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岑
摘 要:隨著幼兒教育活動改革發展,如何優化整合高效利用教育資源,成為幼兒教師需解決育兒活動改革問題之一。其中,幼兒園區角活動作為培養孩子興趣愛好,提升孩子核心素養,幼兒每日重要活動,亦需更多育兒資源注入,旨在點燃孩子活動熱情,豐富活動形式,助推幼兒活動與時俱進。文章通過探析幼兒園區角活動中音樂與美術的藝術領域和諧共建方略,以期提高幼兒園教育改革綜合質量。
關鍵詞:幼兒園;區角活動;音樂;美術;和諧共建
區角活動主要是指幼兒教師根據孩子活動能力、興趣愛好、資源條件劃分若干活動區域,同時規設活動主題的立體化育兒情境,充分尊重孩子的選擇,為幼兒動手、動腦創造便利條件。教師引領孩子以個體、集體、分組的形式開展區角活動,組織幼兒探索發現、交流互助、自主選擇、創新實踐。通過充分運用區角活動資源,豐富育兒情境,囊括益智類活動(跳棋、五子棋、飛行棋等)、美術類(陶塑、繪畫、剪紙等)、音樂類(唱歌、跳舞、彈琴等)、角色扮演類等活動類型,使孩子能在愉悅、自在、有趣的環境下學習成長。基于此,為提高區角活動有效性,幼兒教師探析音樂與美術的藝術和諧共建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 幼兒園區角活動中音樂與美術的藝術和諧共建必要性
(一)在幼兒園區角活動中貫徹立德樹人
在幼兒教育中智力開發是重點,教師則容易忽視美育重要性,未能妥善引領孩子賞析美、發現美、創造美,不利于立德樹人理念的深入推行。在區角活動中融入音樂、美術的藝術氣息,讓孩子在美的包圍下開展區角活動,使孩子能逐漸提升審美能力,在藝術熏陶下達到美育目的,繼而使幼兒園區角活動綜合質量得以提高。
(二)優化配置幼兒園區角活動資源
雖然在幼兒園區角活動中有音樂與美術的身影,但藝術資源統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主要源于相關活動資源利用思路較窄,幼兒未能有效接收到藝術信號,削減美育成效。讓藝術領域與幼兒園區角活動和諧共建,創立可持續型藝術資源供給體系,使幼兒園區角活動藝術資源得以高效利用,提升藝術供養水準,同時能豐富區角活動模式,繼而助推區角活動穩健發展。
(三)妥善培養幼兒核心素養
幼兒教師將音樂與美術資源引入區角活動,挖掘區角活動育兒潛力,使孩子能不斷強化核心素養。例如,幼兒教師在音樂區內放置圖譜、沙錘、三角鐵、小鼓等樂器,還有小型音箱,選擇在該區域活動的幼兒可以在教師幫助下低聲播放自己較為喜歡的歌曲,還可跟隨歌曲旋律敲打樂器,期間可培養孩子審美能力、學習能力、協作能力、音樂修養等綜合素質,使孩子可以在區角活動中有更多收獲。
二、 幼兒園區角活動中音樂與美術的藝術和諧共建現況
(一)藝術資源利用率較低
有些幼兒教師認為孩子藝術基礎較為薄弱,缺乏審美能力,在選擇使用藝術資源時設定諸多條條框框,束縛藝術與區角活動和諧共建手腳,出現藝術資源利用率降低現象,作為區角活動展現藝術魅力的重要條件,一旦藝術資源配置欠佳將直接影響區角活動美育成效。
(二)藝術表現形式單一
部分幼兒教師以孩子自覺開展區角活動的形式引領幼兒進入藝術世界,這雖然可以強調孩子在區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但幼兒教師未能充分發揮啟發育兒作用,容易使區角活動秩序變得混亂,無法達到美育目的。這就需要幼兒教師豐富藝術表現形式,用孩子能理解、能接納的方式多思路開展音樂與美術的藝術和諧共建活動,旨在不斷提高區角活動育兒有效性。
(三)缺乏藝術和諧共建體系
為保障美育具有旺盛生命力,與智育、德育、體育等教育內涵共同活躍在區角活動中,教師嘗試構建育兒體系,確保育兒目標明確,教育手段科學。然而,在區角活動中仍存在缺乏設計性,教研成果轉化效率較低,師資培育力度較小等問題,阻滯區角活動與藝術和諧共建體系良性發展。
三、 幼兒園區角活動中音樂與美術的藝術和諧共建關鍵
(一)課程
幼兒園需以突出自身育兒特色為目標,立足區角活動創編課程,為音樂、美術等藝術元素的靈活滲透奠定基礎。例如,幼兒教師根據中班孩子認知能力、審美能力、學習能力、興趣喜好創編區角活動配套課程,為與藝術和諧共建鋪平道路,如“舞龍舞獅”“彩蛋”“給媽媽的禮物”等課程均可在美術區角活動中進行,助力孩子在教師指導下繪畫。“媽媽的聲音”“找春天”等課程可以在音樂區角活動中進行,播放與母愛與春天相關的歌曲,使孩子能感受到樂曲的內涵,激活藝術思維,提高美育質量。
(二)學情
區角活動與藝術和諧共建前提是以人為本,無論是區角活動還是藝術元素均需符合孩子身心成長規律,與孩子審美體系有交融之處,在此前提下幼兒教師發揮引領、啟發、教育作用,助力孩子樹立正確審美觀,提升幼兒的藝術修養。例如,中班孩子因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創造力、獨立思考能力、學習能力,教師在設計區角活動時可適當放開手腳,少干預孩子自主創作、思考探究,保障藝術元素滲透契合學情。以“給媽媽的禮物”課程為例,幼兒教師可給孩子空間、時間引領孩子運用畫筆、紙殼、彩紙、木棍、砂石等物品為媽媽制作一份禮物。為使孩子在制作禮物過程中滿懷對母親的感恩之情,幼兒教師可播放《媽媽的吻》《我的好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等幼兒歌曲,繼而將美術與音樂的藝術元素融入區角活動中,實現二者和諧共建育兒目標。
