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全球化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它推動世界經濟大發展的同時也給全世界帶來了矛盾。回顧全 球化進程,資本主義為了維持生產力的日益增長而推動經濟走向全球化;戰爭強行將全球經濟聯系起來,進一步 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戰爭的推動導致了世界的分化;資本積累繼承優勢的出現在更高 層面上揭開了矛盾的面紗。基于此,中國共產黨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為 如何化解人類社會矛盾、推動全世界向更美好的方向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經濟全球化;矛盾;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F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0)16-0009-03
美國經濟學家 T·萊維在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提出 了“全球化”的概念并很快成為共識,“全球化”涵蓋 各領域,其中經濟領域對其他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經濟 全球化”的形成與發展遠早于概念的提出,在馬克思主 義發展史上,多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曾對其進行研 究和論述。對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脈絡進行梳理可 以直觀地看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戰爭等手段在其中 的作用,進而理解當前世界性矛盾愈發深重的根本原因。
一、資本主義為了維持生產力的日益增長而推動經 濟走向全球化
從 17 世紀 40 年代開始,西歐主要國家相繼發生了 資產階級革命,封建專制制度逐漸消亡,資本主義得以發 展,在此基礎上,18 世紀下半葉開始的資本主義工業革 命使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起來,為經濟全球化打下了 根基。工業革命使生產技術發生了質變,進而引起了生 產方式的重大變革,生產方式的變革改變了從事生產的 人的生活方式,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大機器生 產和社會分工的出現亟需大量的勞動力,為了強迫人們 屈服于資本,資產階級一邊用卑劣的手段讓自耕農和工 人們失去土地,一邊用永不疲倦的機器以前所未有的生 產效率壓垮傳統手工業,使原本過著“正直而又平靜的 生活”[1]88 的自耕農和工人們逐漸失去了生計,不得不 到城里、到以剩余價值為食的新興資產階級的工廠里謀 生。越來越多的人淪為了無產階級,他們變成了除勞動 力以外一無所有的人,為了生存,他們用盡全力使機器保 持運轉,自己卻變得愈發廉價起來,走入了“工作得越多, 他所得的工資就越少”[1]356 的死胡同中。于是整個社會 的生產力在巨量的廉價勞動力的推動下達到了更高的水平,同時,在亞當·斯密的“經濟自由”理念推動下,資本 家們的無序競爭也愈演愈烈了。
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不斷加劇的同時,海外市場 的開辟也在不斷向前推進。早在工業革命之前,15 世 紀末開啟的大航海時代就已經給資本家們找到了更加廣 闊的市場。新航路的開辟使歐洲的資本家們避開了地 中海地區各國商人的層層加碼以及后來奧斯曼帝國的控 制,與亞洲、非洲、美洲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世界的 觀念逐步確立起來,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日 益具有世界性,從而打破了以往那種地方和民族的自給 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社會歷史已由各個民族的歷史變 為世界的歷史”[2]17,這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一步,這一 步為后來資本主義社會尋找克服經濟危機的途徑做了準 備。工業革命以后,世界市場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大 工業建立了由美洲的發現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世界市 場使商業、航海業和陸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這種 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工業的擴展”[3]29,形成了一種良性 的互動。
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使商品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 來,資本家得到了巨額財富,迎來了輝煌的時代,他們沉 浸在財富帶來的滿足中,卻沒有意識到“社會所擁有的 生產力已經不能再促進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 制關系的發展;相反,生產力已經強大到這種關系所不能 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這種關系的阻礙”[3]33。工廠仍 舊日夜不停,生產出來的商品卻漸漸找不到去處——單 憑資產階級無法消化掉堆積如山的商品,而無產階級的 購買力更微不足道,一場席卷各行各業的危機就此爆發。 為了克服危機,資產階級有兩個辦法——一方面“消滅大量生產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奪取新的市場,更加徹 底地利用舊的市場。”[3]33 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就不得不 把整個世界都拖入這場麻煩中,即是說——資產階級,或 者直接說是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為了維持生產力的日益增 長,不得不推動經濟走向全球化道路。
二、戰爭強行將全球經濟聯系起來,進一步推動經濟 全球化的進程
