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玲
摘 要:隨著新課程在教學中的試用,對初中生課外閱讀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學生們既要在閱讀中養成獨立閱讀的習慣,還要注重情感體驗的過程,培養較好的語言感知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的技巧和方法,培養核心素養,為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生;親子閱讀;必要性;方法
一、 引言
親子閱讀是提升學生課外閱讀量的一個重要的學習手段,也是培養親子關系的重要途徑。在教師科學的引導下,讓家長和初中生定期進行親子閱讀,能幫助初中生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會學生熱愛生活,享受閱讀,雙方都獲得相應的收獲。
二、 教師指導家長進行親子閱讀的必要性
(一)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家庭營造濃厚的閱讀文化,從小帶孩子進行親子閱讀,讓學生形成持久的閱讀習慣,對塑造學生品格,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初中生在家庭中進行親子閱讀,會在不斷地閱讀積累中開闊眼界,提升文化修養。學生跟家長進行閱讀分享,能增強學生閱讀的體驗感,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語言組織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礎上提升閱讀的理解能力,促進學生具備獨立閱讀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共情能力
初中生處于青春期,思維較為活躍,容易產生叛逆、自卑、驕傲等多種不良的心理情緒。家長跟學生在親子閱讀時光中,能讓學生處于一種舒適放松的狀態,放松心理的戒備,借助課外閱讀的內容,根據主人翁的故事情感能提升學生共情的能力,以便家長及時跟學生溝通感情,了解學生心理變化,舒緩情緒。家長在閱讀中,讓學生對閱讀中的內容進行猜想和聯想,讓學生多角度、立體化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幫助學生有效的利用時間,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很多初中生在放學后,沉浸在手機、電腦、電視等各種先進的電子設備中,變成“沙發土豆”無法進行獨立的思考,未能合理規劃作息時間,逐漸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很多初中生在學校和家里呈現出巨大的反差,主要跟家長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家長陪伴初中生共度休閑的閱讀時光,讓學生把課外閱讀當做一種休閑放松的方式,學生在家長的引導下科學地制定作息時間,合理制定學習計劃,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 指導親子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分析
(一)家長對親子閱讀缺乏理性的認識
教師在對本年級的學生進行調查問卷時發現,很多家庭很少為學生提供固定的閱讀區域,甚至沒有書架和相應的課外閱讀書籍。有些初中生家中,課外書平均數量不足10本,能定期定時開展親子閱讀的家庭更是少之又少。這說明家長對親子閱讀的價值缺乏一定的認識。另外,家長對親自閱讀缺乏理性的認識,常常扮演監督者的角色,讓初中生自行閱讀,而自己在一旁玩手機、看電視,把這種方式視為親子閱讀。其實不然,親子閱讀需要家長給初中生構建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從學生的閱讀興趣、能力、習慣的培養入手,自己參與其中,全面認識親子閱讀的重要性。
(二)親子閱讀缺乏計劃性,閱讀盲目性
很多家長在跟學生進行親子閱讀的過程中,在單一目標和片面的認識下,過分強調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的積累,把閱讀當作一種學習的手段進行閱讀學習。在脫離學生實際情況下,盲目地進行親子課外閱讀,會降低閱讀的效率,很多過時的閱讀材料和內容對降低親子閱讀效率,無法發揮親子閱讀的優勢。
(三)教學方法不當,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
教師在引導親子閱讀的過程中,缺乏科學的方法,片面的追求教學目標的完成,追求增加親子閱讀的數量,缺乏持續的關注和指導。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家長和孩子覺得乏味和枯燥,就會逐漸脫離親子閱讀學習的軌道,慢慢淡出教師的視野,無法持續進行親子閱讀學習。家長在親子閱讀中不注意跟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和交流,忽視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缺乏耐心和細心,對學生大吼大叫會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拒絕進行親子閱讀。
四、 引導家長展開高效親子閱讀的方法
(一)創設條件,構建文化校園氛圍
學校在促進親子閱讀教學活動中充當著重要的引領作用。為了推進親子閱讀計劃順利實施,學校要利用校園圖書館的輻射作用,努力為家長和學生構建創設良好的閱讀氛圍,充分挖掘校園資源。比如,學校可以為學生開放校圖書館,激活圖書室,讓每一個學生定期都可以借閱相關的圖書帶回家進行親子閱讀。另外,學校還要購置相關親子閱讀的書籍,在各個班級開展捐書活動,讓學生們把已經閱讀過的課外書籍捐贈出來,實現資源共享,充實校圖書館,為親子閱讀創設一個顯性的環境,讓家長和學生受益。學校還可以在學校中開展親子閱讀主題的黑板報評比活動,讓各個班級輪流設計黑板報,構建良好的讀書氛圍。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親子閱讀要寬嚴有度,嚴中有情,寬中有嚴。比如,教師在親子閱讀指導中可以盡量少發表意見,少布置作業,鼓勵學生自主地選擇閱讀的內容和自由地發表閱讀意見,保證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熱情。為了促進學生進行個性閱讀和自主閱讀,教師還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開放、自由的閱讀氛圍,讓學生和家長共享溫馨的閱讀時間。
