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健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教育行業帶了全新的變革。在以往的課堂上,教師只能通過粉筆和黑板來實施教學,而學生只能依靠教師與教材,導致教師缺乏教學資源,教學方法也過于單一,嚴重影響了學習效率。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技術手段在課堂上的應用越來越普遍,不僅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渠道,還促進了教學方式的改革。勞動技術屬于一門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主的學科,在小學階段開展勞技課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學生德智體美勞的重要課程。因為勞技課更為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想象力,這便要求教師為學生展示多種實物,僅憑口頭講解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需要借助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將相應的教學內容直觀地展現出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為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一直保持活躍的狀態,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改變課堂教學節奏,拓展教學內容,同時還能夠強化信息的真實感與表現力,對學生產生更加強烈的感染力。傳統的勞技課堂往往以黑板與教科書為主,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對教學內容進行解釋,這便會占用一定的教學實踐,導致教學節奏較慢,且課堂容量也無法得到拓展。多媒體技術能夠通過聲像快速向學生傳遞信息,能夠幫助教師節省大量解釋說明的時間,且借助多媒體技術能夠增強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使每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學習能力。
小學勞技課的最終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通過實踐來豐富勞動體驗,對勞動技術產生初步認識,形成科學的勞動觀,通過具體實踐,學生就能夠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術。通過多媒體技術,就能夠優化課堂教學,使學生對于勞技課產生親近感,從而主動參與其中。
1.巧用多媒體,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往往以直觀的形象思維為主,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可借助多媒體為學生設計情境,由此激發學生的探究與實踐的欲望。
例如在教學“縫沙包”時,教師就可將學生在體育課上玩沙包的情況拍攝下來,借助網絡搜集一些縫制精美的沙包,將其制作為課件,在課前播放。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瞬間就被吸引,丟沙包的快樂場景與一個個精致的小沙包都引發了學生無限的熱情,對下一步學習活動充滿了期待。
動手實踐是勞技課的重要內容,能夠展現出生活細節,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學生的生活經驗可以說是他們動手實踐的基礎,需要教師借助多媒體來創設情境,將學生在生活中見到的場景再現。例如在教學“刺繡”的內容時,當學生掌握了刺繡的基本方法后,教師就可借助課件,為學生播放“七月火把節”的音樂,帶領學生欣賞彝族的刺繡作品,同時教師還可為學生講解彝族圖騰與他們最喜愛的幾種顏色與寓意,以此鼓勵學生。在下節課進行匯報之前,多數學生的作品都能夠達到基本的要求,有些學生繡了彝族的荷包,還有些學生繡了當地人非常喜愛的馬纓花等等。因為課前教師借助多媒體為學生設計了情境,充分激發了學生對于刺繡的興趣,因此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的完成作品。雖然學生的作品還非常稚嫩,也有些粗糙,但是每位學生都主動投入到了刺繡的活動中,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且審美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能夠為后續的學習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教學“中國結”的教學要點就是打結,教師認為難點在于第一個結的構成與后期重復的“井”字互套,隨著結數越來越多,操作時很難在一個平面進行,教師往往會拿在手上,將已經打好的結夾在指縫中,在進行后續操作。但學生可能雙手的協調能力不足,有一些學生會將繩子的順序弄錯,一直沒有成功。此時教師就可挑選一名學生通過視頻展臺演示,調整好鏡頭的角度,告訴其他學生可不拘泥于“井”字,而是將其想象成“田”字。經過演示,班上所有的學生都加快了速度,順利克服了這個難點。
2.新授環節運用互動,點化知識,形成技能
在具體教學中,新授環節是教學基礎,也是教學要點,這一環節需要由學習與實踐共同組成,當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到相應的原理,就可借助實踐活動生成技術能力。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教師往往會提前制作課件,在課堂上展示出來,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多與學生進行互動,除了要借助多媒體的演示功能,還需借助多媒體的交互動能,在師生互動的條件下非常有利于課堂的生成。在此種環境下,學生為主要角色,教師只需對學生進行引導即可,同樣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實踐能力。
