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要】目的 觀察調氣血飲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效果。方法 選擇76例我院住院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做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各38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方案治療,研究組在此基礎上給自擬調氣血飲口服,兩組均治療2周。結果 研究組38例,治愈14例,顯效12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74%;對照組38例,治愈9例,顯效11例,有效11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1.58%。兩組效果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研究組優于對照組。結論 調氣血飲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效果滿意,值得推廣。
【關鍵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調氣血飲;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74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3..01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腦科常見病之一,發病率較高,具有短暫性、復發性、隱匿性、一過性等特點,病情相對較輕,但仍被視為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1],據有關報道顯示,本病患者發病后3個月內腦卒中的發生率可高達11%[2],而在5年之內,則有近35%的本病患者可出現缺血性腦卒中[1]。筆者近年來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常規治療方案的基礎上,配合自擬中藥調氣血飲進行救治,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共納入76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做為研究對象,均系我院住院患者,時間為2018年11月~2019年6月,其中男性49例,女性27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各38例,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發作次數、病情嚴重程度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表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相互間可比較。
1.2 納入研究病例標準
①年齡40~60歲。②符合“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西醫診斷標準[3],且符合中醫學“氣虛血瘀證”。③排除多次發病患者,且排除腦卒中患者。④排除合并腫瘤、心肌梗死、腎功能衰竭等嚴重疾病者,過敏體質者。⑤本人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
2 治 療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方案治療,告知患者及家屬低鹽、低脂飲食,營養充足,注意休息,保持情緒穩定;藥物治療包括:阿司匹林腸溶片0.1 g,每日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10 mg,每日1次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75 mg,每日1次口服,燈盞花素注射液40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每日1次靜脈滴注,并可配合吸氧、營養神經、降血壓、降血糖等對癥治療。治療2周為1療程,共1療程。
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常規方案治療的基礎上,再予自擬調氣血飲干預,藥物組成:生曬參6 g、黃芪18 g、黨參10 g、地龍9 g、川芎15 g、天麻10 g、桃仁5 g、當歸10 g、紅花5 g、雞血藤20 g、陳皮9 g、白術10 g、赤芍9 g、炙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次服用。治療2周為1療程,共1療程。
3 結 果
3.1 療效判定標準[4]
①治愈:癥狀、體征全部消失,經治療后隨訪1個月,未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再次發生。②顯效:癥狀、體征消失,經治療后隨訪1個月,發作次數減少,超過50%。③有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經治療后隨訪1個月,發作次數減少,但不足50%。④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或病情加重。
3.2 結果
研究組38例,治愈14例,顯效12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74%;對照組38例,治愈9例,顯效11例,有效11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1.58%。兩組效果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研究組優于對照組。
4 討 論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歸于“中風”病證范疇,亦可視為中風先兆證。血管阻塞、腦缺血、神經元受損等是本病的病理機制所在[5]。中醫學認為本病病位在腦,與氣血關系十分密切,且主要病因病機是氣虛血瘀。筆者自擬調氣血飲治療,該方生曬參、黃芪、黨參益氣,地龍、川芎、天麻、桃仁、當歸、紅花、雞血藤、赤芍等活血化瘀通絡,陳皮化痰,白術健脾益氣,炙甘草健脾益氣,兼以調和諸藥。全方共同發揮益氣活血通絡之效,標本兼顧,有效預防疾病復發,故可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雍蓉.阿托伐他汀鈣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血脂指標及血小板功能的影響[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9,33(10):87-88.
[2] 孫華袁,王澤帥,賈新州.燈盞花素注射液聯合丁苯酞軟膠囊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的臨床療效[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9,30(15):2579-2580.
[3] 張晶晶.益氣通絡法治療氣虛絡瘀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22):92-93.
[4] 李靜雅.自擬通絡化濁湯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療效及頸動脈粥樣斑塊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9,32(5):669-671.
[5] 李 霞,楊麗寧,王 磊,等.腦蛋白水解物聯合紅花注射液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血脂及血清學指標的影響[J].國外醫學醫學地理分冊,2019,40(1):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