節任督二脈,循經絡調節五臟六腑功能,可使胃陽得復,進而有助于溫潤脾陽,脾胃陽氣充盛,利于功能恢復正常。傳統長蛇灸在灸治過程中需點燃3~5壯艾炷,每柱燃盡需再添艾絨,在此過程中患者艾灸部位溫度下降易產生寒冷不適感,且影響治療效果;艾炷燃燒最旺時易發生溫度過高燙傷皮膚,患者舒適度降低。改良長蛇灸更換艾條不需遠離皮膚,且溫度適宜,不會引起燙傷,患者舒適度高,療效更佳。本研究采用的改良長蛇灸主要藥物為生姜、熱敏艾條。生姜性溫,味甘辛,具有解表散寒、止嘔開痰之功。《孟子·離婁上》言:“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睙崦舭瑮l為3年陳艾,可行氣活血,溫經止痛,驅寒除濕。姜得灸助,增強其辛溫走竄之力,灸得姜助,增強其祛寒行血之功。兩者合用,共奏溫經通絡、溫陽散寒之功。施灸于督脈、膀胱經背俞穴,達到溫通督脈、強壯真元、溫通氣血、健脾益氣、溫中和胃、散寒止痛、調節臟腑的作用。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多受飲食、環境、情志等因素影響,指導患者慎起居、合理飲食、調暢情志是保證療效及防止復發的重要舉措[9]。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改良后長蛇灸聯合黃芪建中湯治療虛寒型胃脘痛,療效良好,復發率低,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但本研究觀察樣本量少,且證型單一,未進行施灸時間、施灸間隔時間等指標比較,后續將增加樣本量,擴大臨床應用觀察范圍,并規范操作及治療時間,進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