例如在講解“緝針法”時,教師就可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緝針法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針法中較為困難的一種,雖然有口訣“退一進二”,但學生并不知道如何具體操作。此時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引導,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掌握此種針法。在課堂上,教師可先為學生提供利用緝針法縫制的道具,每組一個,進行研究,然后可進行小組反饋。在反饋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展示已經提前標記好的針孔圖片,由此帶領學生研究緝針法是如何行針的,隨后教師可將其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學生也可提出不同的意見,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就能夠真正的認識到“退一進二”的含義,從而順利掌握“緝針法”。
在教學“剪對稱圖形”的內容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隨意拖動圖片的功能,為學生設計“找朋友”活動。在課前,教師可為學生準備生活中常見的對稱圖形,并按照對稱軸進行剪裁,隨后教師可安排學生幫助這些殘缺的圖形找到自己的“朋友”,在全體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所有的圖片都拼接完成了。當學生看到這些完整的圖片,認識到將一方進行翻轉,圖片也是可以完全重合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了解了對稱圖形與對稱軸,對于相應的知識點也有了深刻的認識。
多媒體在勞技課上運用的最終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領悟能力,掌握勞技課中的重難點。對于重難點的呈現往往是非常直觀的,可由教師或學生在講臺上展示操作技能的難點,使學生能夠在此種互動的過程中掌握相關技能。此外,教師還可借助多媒體將演示的過程放大,使每位學生都能夠清楚的觀察到每個細節,這是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替代的。多媒體教學對于知識的形成與技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3.融合多媒體技術改善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效率
在課堂上融合多媒體技術,教師就能夠將相應的技法與制作步驟直觀的展示出來,尤其是能夠將重點與難點部分以及相關細節充分的展現出來,以此降低教學難度。
例如在教學“組合筆筒”時,本節課要求學生自己動手來制作一個美觀且實用并帶有塑膠片裝飾的筆筒,而難點往往在于將裁剪好的膠片安裝在缺口位置。因為教材中介紹的裁剪塑膠片的方法較為復雜,學生理解起來并不容易。此時教師就可與學生一起借助多媒體來尋找更加便捷的裁剪方法。在觀察的過程中,學生發現,缺口大小的形狀一致,教師肯定了學生的發現后,就可讓學生將探究結果借助多媒體展示出來,由此使全體學生都認識到制作組合筆筒需要哪些步驟,同時還可幫助學生解決塑膠片裁剪與粘貼的難題。在幫助學生鞏固相應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將制作步驟的演示圖片打亂,讓學生重新安排順序,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進一步鞏固知識,熟悉制作方法。此種生動形象且充滿樂趣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夠使學生在課后仍然回味無窮,由此可見多媒體對于學生理解與學習相關知識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技術,利用動態模擬的效果,能夠將復雜的過程簡化,演示過程不僅非常清晰,且能夠重復循環觀看。如此一來,才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且還能夠為學生預留充足的實踐空間。例如在教學“杯墊”時,教學要點為觀察“杯墊”,了解制作方法,進行實踐,最終完成作品。這些步驟中最難的部分在于利用線繩把吸管平整的捆扎起來,將幾束吸管拼扎的過程需要注意順序與層次。在教學時,僅為學生提供教材中的靜態圖片,學生無法完全觀察到制作方法與步驟。教師可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結合教材中步驟的插圖,讓學生觀察具體的操作。隨后讓學生按小組來實踐,將杯墊分解為幾個部分分工完成,如何先對分散的吸管進行整理,放在一個平面上,其他組員壓實后進行整體捆扎……這樣教師就脫離了重復示范,還能夠針對學生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如此便可充分體現出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在勞技課堂上運用多媒體不僅僅是對傳統課堂的拓展,也是兩者在課堂上的融合。只有全面看待多媒體與勞技課堂的內容,同時結合不同的知識點需求來找到最佳切入點,才能夠有效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使其更好的為課堂教學服務。
編輯/徐? ?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