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本人結合自己當班主任的一些實例,談談班級文化建設應如何體現班級個性,體現班主任的思想引領。
我設計的個性化班級文化,靈感來自本人的名字——我從本人名字里的“娟”字出發,聯想到“捐、涓、狷、絹、鵑、罥”等一批音近形近字。仔細推敲它們各自的詞義后,我可以遴選出“涓、狷、娟”三字,提煉出“juan文化”。如何填充“juan文化”的內涵,使之與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品行教育、人際交往教育等德育內容密切結合,生成實實在在的內容?
一、“涓”文化
“涓”的本義指細小的流水。學習習慣方面的養成教育必須著眼于細小,從一些細節入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覺、專注、高效的學習習慣——這是本班班級文化在學習方面要樹立的目標。
活動一:“自覺、專注、高效學習——我約定”
召開主題班會,發動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小組討論—全班協商”的程序,確定全班關于《自覺、專注、高效學習的約定》。具體做法:
1.學期伊始,安排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填寫下表,說說他認為怎樣做才能實現學習的自覺、專注、高效。
2.召開主題班會,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各自的意見亮出來,然后組員一起討論,保留相同、合理的觀點,刪補不同意見,最后形成本組的初稿在全班公布。教師組織同學對每一組所提的每一條意見進行評議,保留相同、合理的觀點,刪補不同的意見,最后由班長記錄下全班討論所形成的初稿。
3.班干部把約定初稿帶回家,聽取各自家長對初稿增刪改補的意見,并把書面意見帶回班級。
4.教師組織召開班干部會議,匯總各家長的意見,最終形成全班關于《自覺、專注、高效學習的約定》定稿。
5.再一次召開主題班會,班長或學習委員把《自覺、專注、高效學習的約定》定稿向全班同學公布。教師立即進行活動二(見下)的培訓,手把手教學生如何執行約定,及如何對執行情況開展自評、小組評、家長評和教師評。
活動二:“自覺、專注、高效學習——我能行”
用一個學期的時間,在學生中廣泛開展“自覺、專注、高效學習——我能行”活動。具體操作方法:
1.在學期初的主題班會課上,教師對學生執行《自覺、專注、高效學習的約定》的情況進行培訓,指導學生如何守約。
2.發放《“自覺、專注、高效學習——我能行”評價表》,教師指導學生如何完成評價。
3.在班級中段考或期末考后總結時,還可加評階段性“摘星獎”,以樹立榜樣,激勵學生。
4.如覺得此類活動可操作性強,實效性好,對培養學生自覺、專注、高效的學習習慣大有裨益,可多實施幾個學期,以鞏固效果,畢竟學習本就是辛苦的事,良好習慣的養成,是長久之功,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二、“狷”文化
“狷”的本義里含“耿直”之義,而“耿直”的同義詞是“正直”。這令我聯想到德育方面的品行教育。作為班主任,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品行教育,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必做雙選題。以“正直”為本班品行教育的錨點,肯定能突顯本班班級文化建設之個性。我想從以下幾方面著力實施品行教育。
(一)“正”——三觀正
如何培養“端正的三觀”?還是要結合具體活動的開展,使品行教育不流于空洞與說教。
(二)“直”——做人直
具體定位是:誠實對己,忠于自己;誠實對人,關愛他人。
針對第一項,可以開展一個“生日,送自己一個愛的抱抱”的活動,用一年的時間來開展,讓學生在自己生日那天,寫一封信給自己,表達對自己的賞識與忠誠,并為自己送上一份生日賀禮獎勵某一方面做得好的自己。至于關愛他人的活動,創意可以更多,這里就不贅述。
三、“娟”文化
“娟”的意思是柔和美好,它令我聯想到人際交往的“交際教育”正需要形成柔和美好的氛圍,才有利于班級文化的建設。
本著“柔和美好”的出發點,可以著力指導學生學會處理以下幾種人際關系:對家長,孝;對老師,敬;對同學,和。
“涓”“狷”“娟”,保障了班級文化的個性、獨創性;學習習慣培養、品行教育、交際教育的兼顧,保障了我建設班級文化的涵蓋面;而每一個立足于本班實際,為本班學生量身定做的活動,則能使班級文化建設落到實處,獲得強有力的有血有肉的支撐。
責任編輯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