(二)有效監督制定陪伴計劃,進行有效的親子閱讀
初中教師在指導家長進行高效親子閱讀時,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策略,監督家長陪伴學生進行閱讀。定期給家長發放閱讀計劃,讓家長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段內給教師發放親子閱讀的視頻或音頻,展示家長和學生閱讀的成果,記錄下親子閱讀的畫面。讓家長們通過小程序定期進行打卡活動,隨時監督家長是否完成了閱讀計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精選推薦一些符合初中階段學生與家長閱讀的親子共讀書目:如《愛的教育》《窗邊的小豆豆》《讓孩子走出亞健康》《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英才是怎樣煉成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等書籍,引領父母找到適合親子閱讀的書籍。當家長主動制定課外閱讀書目時,教師還要進行及時跟蹤和指導,讓家長探索形成屬于自己的親子閱讀方式,在潛移默化中讓家長逐漸改變理念,提升教育認知,放下手機,陪伴學生一起閱讀。
(三)制定多種親子閱讀的形式,提升閱讀興趣
引導家長和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需要教師創新課外親自閱讀學習的方法,提升家長和學生的興趣,以多種形式引導家長進行親子閱讀的持續性,提升課外閱讀的效率。家長和學生進行親子閱讀前都有一個內在動因,需要教師激發出來,比如,每周語文教師對課外閱讀的書籍進行簡單的介紹,提前告知課外閱讀的價值和意義,引起家長和學生的重視,激發親子閱讀的積極性;語文教師可以成立親子閱讀微信群,每天隨即從群內抽取幾組進行親子課外領讀,提高親子閱讀的熱情和閱讀效率;定期讓父母將課外閱讀中收獲地感悟進行記錄,對親子閱讀的畫面進行拍照留念制作成成長相冊;讓父母和學生把閱讀中的故事和情節進行分角色表演,將表演的畫面傳送到社群中,提高社群親子閱讀的活躍度;將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和疑難點在社群中進行互動溝通,提升閱讀的效果;每周選取優秀的親子閱讀成員進行課外閱讀經驗分享,以點帶面鼓勵更多的父母參與到親子閱讀中。
(四)身先示范,尊重學生,合理評價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學生終身的老師。家長在親子閱讀中對閱讀內容產生排斥抵觸的心理,相信孩子也會課外閱讀不會產生多大的興趣。家長在親子閱讀過程之中對學生的不良表現大吼大叫甚至打罵學生,學生也不會在閱讀學習中收獲成果。所以,需要家長以身示范,積極在親子閱讀中發現價值和樂趣,在跟學生進行朗誦,閱讀表演中拉近距離,互相傳遞美好的情感體驗,在溫馨的讀書交流中才能創造共同的回憶,感受閱讀帶來的啟迪與智慧。家長要跟學生一起制定閱讀檔案,記錄每一天閱讀的內容和收獲,記錄下親子閱讀中創造性的靈感和思維。另外,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與贊揚,初中生也不例外。在親子閱讀過程中,家長要對學生展開合理的賞識教育,發現初中生的閃光點,關注學生的成長與進步,用愛和鼓勵來支撐孩子抵擋電子產品的誘惑,克服閱讀中的困難,用溫暖的話語和擁抱激勵學生投入到生活和學習中,見證學生的成長與進步。
(五)定期舉辦家長學校和家長會,引起家長重視
以往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學習的好壞學校起主要的作用,因此會忽略親子閱讀的教學價值,對學生的學習缺乏清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為了進一步促進親子閱讀活動的開展,學校要定期召開家長會,讓家長認識到親子閱讀的重要性,讓家長掌握有效閱讀的方法。讓家長在跟周圍經常進行親子閱讀的家庭進行對比中,看到親子閱讀的成效,逐漸認識到親子閱讀對學生的重要性。在思想上讓家長和教師保持教育觀點的一致性,為親子閱讀活動的展開群策群力。教師在親子閱讀指導中給家長提供合理的建議,能幫助家長對學生加深理解,實行有效的親子閱讀指導。教師還可以跟家長簽訂家庭閱讀計劃書,讓家長明確親子閱讀應注意的各項內容,明確自身在親子閱讀教育中擔任的職責。在家長中開展征文比賽,讓家長之間互相交流親子閱讀的家教方法,交流在親子閱讀之間發生的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和情節,講述親子閱讀的樂趣,讓家長之間互相取長補短,構建濃郁的讀書氛圍。
五、 結語
在指導家長進行親自閱讀的過程,同時也是家長教育的重要內容。家長和學校建立家校共育的教學模式,也是改變家長教育觀念,幫助家長認識自我的過程。教師作為親子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在指導中要保證專業性,明確分析家庭親子閱讀反饋中的問題,從平等、互助的角度有針對性的指導每一個家庭制定相應的解決辦法。針對家長在親子閱讀中存在共性的困惑跟家長進行有效互動,避免爭論。隨著親子閱讀教育的推進,讓家長主動積極地進行親自閱讀,具備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芊潤.居家學習“雞飛狗跳” 親子攜手“統一”應戰[N].中國婦女報,2020-05-12(008).
[2]禹建.學會3招,輕松化解親子矛盾[N].中國婦女報,2020-05-12(008).
[3]包子.從“理解”到“疏解”,從容面對親子焦慮[N].中國婦女報,2020-05-12(008).
[4]許海峰.親子閱讀,屬于我們的秘密花園[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0-05-29(T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