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清
摘 要:探究學習是新課程理念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要求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各種感覺器官主動獲取知識。探究性學習深受廣大教師的喜愛,教師按照教學內容采用適當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引發學生思考,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于探究;做好充分的學習準備,使學生敢于探究;導以適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善于探究;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讓學生精于探究。
關鍵詞:探究學習;學習準備;學習氛圍;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34-0040-02
引 言
探究學習是新課程理念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其在教學中的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問題[1]。在日常教研中筆者發現,有的探究花費大量時間卻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有的探究流于形式,學生剛拿出學具還沒開始就結束了,沒有實質性收獲。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對探究學習環節安排不當,細節考慮不夠全面。數學是思維的科學,數學教學即思維活動的教學[2]。小學數學課堂應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呢?下面筆者結合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于探究
愉悅的學習氛圍可以緩解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使他們敢想、敢說、敢做[3]。布魯納曾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使學生上好課,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的興趣之火。”
在探究問題前,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比賽活動或利用多媒體技術活躍班級氛圍,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并積極進入學習狀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在教學“面積的含義”時,筆者組織了“涂樹葉”活動,請一名學生到黑板上涂小葉子,其他學生在自己的座位上涂大葉子,最快涂完的學生獲勝。通過涂色活動,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在探討比賽規則是否公平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這里所謂的大、小,實際上是說樹葉的面有大有小。就這樣,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對“面”的初步認知。
在辨析面積概念環節,筆者請學生用紅筆描出圖形的一周,再涂色表示它們的面積。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學生明白了紅色邊線的總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涂色部分的大小就是圖形的面積。教師還可以用兒歌輔助學生區分兩者:“周長一條線,面積一大片,周長在四周,面積在里面。”因為有了各種喜聞樂見的活動,加上教師的積極評價,學生會情不自禁地喜歡上探究學習。
二、做好充分的學習準備,使學生敢于探究
1.預設有效的探究問題
探究學習是以問題為核心的學習,沒有問題,探究也就失去了意義[4]。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最終使學生得出合理的結論。
在探討兩個圖形面積大小時,筆者用課件呈現兩個長方形(見圖1),提出數學問題:這兩個圖形誰的面積大?在交流比較方法的過程中,學生產生了認知沖突,發現用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判斷;把兩個圖形重疊在一起,也不太容易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這個時候學生就會積極思考有什么方法能夠很好地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選擇哪種圖形作面積單位比較合適。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問題很好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
2.擬定明確的探究任務
對于這節課,許多教師在操作環節會出現混亂的場面,局面難以控制。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往往是學生在動手前沒有弄清楚要做什么、怎樣做。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沒有明確的任務,可能會出現學生爭搶圖形、拿著學具無從下手的問題。教師在對學生提出問題“選擇哪種圖形作面積單位比較合適”之前,可以請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學具(正方形、三角形、圓),認真看學習任務單,弄清探究要求:兩人小組從學具袋里選出一個圖形,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擺、拼,并將探究結果記錄在小組學習單上(見圖2)。這樣多數學生就能明確探究目標,知道該干什么,而不會拿著學具發呆。
3.選擇合適的探究材料
材料的選擇要便于學生獲取,還要便于課堂呈現[5]。公開教學時很多教師會到文印店制作學具,但如果每節課都去制作,不僅成本高,而且比較麻煩。教師要善于從身邊發現一些可取的學習材料。學生都有學具盒,里面的許多學具特別適合在這節課使用。課前筆者請學生把文具盒中的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用信封袋裝好,當學生用觀察法、重疊法無法判斷時,再讓學生請出學具來幫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探究前的準備工作詳細周到,能使學生的探究活動一帆風順,直擊問題核心;否則會一波三折,無法達到滿意的結果。例如,探究活動中要用到的兩個長方形,若長和寬沒有設置好,無論用哪個圖形都不能擺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就無法感受選用正方形作為測量才是最合適的。
三、導以適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善于探究
學生探究是否成功,需要教師及時有效的指導來保障。此時教師應以學生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現。
1.導在操作困難處
學生進入探究環節后,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運用實際素材和各種材料,讓學生使用有效的探究方法和思維方式[6]。這節課雖然有學習任務單,但還是有一些學生不明白該如何擺放這些圖形。有的學生在一個長方形里把三種圖形都擺上去,還有一些小組各顧各的,偏不和同桌選一樣的圖形擺,導致小組任務無法完成。對于這樣的小組,教師要特別關注,可以以協助者的身份進入小組內指導學生選用材料,幫助他們擺拼圖形、填寫學習任務單,讓學生感受探究成功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