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艷艷

【摘要】目的 分析為心肌病(簡稱DDM)并心功能不全患者采取乙胺碘呋酮(簡稱Ami)治療的意義。方法 本研究主體為60例DDM+心功能不全患者。以治療方法為標準,A組行Ami治療,B組行常規治療。對比整體療效。結果 A組的總有效率為93.55%,B組為68.97%;不良反應率為6.45%,B組為27.59%(P<0.05)。結論 為DDM+心功能不全患者行Ami治療可改善其癥狀表現,減少不良反應。
【關鍵詞】心肌病;心功能不全;乙胺碘呋酮;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3..01
DDM的病因是心肌壁功能受損,心臟下心室結構改變,使心臟功能明顯障礙。DDM多伴有心功能不全等癥狀,其會導致全身器官供血異常,甚至導致心腦血管疾病[1]。臨床多通過藥物治療抑制病情,但可供選擇的藥物種類較多,療效各異。本次選取60例DDM+心功能不全患者,以分析Ami的治療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主體為2019年2月~2019年12月間來院治療的60例DDM+心功能不全患者。根據治療方式分組后,A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齡范圍是33~64歲,平均(50.38±0.72)歲;病程范圍是0.6~10年,平均(4.16±0.53)年。B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齡范圍是34~62歲,平均(51.02±0.67)歲;病程范圍是0.7~9年,平均(4.25±0.34)年。經假設檢驗并無差異(P>0.05)。
1.2 方法
B組行常規治療,對患者行心電監護,接受呋塞米與血管擴張劑治療,行低流量持續性吸氧處理。
A組加用Ami治療,將450~600 mg的Ami加入至500 ml的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治療,每日3次,持續7 d。期間需定期復查心電圖,監測心率與心律變化,若心率<60次/min,則停藥。
1.3 觀察指標
觀察心動過緩、血壓下降、惡心、頭暈等不良反應。
1.4 療效評價標準
經NYHA分級評價心功能,勞動后無癥狀,且正常體力勞動記作Ⅰ級;勞動后輕微癥狀,體力勞動受限記作Ⅱ級;勞動后明顯癥狀,體力勞動明顯受限記作Ⅲ級;癥狀經常性發作,無法進行體力勞動記作Ⅳ級。顯著療效:心功能顯著改善,癥狀基本消失;初見療效:心功能有改善,癥狀好轉;未見療效:心功能未改善,癥狀無變化[2]。
1.5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經由SPSS 21.0軟件完成,計量數據表達是(%),經x2值對比與檢驗,假設校驗有意義的標準為P值<0.05。
2 結 果
2.1 對比總有效率
A組的總有效率為93.55%,B組為68.97%(P<0.05)。見表1。
2.2 對比不良反應率
A組出現1例(3.23%)心動過緩,1例(3.23%)惡心,不良反應率為6.45%(2/31);B組出現2例(6.90%)心動過緩,2例(6.90%)血壓下降,3例(10.34%)惡心,1例(3.45%)頭暈,不良反應率為27.59%(8/29)(x2=4.819,P=0.028)。
3 討 論
DDM是心臟疾病的常見病型,其致病原因復雜,無統一標準。其發病急,呈反復性發作,且猝死率高。有數據顯示,DDM的1年生存率在65%左右,而5年生存率為35%左右,說明其死亡率較高。該病多合并心功能不全,病理基礎是DDM導致心臟的收縮與舒張功能異常,影響心室容量與舒張期壓力,會增加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性。藥物治療可控制病情,促進疾病轉歸。Ami的作用是松弛血管平滑肌,使心肌細胞的多個動作電位時程得到延長,進而抑制房室或是心房的有效傳導,改善冠脈血流量,減少心肌耗氧量,恢復正常的心搏出量。此外,其能夠阻斷鈣通道,對于鉀通道也有抑制作用,可抑制房室結或是竇房結功能,顯著緩解心功能不全等癥狀表現。其對于心律失常的疾病變化有阻斷作用,可增強心功能,控制心率,預防猝死,有保護心肌的功效。靜脈滴注后,藥物的吸收速度快,利用率高,不易出現藥物殘留,因此不良反應較少,有很高的實用性。
結果中,A組的總有效率(93.55%)高于B組(68.97%);不良反應率(6.45%)低于B組(27.59%)(P<0.05)。說明Ami治療該合并癥的效果較佳,可改善癥狀,且安全性高。
參考文獻
[1] 陸青洋.乙胺碘呋酮治療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30):65.
[2] 汪 洋,付曉萍.乙胺碘呋酮治療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5):864-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