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標
【摘要】冠心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由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引起血管腔狹窄、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的心臟病。冠心病的發生同多種因素相關,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其中重要的病理基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不僅與脂質沉積有關,且炎癥反應也參與了其發生、發展。血清炎癥因子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血栓形成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對炎癥反應同冠心病的關系進行綜述,以期為冠心病的診斷、治療、預后判斷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冠心病;炎癥因子;關系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2..02
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常見的心內科疾病,該病的發生同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社會心理等可逆性因素以及家族史、年齡、感染等不可改變因素有關[1],且常常在季節變化、情緒激動、過勞、大量飲酒等情況的誘發下導致癥狀發作[2]。另外有學者認為冠心病本質上為一種炎癥的假說[3],且經過大量研究證實動脈粥樣硬化屬于慢性炎癥疾病。炎癥因子是反映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其是由人體免疫細胞生成的內源性多肽[4],可對多種免疫反應進行介導,其不僅直接參與了動脈粥樣斑塊破裂的發生,還同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5]。臨床較為常見的炎癥細胞因子為高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IL)、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等,通過分析炎癥因子與冠心病的關系,對冠心病早期診治意義重大。本文就炎癥因子同冠心病的關系綜述如下。
1 炎癥因子與冠心病的關系
1.1 hs-CRP
C反應蛋白為急性相蛋白,主要由人體肝細胞合成。正常情況下,人體血清中的C反應蛋白濃度很低,當出現特異性或非特異性炎癥刺激時濃度會明顯升高。臨床中采用傳統方法檢測C反應蛋白的敏感性相對而言較低,因此僅能將其作為活動性炎癥疾病的評估指標[6],對心血管疾病診斷的相關要求則不能滿足,因此目前常檢測hs-CRP。C反應蛋白是高血壓、高脂血癥等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中存在顯著的作用,其作用機制如下:C反應蛋白在機體動脈粥樣病變局部沉積,促使血管內皮細胞分泌黏附分子以及化學趨化因子,導致炎癥反應發生;C反應蛋白可促使黏附因子的表達水平升高[7],對動脈壁內多種細胞、循環中的單核細胞進行調節,增加機體炎癥因子的分泌,直接促發炎癥反應;C反應蛋白會提高低密度脂蛋白的表達水平,對巨噬細胞攝取低密度脂蛋白進行調節,促使斑塊形成;C反應蛋白會促進PAI-1的分泌,引起心血管血栓形成;C反應蛋白會對機體內炎性因子的分泌進行刺激,對炎性介質的促炎反應進行調節,參與了斑塊的發生、發展。hs-CRP水平同冠心病嚴重程度存在相關性,且可作為獨立預測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指標,在冠心病早期診斷、判斷嚴重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2 PAI-1
PAI-1是由血管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等生成的單鏈糖蛋白[8]。多種因素(內毒素、激素、細胞因子等)會促進PAI-1的合成,PAI-1在夜間12:00-6:00處于最高峰,且男性的PAI-1水平高于女性,并與年齡呈正相關。PAI-1可對纖溶系統活性進行調節,其水平增高會降低纖溶系統活性。當冠心病患者血清PAI-1水平升高時,動脈粥樣硬化局部存在高表達情況,同動脈粥樣硬化的嚴重程度關系密切。PAI-1可促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遷移,加快凝血速度及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PAI-1水平升高會導致纖維蛋白在血管壁沉積的幾率增加,從而促使血栓形成。
1.3 IL
IL是指在白細胞、免疫細胞間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其能夠在人體血管內傳遞信息,激活與調節免疫細胞,介導T、B細胞活化、增殖,在炎性反應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1.3.1 IL-6
IL-6是由多種細胞共同作用而分泌的炎性因子,其作用包括:(1)IL-6可對機體細胞的生長、分化、基因表達進行有效調節和誘導;(2)IL-6可對機體免疫功能、代謝過程進行調節;(3)IL-6會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并參與了單核細胞內膜下遷移、促凝血性質改變等過程;(4)IL-6可促進骨髓造血、糖皮質激素合成,促使血小板數目及活性增加[9]。IL-6從以下機制參與了冠心病的發生、發展:(1)IL-6可促使體內脂質沉積速度加快,形成粥樣斑塊;(2)IL-6對心血管平滑肌細胞進行刺激,增加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的產生,進而增加血小板數量,形成血栓;(3)IL-6會導致炎性反應加重;(4)IL-6會誘導CRP、PAI-1等炎癥因子的產生,促使斑塊和血栓形成;(5)IL-6與TNF-α共同作用會大量產生相關抗體,促使免疫復合物在血管內皮沉積,加速血栓的形成。同時IL-6還與冠心病患者的預后存在密切關系。
1.3.2 IL-8