戰爭對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動,比工業革命更早,新 航路開辟以后,早期的殖民掠奪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起 到了重大推動作用。這一時期,歐洲各殖民國為了爭奪 亞洲、非洲、美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場,發生了一系列的 戰爭。歐洲殖民者一方面在殖民地掠奪了大量財富,另 一方面又將歐洲商品銷往殖民地,這種行為客觀上推動 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可以說已經塑造了經濟全球化的雛 形,這種塑造是通過強制手段實現的。
工業革命以后,一方面,“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 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以實現“到處落戶, 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3]31 的經濟目的,另一方面, 資本家為了謀取更大利益,不再滿足于偏居一隅,而是將 目光投向了更加廣闊的海外,他們設立了一個“偉大目 標”,就是使“其他一切國家都應當同愛爾蘭一樣,成為 英國工業品的銷售市場,同時又是其原料和糧食的供應 地。”[1]72 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資本與資本之間、國與 國之間的競爭,于是無論是原材料的供應地還是傾銷商 品的市場都變得彌足珍貴了,尤其當資本主義社會生產 力的不斷提高超過了世界市場的承受能力,而資本主義 國家之間的商業競爭卻日益激烈的時候,就更使得“世 界市場變得日益狹窄了,剩下可供榨取的新市場日益減 少了”[1]358,新市場的減少意味著商品的過剩——更確切 地說是相對過剩,于是最終催生了經濟危機這個周期性 爆發的噩夢。
1825 年開始,英國就陷入了十年一次的惡性循環中,尤其在 1836 年經濟危機再次爆發以后,為轉移國內 不滿、轉嫁災禍,英國開始動起了戰爭的念頭——1840 年的鴉片戰爭就是其“杰作”。又經過后來的第二次鴉 片戰爭等一系列手段,英國成功地給自己找到了宣泄口, 把東方的經濟緊緊地捆在了自己的船上。轉嫁危機的成 效是明顯的——1847 年危機以后工商業的復蘇迎來了 新的工業時代,“殖民地市場吸收英國工業品的能力一 天天增長起來。蘭開夏郡的機械織機使千百萬印度手工 織工陷于徹底的滅亡。中國的門戶日益被打開。”[1]66 經 濟全球化的進程在戰爭的強迫下又進了一步。
經濟危機使睿智的人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弊端,開始意識到“資本主義生產是不可能穩定不變的,它必須增 長和擴大,否則必定死亡。”但是“這種持續擴大現在越 來越不可能了”[1]76。就當時的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英國 來說,東方世界的鴉片生意擠占了其正常的商品貿易的 巨量份額;就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而言,整個世界都已被瓜 分完畢,尤其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難有染指的機會, 于是他們“要求打破原有的國際經濟、政治格局,重新劃 分勢力范圍。”[4]34 ?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想要霸占更多的 市場,后起資本主義國家想要改變世界格局,一場更加徹 底、更加狂暴的世界大戰就應運而生了。第一次世界大 戰中,經濟問題是其爆發的重要動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也 與 1929 年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脫不開干系。戰爭,尤其 是世界大戰進一步消除了國界的阻隔,使全球經濟交融 的范圍進一步擴大,世界格局被強行改變,有力地推動了 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戰爭的推動導致了世界的 分化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先后之分、優劣之別,各時期資本 的體量是劃分先后優劣的重要參考。資本的體量源于資 本的積累,而資本的積累作為一個環節和手段,同樣存在 先后優劣之分。資本積累的過程中是否具有優勢,很大 程度上決定著一國、一地的前途,這也就導致了世界的分 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就資本的積累做過詳盡的 論述,通過對資本的積累理論的分析,可將資本積累的優 勢大致區分為先行優勢和繼承優勢。
資本積累的先行優勢來自資本的原始積累,其出現 與喪失改變了資本積累的方式。馬克思在《資本論》第 七篇中從簡單再生產、規模擴大的再生產過程入手,說明 了資本積累的基本過程。即——一開始,資本家使他本 人的貨幣執行資本職能,通過不斷重復的簡單再生產獲 取“來源于資本的收入”[5]654,充當他的消費基金。但隨 著資本家不再滿足于此,他們開始將“一部分剩余產品 轉化為資本”[5]670,進而改變了簡單再生產的循環,實現 了剩余價值向資本的轉化,說明了“積累就是資本以不 斷擴大的規模進行的再生產”[5]671。在這個基本過程中, 購買勞動力是整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開端,而資本家 最初用于購買勞動力的資本就成為了能否實現資本積累 的決定性因素。經過層層考察和推導,馬克思找到了資 本的源頭,他認為:“資本家曾一度依靠某種與無酬的他 人勞動無關的原始積累而成為貨幣占有者,因而能夠作 為勞動力的購買者進入市場。”[5]657 ?這里的“原始積累” 即造就了先行優勢。
馬克思在考察了資本原始積累的方法后指出,原始積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起 點”[5]820。他追根溯源,“看到”了資本家階級形成過程 中,國內國外不斷上演的慘劇——在國內,人們被殘酷無 情的手段強迫同自己的生存資料相分離,“使人民群眾 處于奴隸地位”[5]827,以毫無法律保護的身份加入了勞動 者大軍;在國外,“歐洲各國以地球為戰場”[5]861 展開了 殘酷的爭奪,他們在相對落后的地區掠奪包括人口在內 的一切可以帶來財富的資源。殘酷的掠奪使“以自己勞 動為基礎的私有制”[5]872 解體,資本主義私有制則打著 自由勞動的幌子實施殘酷的剝削。這種先行優勢是在資 本主義發展前期,各項制度不夠完善、市場自由度極高、 國際秩序嚴重缺失的前提下出現的。馬克思曾毫不避諱 地直言原始積累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在不預付一 個先令的情況下進行”[5]862——的確,在這一“優勢”下, 掠奪者們輕易就獲得了巨額財富,為成為資本主義強國 打下了基礎。
