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殷沂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情感目標,完整表述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并與 “知識與能力目標”“方法與過程目標”統稱為三維目標,且享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老師習慣性把重點放在前兩個目標,把目標知識和技能反復機械操練是取得可觀成績最簡單直接的辦法,而情感目標則需要老師充分解讀文本,合理設置問題來引導學生體會人物性格和情感,且促成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過程是十分漫長的,這直接導致重知輕情、甚至有知無情的失衡狀況的發生。分析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問題設置的不足有助于研究改善學生在故事學習中認知和情緒不平衡的策略。
一、提升問題之間的邏輯性,形成連貫的情感思路
“語篇的局部即整體必須保持話題的延續性;語篇成分之間必須有某種邏輯—語義、語用關系”。其實老師在英語課堂上的問題設置也屬于課堂話語的一類,需關注其邏輯性。下面以廣東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7 Hobbies”中的“story”板塊為例,談談如何設置一系列具有邏輯性的問題。故事文本如下:
Gogo:What are you doing?
Ben:Im painting.I like painting.My hobby is painting.What do you like doing?
Gogo:I dont know.
Ben:Do you like swimming, dancing or reading?
Gogo:Hmm, eating! I like eating!
Ben:Do you have another hobby?
Gogo:Oh...Yes, I like ice-skating!
Ben:Ice-skating! You cant ice-skate at the beach!
Gogo:Look,I can!
從題目和Gogo & Ben的談論可知本課的主題是愛好。老師在故事前可設置的問題是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愛好,如:Whats your hobby?作用是激發學生對話題的思考。緊接著,老師可以順勢根據故事發展設計問題,如:What about Ben & Gogo? Do you want to know Ben & Gogos hobby? Lets watch the story.這樣的問題設置保持了主題的一致性,前后是具有邏輯性的,問題與問題之間環環相扣,貼合人的思維慣性,十分自然地形成一條情感思路:我的愛好是這些,那么故事中的他們又有什么愛好呢?為什么覺得這是他們的愛好呢?愛好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呢?一系列的問題都可以設置在這一故事教學中。
二、增加角色情感解讀類問題的設置,引起學生共鳴
有學者曾提出,英語核心素養應當包括兩個方面,即認知的與非認知的。認知方面指的是學術、知識,非認知方面則是指價值觀、情感態度等。增加角色情感類問題的設置是符合對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的。以廣東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6 Jobs”中的“story”板塊為例。 故事主要講述Gogo 在公共汽車站等汽車時與排隊的人聊起有關職業的話題。Gogo詢問了兩個成年人的職業,詢問了Tony 的夢想職業,最后Gogo說自己將來想成為一個魔術師。文本的內容十分簡單,基本由What do you do? Im a/an...和What do you want to be? I want to be a/an...兩個句型構成文本。
基于知情交融教學模式,老師可以對文本隱含的信息進行挖掘,可設置以下問題:What does a doctor usually do? Where can you find the firefighter? Why Tony also wants to be firefighter? Why Gogo wants to be a magician? What can a real magician do for people? 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不同角色的職業的認知,可以觸發學生內心深處的共鳴,在角色扮演的時候,學生就不僅僅是冷冰冰地把句子讀出來,而是自豪地說出“I am a doctor!”因為我可以治病救人,“I want to be a firefighter!”因為我想當一名人民英雄,“I want to be a magician!”因為我可以用魔法幫助有需要的人。
三、增加參考性問題的設置,為情感的交流建設橋梁
教師應該多提可能促使學生產生結構更復雜、語句更長的語言及更能引發推理、分析、綜合等較高層次思維活動的參考性問題。(Brock1968,Nunan1991)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僅靠展示性問題是遠遠不夠的,橋梁必須搭建好才能引發情感的交流。還是以廣東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7 Hobbies”中的“story”板塊為例,故事講到Gogo回答Ben 對其愛好的詢問時,回答的是eating 和 ice-skating,其實老師可以設置一個參考性問題,“Do you think Gogos hobbies really are eating and ice-skating?”然后出示多幅Gogo 平時變魔術的圖片,引導學生大膽思考,Gogo有沒有意識到其實他最大的愛好有可能是do magic(變魔術)。再如廣東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2 Our new home”中的“story”板塊,故事講述的是Jenny 一家要搬新家,Jenny & Tony 詢問爸爸新家有多少個臥室、浴室等問題,故事中其實蘊含了任務情感的變化,Jenny & Tony由一開始的“Oh no!”到最后“I like our new home.”老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Do Jenny & Tony feel happy at first?”“Why they like their new home in the end?”參考性問題給了學生機會創造更多的可能性,交流各自的情感思想。
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問題設置的不足仍有很多,本次研究具體分析了問題的邏輯性、人物情感性問題和參考性問題三個有代表性的設置缺陷,受知情交融的教學模式的啟示探索出有助于達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三個策略,即提高問題邏輯性,使情感思路通順連貫;增加人物情感解讀類問題的設置;提高參考性問題設置比例。英語教師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有利于學生知情融合的策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