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 譚欣 雷志蕊 寇琳 王京
【摘要】目的 主要研究下頜阻生智齒拔除術后給予患者耳穴壓豆止痛與互聯網+相結合的宣教模式與傳統宣教模式相對比的宣教效果。方法 隨機抽取60名35歲左右年齡相仿的患者,分成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的成員在下頜阻生智齒拔除術后給予耳穴壓豆止痛后由醫護人員當用傳統模式給予患者相關的中醫護理知識宣教,觀察組成員在下頜阻生智齒拔除術后由醫護人員當場宣教相關中醫護理知識后繼續以互聯網+的模式向患者繼續宣教,均要求兩組成員三天后回醫院進行疼痛評估及觀察耳穴壓豆止痛的效果。結果 對照組成員比觀察組成員耳穴壓豆止痛效果差一些。結論 “互聯網+”可以為醫護人員在患者不在醫院的情況下完成中醫延續護理,遠高于傳統宣教模式效果,觀察組的中醫護理宣教及止痛效果高于對照組。
【關鍵詞】“互聯網+”;耳穴壓豆;中醫延續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2..01
信息化高速發展,互聯網闖入了人們的生活,互聯網的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傳播面廣“互聯網+”是指創新下2.0的互聯網發展新業態,也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也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本文研究的重點是“互聯網+”對疾病的中醫延續護理。
1 下頜阻生智齒拔除術及術后耳穴壓豆止痛
(1)下頜阻生智齒拔除前需要進行X光片檢查,以確定智齒的形態和具體位置,然后根據患者情況給予局麻后采取去骨法、挺出法、倒沖法、劈開挺出法、以及近中磨除法等對患者進行智齒的拔除,因其拔除難度大,疼痛是其最常見的并發癥。
(2)耳穴壓豆止痛:耳穴壓豆是中醫護理特色療法之一,具有鎮痛的療效已在多種疾病止痛中應用,并得到了肯定,我們通過耳穴壓豆療法對阻生智齒拔除術后的疼痛,具體操作:詢問患者有無過膠布敏,無膠布過敏史的患者選取牙、垂前、神門、屏尖為主穴、皮質下、頜為配穴。將耳廓進行消毒,一手固定耳朵,一手壓貼,用砭石耳豆貼于耳穴部位,每次只貼一側耳廓。進行宣教:每次按摩1~2 min,每日2~3次,留籽3天,按摩力度以感覺到有痛感但可承受為宜,力度較大可造成皮膚受損。
2 資料和方法
2.1 一般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主要是2017年9月~2018年8月選取60名下頜阻生智齒拔除術的患者,對其進行X光片檢查,要求下頜阻生智齒形態相同,以拔除難度相同,年齡30~35歲,患者男女比例為22:38,未進行切開縫合的患者。
2.2 方法
隨機選取30名患者一組共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的患者:在下頜阻生智齒拔除術后給予耳穴壓豆止痛,當場由醫護人員為其宣教,并告知其三日后回來復診。觀察組的患者下頜阻生智齒的拔除術后給予耳穴壓豆止痛當場由醫護人員為其進行宣教,告知其三日后復診,并保留其聯系方式將其加入微信群,并每天固定的醫生和護士與患者溝通,這樣可以很快和患者熟悉,便于溝通,每日發送相關的中醫護理操作視頻,并將重點以文字的方式發送到微信群,通過圖片,文字傳送一些健康宣教,注意事項,并通過小程序進行打卡,督促患者強制學習,每日可視頻及發送圖片對患者掌握程度及藥豆數量、皮膚完整性進行了解,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并給患者推送相關的護理APP進行學習,三日后均來院復查進行評估。
3 結 果
在兩種不同宣教模式下相比較,傳統的宣教模式效果明顯比“互聯網+”的宣教模式弱,三日后回院復查評估,對照組的成員:耳穴壓豆的藥豆丟失率高,耳部皮膚有個別破損,并自訴止痛效果不太明顯,未感到中醫特色護理的顯著療效,對此評價不高。觀察組成員:止痛效果好,藥豆丟失率低,皮膚完整性好,按摩過程敘述完整,對宣教內容掌握較好,并對中醫特色護理較認可。要求醫護人員持續下去以“互聯網+”的模式繼續推送口腔疾病中醫治療及特色護理常識,可見觀察組的成員宣教效果最好。
4 結 語
“互聯網+”已在衛生行業中廣泛應用,已成為人們獲得健康信息重要途徑,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和醫療需求,這種方便、快捷的醫療服務趨勢已勢不可擋,“互聯網+”與中醫護理相結合完美完成了中醫護理的升級與轉型,使中醫護理通過互聯網技術順應了時代發展,人們通過互聯網可以足不出戶了解更多更全面的中醫護理知識,體現了“互聯網+“與中醫護理的跨界融合,顯示了護理的創新模式,并被患者認可,改善了醫護關系,增加了凝聚力,使中醫護理知識傳播更廣泛,并被更多的人所認可,提高了患者在我科的中醫護理操作覆蓋率。用各種互聯網平臺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并使觀察組成員不在醫院的情況下達到了最好的止痛效果,完美完成了“互聯網+”對下頜阻生智齒拔除術后耳穴壓豆止痛的中醫延續護理。
參考文獻
[1] 邢社明,孫衛濤,薛 鵬.下頜阻生智齒拔除手術的探討[J].飲食健康,2019.6(15):95-96.
[2] 袁肖玲.耳穴壓豆對智齒拔除術后鎮痛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科學,2017,7(10):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