除了直接掠奪國內外資源,戰爭——尤其是兩次世 界大戰——也是資本積累的重要途徑。兩次世界大戰過 后的世界格局都有所改變,其實質是資本優勢的轉移,表 現為先行優勢在國別之間的轉移和自身先行優勢向繼承 優勢的轉化。而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世界格局的 逐步穩定,通過掠奪手段獲得先行優勢的時代已不復存 在,時代的發展迫使其改變了資本積累的方式,由無序走 向有序、無度走向有度、無法走向有法。
在一系列約束下,出現工人待遇的提高和階級矛 盾緩和的局面。尤其是在 20 世紀下半葉里,資本主 義強國相繼調整工人政策,提高工人待遇和福 利,僅 從 1949 年到 1971 年的 22 年時間 里,美 國、英 國、法 國、聯邦德國和日本工人的實際工資就分別提高了 “41%”“92%”“131%”“264%” ?和“316%”[6]75,這 是自 19 世紀以來百余年間從未達到過的高度。數字背后, 是傳統無產階級的革命性的喪失,乃至其性質的改變,進 而稀釋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昔日的無產階級 在資產階級的策劃下穿上了法律的外衣,被以“白領”“藍 領”等形式掩蓋了被剝削乃至被奴役的事實,緩和了與 生俱來的矛盾。這一結果看似有利于資本主義繼續發展, 但是其本質決定了這并不能化解矛盾。時代的發展推動 先行優勢向繼承優勢轉化,繼承優勢將成為新的矛盾的 催化劑。
四、資本積累的繼承優勢的出現在更高層面上揭開 了矛盾的面紗
資本積累方式的轉變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 的對立,但同時帶來了新的問題——資本積累速度的下降使其愈發依賴繼承優勢,而繼承優勢下的“馬太效應” 使后起資本主義國家在 21 世紀舉步維艱。
先行優勢是繼承優勢的基礎,繼承優勢是先行優勢 的延續。在資本的原始積累進行的過程中,資本家們發 現只對工人進行盤剝無法徹底控制市場,于是他們在想 方設法盤剝工人的同時,也在絞盡腦汁地打倒對手。殘 酷的競爭使“科學日益被自覺地應用于技術方面”,使“各 國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場網,從而資本主義制度日益 具有國際的性質。”[5]874 從這時候開始,先行優勢開始逐 步轉化為繼承優勢。
資本家的競爭促使資本愈發集中的同時,也促進了 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進而使更先進的技術、更超前的理 念、更高效的機器作為新的不變資本不斷涌現。當前世 界的資本主義強國,都與最初對本國和世界的野蠻掠奪 脫不開干系,如今,這種野蠻掠奪的方式仍然在一定程度 上存在著,只不過更多的成分表現在繼承優勢的范疇內: 就其國內來看,資本家們以“占有無酬勞動”[5]687 為主 要手段的生財之道仍然留有余孽——是在新的制度體系 內近乎合法地剝削;從國際上看,仍有資本主義強國以武 力、外交等手段攫取非法利益——依靠的是從先行優勢 中繼創出的強權。
繼承優勢具有復雜性,它是科技、金融、軍事、政治、 文化、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等諸多領域的集合體。這種繼 承優勢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結果之一,也是當前資本主義 強國得以繼續發展的關鍵。再反觀后起的國家,不難發 現他們在大多數領域都受制于人,在國際秩序愈發嚴苛 的環境下,部分國家的競爭力近乎卑微,無可奈何地陷入 了“馬太效應”的旋渦中。在相關國際秩序的掩飾下,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似乎成為了一件合情合理的 事情,與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無產階級的境遇如出一轍。 在這種背景下,生產資料的集中不再局限于一國之內,而 是被擴大到了世界范圍內,同樣地,生產資料的私有制也 上升到了國家層面。原先一國之內的剝削將以某種形式 轉變為強國對弱國的剝削、階級的對立也將逐步發展為國 家間的對立,資本主義生產的弊端也就隨之會擴大至整個 世界。因此,在這種繼承優勢的加持下,就資本主義某國 而言其社會內部的矛盾被稀釋了,但對整個世界而言這種 矛盾無疑是大大加劇了,成為了經濟全球化浪潮下隱藏著 的巨大危機,若不能及時化解,必然會釀成嚴重后果。
基于此,中國共產黨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提出了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為如何化解人類社會矛盾、 推動全世界向更美好的方向發展做出了回答,提供了中 國方案。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深入理解其背后邏輯——即資本主義主導 下的經濟全球化給全世界帶來的問題,無疑具有重要的 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 , 恩格斯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 第一卷 )[M]. 人民出 版社 ,2012.
[2] 莊福齡 . 簡明馬克思主義史 [M]. 人民出版社 ,2001.
[3] 馬克思 , 恩格斯 . 共產黨宣言單行本 [M]. 人民出版社 ,2014. [4] 中央 黨史研 究室 . 中國 共產黨 歷史 ( 第一 卷 ):1921-1949[M].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1.
[5] 馬克思 . 資本論(紀念版)( 第一卷 )[M]. 人民出版社 ,2018. [6] 仇啟華 . 無產階級貧困化的理論與實際 [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2.
作者簡介:蔣正(1991—),男,漢族,山東臨沂人,單位為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 國化。
(責任編輯: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