IL-8的生物學活性廣泛,不易被人體血清殺滅,因此局部濃度較高。當心肌細胞缺血3~4 h后可檢測出IL-8mRNA升高,IL-8mRNA表達水平越高,表示心肌組織損傷越嚴重。IL-8表達水平也同冠心病的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其作用機制可能為:(1)IL-8在中性粒細胞活化后,誘導炎性因子進入至血管內皮下,進而損傷血管細胞;(2)IL-8引起血管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增加,會導致細胞變形反應、脫顆粒反應的發生,增加活性氧產生速度以及總量,從而對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細胞造成損傷;(3)IL-8會刺激其他炎性因子的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
1.3.3 IL-18
IL-18會對冠心病患者機體免疫系統反應進行調節,其參與了冠心病發生、發展的全過程。IL-18水平的升高會導致冠心病患者動脈斑塊形成風險增加,其作用機制為:(1)IL-18會刺激干擾素產生,促使冠心病發生速度加快;(2)IL-18會導致基質金屬蛋白酶活性增強,加快膠原蛋白物質降解速度;(3)IL-18會導致其他炎癥因子產生,共同參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4)IL-18會增加粥樣斑塊面積,導致冠心病病情加重。
1.4 TNF-α
TNF-α屬于內源性炎性細胞因子,其抗病毒、抗感染、抗腫瘤的能力較強,同時其能夠促進斑塊形成,導致血管內膜增厚及內皮功能紊亂[10],最終導致冠心病的發生。TNF-α參與冠心病發生、發展的作用機制在于:(1)TNF-α會促進其他炎性因子的合成、釋放,導致炎癥反應加重,導致粥樣斑塊程度,誘發冠心病;(2)TNF-α會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增加內皮細胞通透性[11],促使脂質沉積在管壁,促使粥樣硬化斑塊形成;(3)TNF-α會對血凝-抗血凝平衡造成破壞,形成血栓;(4)TNF-α會對脂蛋白酶活性進行抑制[12],阻止脂質降解,進而形成斑塊。同時TNF-α會促使冠心病患者的心肌收縮力下降及膜電位改變,導致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增加。
1.5 TGF-β
TGF-β全程參與了冠脈管腔再狹窄、血管細胞組織纖維化、心肌重塑等冠心病病理學進程,其能夠使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內皮損傷反應減輕[13],修復受損的血管組織,對粥樣斑塊、血栓的形成進行抑制,能避免細胞外基質過度沉積情況的發生。
2 結語與展望
炎癥因子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炎癥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對冠心病相關致病機制發揮著協同作用。通過對炎癥因子同冠心病的關系進行評估,能夠為后續的診斷、治療提供指導,另外炎癥因子可對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進行預測,便于通過早期干預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促進患者預后改善。臨床發現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鈣離子通道阻滯劑、他汀類、抗血小板藥等藥物可起到抗炎、調脂的效果,對冠心病患者預后改善有利,但如何研發出在某個靶點或多個靶點發揮作用的藥物以及干預炎癥因子的致炎作用是臨床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也可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林炳輝.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纖維蛋白原水平與SYNTAX評分的相關性[D].南方醫科大學,2019.
[2] 譚學新.炎癥因子與冠心病合并糖尿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當代醫學,2016,22(01):10-12.
[3] 黃 珊,楊 洋,孟慶雯,等.IL-23/IL-17炎癥軸與冠心病及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08):1800-1803.
[4] 尤 菲.冠心病患者血清白介素15水平及其與冠脈病變嚴重程度相關性的研究[D].第四軍醫大學,2015.
[5] 許 涵,翟春麗,李冰冰.冠心病患者促炎因子IL-1β和抑炎因子IL-10全身與病變局部水平的關系[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8,37(11):968-971.
[6] 陳孝強.血清C1q、超敏C反應蛋白與冠心病的相關性研究[D].湖北醫藥學院,2018.
[7] 高 穎,邢 智,馬依彤.冠心病人群免疫指標、炎癥指標和血脂的比較及補體C3、C4與HDL-C的相關性分析[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9,42(03):293-296.
[8] 許文渤,邱 俊,齊 超,等.炎性因子檢測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9,23(01):167-169.
[9] 宋 惠.血清IL-6、MCP-1及TNF-α水平與冠心病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D].天津醫科大學,2017.
[10] 崔 翔.血清sVCAM-1、TNF-α、HDL-C水平變化與冠心病患者NF-κB的相關性研究[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8,25(11):1611-1614.
[11] 郝翠君,張愛愛,李飛星,等.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癥因子表達水平的分析[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8,18(04):304-306.
[12] 梁琳琳.血清炎癥因子對冠心病相關致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8,31(03):335-336.
[13] 孫宇飛,郭大璘.炎癥因子與冠心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0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