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要】目的 分析髕骨骨折內固定術后行康復訓練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 于2018年1~12月,選取髕骨骨折內固定術后患者60例,予以對照研究。常規護理控制組,基于此試驗組采取康復訓練。比較兩個組別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結果 兩個組別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對比發現試驗組更優(P<0.05)。結論 髕骨骨折內固定術后行康復訓練的效果顯著,即可促進其膝關節功能有效恢復,值得推廣。
【關鍵詞】髕骨骨折;內固定術;康復訓練;膝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3..01
在下肢活動中,髕骨是十分重要的結構,也是組成膝關節的重要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生物力學功能[1]。在受到間接或直接暴力影響時,髕骨會出現骨折,這是一種關節內骨折,較為常見。而在治療髕骨骨折患者時,臨床最佳方案為內固定手術,而術后對患者采取有效康復訓練具有積極作用[2]。本文于2018年1~12月,選取髕骨骨折內固定術后患者60例,予以對照研究,即分析了髕骨骨折內固定術后行康復訓練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現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18年1~12月,選取髕骨骨折內固定術后患者60例,予以對照研究,試驗組年齡值為51~74(59.4±3.1)歲;男/女為17/13。控制組年齡值為52~75(58.3±3.4)歲;男/女為16/14。各組基礎資料經臨床統計學檢驗,結果P值>0.05。
1.2 方法
常規護理控制組,即將相關注意事項告知患者,叮囑其適當鍛煉,視具體情況于術后2 w拆線,3~4 w不負重拄拐行走,6 w鍛煉屈膝。基于此試驗組采取康復訓練,具體為:(1)術后1~2 w:即早期保持正確姿勢臥床休息,注意對患者加強心理疏導,以提升其功能鍛煉配合度。可將患肢適當抬高,采取等長收縮活動股四頭肌,往后蹬后跟,伸足背,鍛煉10 min/次,1次/d。術后3 d可進行足底蹬床足背伸,開展臥床負重訓練,鍛煉20 min/次,4~5次/d。對髕骨左右上下推動,20 min/次,2次/d。術后1 w取仰臥位,開展自主功能鍛煉,將患肢墊高,屈曲膝關節15度,以伸屈膝關節,30 min/d。(2)術后3~6 w:即中期時對關節活動度繼續進行鍛煉,直至恢復正常。可手扶桌邊,站立于地面,屈曲膝關節保持5 s,然后將膝蓋伸直,鍛煉5 min/次,2次/d。可將鍛煉量和屈曲角度循序漸進增加,并適當懸鏈上下樓梯和步行。(3)后期訓練:慢跑20~30 min/d。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個組別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通過HSS評分標準[3]評估,滿分100分,<60分為差、60~84分為良、>84分為優)。
1.4 統計學分析
匯總并分析研究數據,并利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百分比資料行x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當P值<0.05時,說明存在統計學價值。
2 結 果
如下表1顯示,兩個組別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對比發現試驗組更優(P<0.05)。
3 討 論
對于人體而言,髕骨的作用在于避免直接外傷對膝關節造成影響,以維護其穩定。髕骨骨折發生多由間接或直接暴力所致,且患者一旦發生骨折,則需采取手術加以治療,其主要目的在于保留髕骨功能。但術后多數患者因患肢疼痛腫脹致使功能鍛煉無法正常展開,所以會發生膝關節攣縮,進而對生活質量造成不利影響。如果患者術后臥床時間較長,則會引發骨質疏松、周圍肌肉萎縮等。而通過指導患者術后及時開展康復訓練,則可幫助患者及時鍛煉股四頭肌,可避免肌肉萎縮,從而促進膝關節功能快速恢復。在患者康復訓練中,可對髕骨上下作用以適當的力度推動,這樣可有效擴大膝關節屈曲角度,可避免關節面和髕骨發生粘連,還能牽伸周圍韌帶和肌肉,從而提升骨折組織修復能力。本文的研究中,兩個組別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對比發現試驗組更優(P<0.05)。可以發現,髕骨骨折內固定術后行康復訓練對膝關節功能恢復具有積極作用和影響。
綜上所述,髕骨骨折內固定術后行康復訓練的效果顯著,即可促進其膝關節功能有效恢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吉冬梅.早期康復訓練在髕骨骨折術后的效果觀察和護理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87):338+346.
[2] 吳永勝.舒筋通絡湯結合康復訓練對髕骨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2019,34(05):680-682.
[3] 宋偉毅,梁華輝,林曉航.舒筋通絡湯聯合康復訓練對髕骨骨折術后康復的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9,38(08):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