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
【摘要】目的 在老年急性胃穿孔患者護理中應用整體護理,觀察患者術后康復效果。方法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64例老年急性胃穿孔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行圍術期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其基礎上行整體護理,比較兩組術后恢復情況與護理滿意度情況。結果 兩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氣與住院時間相比,觀察組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結論 對老年急性胃穿孔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可促進其術后早期康復,有效提升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整體護理;老年急性胃穿孔患者;術后康復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3..01
胃穿孔好發于老年人群,發病后大量胃液通過穿孔位置流入腹腔,引發化學性、細菌性腹膜炎等病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當前手術是臨床上用于治療胃穿孔的有效方法,但由于老年患者自身免疫力較低,臨床護理工作必須慎之又慎,以確保其臨床療效與預后[1]。此次研究對老年急性胃穿孔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分析對其術后康復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4例老年急性胃穿孔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2例,對照組男16例,女16例,其年為60~82(74.25±5.56)歲;觀察組男17例,女15例,其年為60~84(75.15±5.44)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圍術期行常規護理,如健康教育、講解相關事項、術中配合醫師操作、術后防治并發癥等。觀察組在其基礎上行整體護理:①評估病情與身體狀態,并制定整體護理方案。②術中做好主治醫師的配合工作,監測各項生命體征,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確保靜脈通路暢通,術后送患者至監護室,妥善固定胃管、輸液管、引流管等,觀察其生命體征改變;③硬膜外麻醉者去枕取平臥位,保持8 h以上,待各項生命體征平穩后改為半臥位,以促進盆腔、腹腔引流;④全麻者在其未清醒時頭偏向一側,去枕取平臥位,以避免誤吸;⑤根據患者病情在術后2~3 d拔除胃管,當日少飲水,次日可進流食,逐步過渡至半流食、普食,避免食用可引發胃腸脹氣的食物,可適當下床活動,以促進腸胃蠕動。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下床活動、首次排氣與住院時間,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與并發癥發生情況,滿意度采用自制表格評估,9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其間分值為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相關數據錄入表格后用軟件SPSS 21.0行統計學分析,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等數據資料采用t檢驗,表示為(x±s),護理滿意度等數據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表示為(%),如得出P<0.05的結果,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18.86±2.01)h、首次排氣時間(18.68±3.23)h、住院時間(8.14±1.41)d均短于對照組(22.13±3.22)h、(23.73±3.16)h、(10.31±1.56)d,組間差異顯著(t=4.873,P=0.000;t=6.322,P=0.000;t=5.837,P=0.000)。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3.8%(30/32),非常滿意16例,滿意14例,不滿意2例,對照組71.9%(23/32),非常滿意12例,滿意11例,不滿意9例,組間差異顯著(x2=5.379,P=0.020)。
3 討 論
急性胃穿孔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的臨床特點,治療過程中患者需要承受較大痛苦,加之入院后心理負擔加重,很容易出現負性心理,如焦慮、抑郁等,不利于臨床療效與術后恢復[2-3]。因此有必要加強圍術期護理。整體護理堅持“以患者為中心”,體現了現代化護理觀念,對老年急性胃穿孔患者實施整體護理,術前需對其病情、身心狀態進行評估,制定出個性化護理方案,經心理疏導幫助其舒緩負性心理,護理方案實施一段時間后,可根據病情、集體狀態對護理方案進行調整,可顯著減少由心理因素對治療效果、術后康復造成的不利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各項臨床指標與護理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由此可見,為老年急性胃穿孔患者提供整體護理服務,可促進其術后早期康復,提升護理滿意度,建議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 紅.優質護理干預在腹腔鏡下急性胃穿孔修補術期的應用效果分析[J].名醫,2020(01):190+193.
[2] 張 進.綜合護理干預對急性胃穿孔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20):166-167.
[3] 馮明珠.不同護理模式應用在老年急性胃穿孔患者中對其手術效果及預后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20):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