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晴
民歌是我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音樂課堂中,民歌教學對于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傳承祖國優秀音樂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和對這一理念進行的教學實踐如火如荼的開展,作為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民歌教學,應如何體現和落實核心素養的新課程理念?
一、感受民歌風格,培養學生審美感知素養
民歌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實踐中有感而發,口頭即興傳唱的歌曲,運用方言演唱是民歌最突出的風格特點。在《龍船調》的教學導入環節,當學生欣賞完歌曲的演唱視頻后,教師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找到歌曲最有特色的方言對白,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模仿、分析方言與普通話的咬字和發音的不同,使學生經歷從感性的體驗到理性的認識之后,加深了學生對音樂風格的理解。在師生合作表演中,教師以妹娃形象出現,用湖北方言表演上句:“妹娃要過河,是哪個來推我嘛?”此時學生已經興奮的情不自禁的扮演起了艄公,用原汁原味的方言調侃起了老師“還不是我來推你嘛。”課堂變得生動而有趣,學生在表演中獲得了美的體驗和享受。
二、加強歌唱實踐,提高學生藝術表現素養
1.創設情境,趣味發聲
歌唱技能學習是提高歌唱能力的必要手段,現階段多數初中學校的歌唱課常常省略歌唱發聲練習環節,或是發聲練習流于形式,內容枯燥無味。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的歌唱技能的學習呢?《音樂新課標》提出:“演唱技能的練習,應結合演唱實踐活動進行,創設與歌曲表現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富有情感的歌唱。”
《龍船調》是以第一樂句“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喲喂”作為發聲練習曲,在練聲之前首先創設問題情境,“當我們站在山頂上,如何唱才能把聲音傳得更遠?”此時教師一邊在鋼琴上彈奏襯詞“咿喲喂”的旋律,一邊示范和講解正確發聲方法,引導學生模仿唱山歌的情景完成第一次發聲練習。當學生的喉嚨逐漸打開,教師創設情境“現在讓我們一起到山上去對山歌吧!”教師唱“正月是新年哪”,學生接唱“咿喲喂”以此由低到高的進行師生的對唱,直到學生的聲音接近民歌明亮的音色。學生在情境發聲練習中,潛移默化地學習到了歌唱的技能,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2.歌唱形式,多種多樣
多種多樣的歌唱形式是開展歌唱實踐活動的有效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不同的歌唱內容,設計與學生相適宜的歌唱形式,如獨唱、齊唱、對唱、輪唱、表演唱等,通過豐富多彩的歌唱實踐活動,多角度的審美體驗,取長補短,增強集體合作意識,提高學生歌唱自信心和促進歌唱能力的提升。
《龍船調》是一首極具生活性和戲劇性的地方民歌,從歌曲的內容和結構來看,教唱時可以選擇多種演唱形式來表現歌曲。教師在引導學唱歌曲的過程中,初學階段以師生旋律接龍和歌詞對唱為主,解決歌曲中的音準、節奏等問題。在學唱歌曲的副歌部分時,營造此起彼伏、爭先恐后的劃龍船的場面,教師大膽采用了輪唱的形式演唱歌曲,同時配合手上劃龍船的動作,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審美體驗,激發歌唱的興趣。當學生唱熟歌曲后,再把齊唱、對唱、輪唱、表演等綜合演唱形式融入到歌曲的演唱當中,如此全面的歌唱體驗,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提升了學生的藝術表現素養。
三、挖掘民歌內涵,提升學生文化理解素養
民歌植根于民族文化,蘊含著人類豐富的情感和人文內涵,是勞動人民生活和精神的寫照。在學習《龍船調》一課時,以土家族民俗風情為切入點,結合圖片、視頻等教學資源,向學生介紹歌曲的創作背景,挖掘歌曲的人文內涵,讓學生了解每年正月初土家族劃彩龍船對歌相親的風俗,歌曲表現了艄公載著妹娃兒過河拜年的喜悅心情和熱鬧場面。當學生有了對歌曲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之后,演唱時,對歌曲的意境和風格會把握得更加準確。
民歌處處都散發著獨特文化氣息,教師可以多角度挖掘民歌的文化內涵,方言也是一種文化的象征,它能傳遞人的情感,塑造生動形象的人物性格。在《龍船調》中的一段方言對白中,將艄公的直率和豪爽,妹娃的活潑和大膽的性格刻畫得栩栩如生。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