(三)綱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及《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是幼兒教師將藝術與區角活動關聯在一起的必要條件。綱要指出幼兒教師需以多元智能理論為依托,以游戲活動為主,為孩子創建自主參與空間,根據幼兒學習、經驗、能力、發展水平等差異提供多層次、多方面游戲活動條件,從科學探索、生活安全、藝術創造等角度出發完成育兒任務并指引孩子全面發展。這就需要幼兒教師以藝術創造為導向,賦予區角活動游戲性,根據學情開展和諧共建活動。例如,幼兒教師可在孩子閱讀完(聽完)《小蝌蚪找媽媽》《小紅帽》等故事基礎上,鼓勵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審美力畫出故事情境,抑或用詠唱的方式詮釋故事主人公的情感,期間幼兒教師應多加贊賞,使孩子敢想、敢做、敢說,成為區角活動的主人,繼而在綱要指引下提高區角活動與藝術和諧共建質量。
四、 幼兒園區角活動中音樂與美術的藝術和諧共建方略
(一)立足區角活動提高藝術資源綜合利用率
藝術來源渠道較多,一方面教師可借助網絡統籌與音樂、美術及區角活動相關的藝術資源,建立數據庫、資源池,利用先進技術解決藝術資源利用問題。另一方面幼兒教師需深入生活,從人文歷史、生態環境、社會家庭中汲取藝術資源,充實育兒內容。例如,有些地區傳統藝術文化特色鮮明,在民間流傳諸多古曲及美術創作技法,為藝術與區角活動和諧共建提供有利條件。以甘肅為例,當地剪紙、洮秀、木雕、銀飾品等民間藝術表現形式較多,民間歌曲亦具有藝術賞析價值,如《上去高山望平川》等,還有信天游、勞動號子、小調等類型的民歌馳名中外。幼兒教師將這些資源應用到區角活動中,使美術與音樂藝術生命力更加旺盛,有利于孩子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繼而提高幼兒園區角活動質量。
(二)創新和諧共建模式
幼兒教師需在提升個人教育改革能力前提下探索區角活動與藝術和諧共建新模式,為教育資源高效利用,幼兒提升綜合素質鋪平道路。例如,幼兒教師可適當打破區角活動界限,將閱讀區、美術區、音樂區、角色扮演區關聯在一起,創建區角合作小組,保障組間同質、組內異質,旨在提高幼兒合作效率。其中,閱讀區幼兒負責講繪本故事,美術區孩子負責給故事中的人物設計服裝、場景,音樂區幼兒負責設計伴奏,渲染故事氣氛,角色扮演區幼兒負責組織小組成員演繹繪本,期間幼兒需溝通、協作,充分運用美術、音樂藝術元素完成小組繪本表演任務,同時可培育孩子傾聽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創新能力、自信心等核心素養,使區角活動育兒效果更優。幼兒教師還可利用手機、照相機等設備將幼兒繪本表演的過程拍攝下來,將這些視頻上傳到網上,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供幼兒鑒賞,組織孩子作為“小評審”針對這些視頻進行賞評,選出最佳道具、最佳音效、最佳造型、最佳女(男)主角,其中孩子賞評的過程,就是發現美、欣賞美、認可美的過程,加之教師指導助力幼兒樹立正確審美觀,使藝術能與孩子的思想交融在一起,落實藝術與區角活動和諧共建目標。
(三)健全幼兒園區角活動與藝術和諧共建體系
首先,幼兒教師需在編設課程前提下明確二者和諧共建目的,為資源整合、活動設計、幼兒成長指明方向,保障二者關系和諧;其次,幼兒教師需在解讀綱要、立德樹人內涵等國家教育指導思想前提下將社會、家庭納入和諧共建體系,賦予幼兒園區角活動延展性。例如,幼兒教師可指引家長培養孩子興趣愛好,在家庭生活中陪伴孩子畫畫、唱歌,給孩子提供學習器樂的機會,使家庭成為藝術覆蓋領域之一。再如,幼兒教師還可以“社區環保我出力”主題活動為導向,鼓勵孩子進行藝術創作,將有關環保的畫作、美工作品在社區展覽,引領孩子肩負社會責任;最后,幼兒教師需積極教研,根據幼兒園區角活動實況探尋藝術共建新對策,在此前提下彌補二者和諧共建缺陷,為更多藝術資源的引入給予支持。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幼兒園區角活動與藝術關聯在一起具有貫徹立德樹人,優化配置幼兒園區角活動資源,妥善培養幼兒核心素養積極意義。基于此,幼兒教師需提升個人育兒能力,立足區角活動提高藝術資源綜合利用率,創新和諧共建模式,健全幼兒園區角活動與藝術和諧共建體系,有效利用家庭及社會的力量,繼而使區角活動藝術氣息更為濃郁,幼兒綜合素養隨之提升。
參考文獻:
[1]許海英.淺談區角游戲中的“偏區”現象[J].速讀,2017(11):242.
[2]王劍.幼兒園區角篇[J].早期教育(美術版),2016(1):封3.
[3]崔艷麗.幼兒園活動區角合理化布局的幾點思考[J].神州,2019(25):84.
[4]甘曉彬,代秀珍.區域內推進幼兒區角活動的實施[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9,33(10):41-49.
[5]張春榮.試論如何培養幼兒優秀品質:以區角活動教學為例[J].兒童大世界,2019(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