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然
【摘要】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養生。《黃帝內經》作為我國醫學經典著作,最早記載了養生之道,書中多篇提及了養生的具體理論方法,對現代人們預防疾病、延年益壽有著重要指導作用。本文對《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加以淺述。
【關鍵詞】《黃帝內經》;養生理論
【中圖分類號】R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3..02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著作,分為《素問》、《靈樞》兩部分,全書在臟象、病機、診法、治則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并記載了古人的養生之道,蘊藏著無窮的智慧。頤養天年、延年益壽是人們自古以來的美好追求,《黃帝內經》中多次提及養生的內容,主張不治已病治未病,對養生益壽的理論方法進行了詳細記載。
1 “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黃帝內經》提出“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將天地與人看作一個有機整體。《素問·寶命全形篇》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皆闡述了人和自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故將人與天地合二為一,人應隨天地變化而產生相應的變化,并把人看作是天地一般的一個整體。《黃帝內經》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指導下,確立了基本養生原則,并從生活習慣、四時養生等方面闡述了養生方法。
2 “形神一體”的生命觀
《黃帝內經》主張“形神一體”的生命觀,形神并重是中醫養生的關鍵所在,形體是外在基礎,精神是內在支持,“無形則神無以附,無神則形無以活”。《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而去。”《黃帝內經》在養形和養神方面皆作出了指導,說明形神兼養才是養生之法則。
3 養生原則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道”即養生之道,意為養生要取法于陰陽,順應陰陽變化,隨自然規律而調攝人體活動。這與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記載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相一致的,都是在引導人們要順應自然。“術數”為養生的方法和技術,也就是要合理運用養生法則[1]。明代醫家馬蒔在《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中注有:“術數者,修養之法則也,上古之人,為圣人而在上者,能知此大道而修之,法天地之陰陽,調人事之術數[2]。”
4 養生方法
4.1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此為對人們生活習慣方面的指導,飲食當有節制,不要過饑過飽,營養要豐富全面,正如《素問·藏氣法時論》所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生活要有規律,有良好的作息和生活習慣;勞作也要注意程度,勞逸結合,不要過分勞傷,這樣才可以“形與神俱”,身心健康。
4.2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對于一切容易致病的外在因素,要盡可能規避,不冒風寒不感酷暑,不接觸疫癘之氣,即便“正氣存內”也不要隨意感觸風寒暑濕等六淫邪氣。
4.3 恬惔虛無,精神內守
《素問·上古天真論》強調了情志養生的重要性:“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莊子曰:“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心中安寧才可以調養心神,心神安則氣血和,正氣從順,精神守于內而不耗散,人體抵抗力自然會變強大。明代醫家張景岳在《類經》中也提出養心調神的養生觀,認為調攝精神,保持安定的情緒和平和的心態,可以使得氣血調和,外邪不易侵襲人體[3]。
4.4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黃帝內經》中的四季養生原則可以概括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注有:“春夏而有養生養長之道者,養陽氣也;秋冬而有養收養藏之道者,養陰氣也[2]。”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要根據四時氣候變化調節人體作息規律和日常活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闡述了根據四時之氣養生的重要性。
春天萬物復蘇,晝增夜減,天地間陽氣生發,人體的陽氣也隨之生發,故應“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衣著寬松,心態平和,使自己的精神意志也開始生發。肝氣通于春,如果違逆春天養生之道,則會影響肝之疏泄,肝少陽之氣不能發,夏天陽氣則不能長,導致夏季易生寒病。夏季萬物茂盛,人應順應天地間旺盛的陽氣,“夜臥早起”,保持精力充沛,適當出汗,“使氣得泄”,心情要舒展,不輕易動怒。
秋季天氣疾勁,萬物清肅,天地間陽氣開始收斂,故應“早臥早起”,情緒平和,收斂神氣,使得氣血平和,保護肺氣。若違背秋天養生之道,秋季陽氣不收斂,則不能奉養冬藏之氣,冬季陽氣不能潛藏,會發生“飧泄”之病。冬季萬物閉藏,寒氣旺盛,人也要注意不要擾亂陽氣,“早臥晚起”,注意保暖,不要受寒,情志也要像藏匿起來一樣平定安寧。腎氣與冬相對應,若不順應冬季養生,未能封藏陽氣,到了春天則無可生發之氣,出現“痿厥”之病。此為“秋冬養陰”。
5 結 論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仍為我們所用。以“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為核心,以順應自然為原則的養生思想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為后世中醫養生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等學科建立奠定了基礎,也為我們如何高質量健康的生活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 王洪圖.王洪圖內經講稿[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449.
[2] 馬 蒔.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55-60.
[3] 張景岳.類經[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