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育
【摘 要】戲曲音樂形成于宋元時期并逐漸成熟。本文從宋元以前戲曲音樂的孕育和宋元時期城市經濟發展、文化環境,以及說唱音樂的流行等方面解讀宋元時期戲曲音樂的形成。
【關鍵詞】宋元時期;戲曲探源;戲曲音樂形成
中圖分類號:J8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4-0008-02
中國傳統戲曲以“戲”與“曲”為主要元素,各角色行當在“唱念做打”中融入音樂、舞蹈、武術、雜技等表演藝術。縱觀中國古代音樂史,宋元時期說唱音樂的流行普及是戲曲音樂形成的前提。相較其他民族音樂,戲曲音樂形成較晚。對于戲曲音樂的形成,本文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讀。
一、宋元以前戲曲音樂的孕育
戲曲音樂源自原始歌舞。《呂氏春秋·古樂》記載了葛天氏部落的樂舞,“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踏歌舞之自遠古流傳。隨著氏族部落戰爭的爆發和原始宗教的產生,從黃帝、堯、舜時代崇拜氏族部落圖騰的三代樂舞,到禹時代的樂舞《大夏》歌頌英雄大禹,標志著我們的祖先由混濁時代進入到英雄時代。樂舞在娛樂、抒情中帶有樸素的功利主義色彩,崇拜原始圖騰、祖先、神圣的時代已經開始讓位于政治和歷史。
周代的六代樂舞是為了祭祀天地、山川、祖宗,樂舞成為鞏固宗法社會和為統治服務的工具。樂舞將詩、樂、舞(宗教)交織在一起,規模宏大,聲調平緩,表現一種莊嚴、平和、中庸的情緒,具有嚴肅靜穆之感。秦漢時期,百戲中有一種由“俳倡”或“俳優”表演的節目。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將“俳”解釋為“戲”,具有競技、沖突的含義,是帶有一定故事情節的表演;“倡”解釋為“快樂”,即能使人發笑的滑稽性表演;“優”是以表演滑稽戲為主且能歌善舞的藝人。
東漢李尤《平安觀賦》中有“歌舞俳優,連笑伎戲”的記載。《東海黃公》是將故事情節、配樂、武打、娛樂活動融為一體的角抵戲,根據特定的故事,演員著裝、化妝扮演戲中人物,劇中將人虎相搏的動作進行舞蹈化情境沖突,逐漸向表演故事情節的方向發展,突破俳優即興隨意的逗樂與諷刺,把戲曲表演的因素初步融合起來,為戲曲音樂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南北朝興起的參軍戲是以諷刺滑稽為主,由一個角色表演;到了唐代,參軍戲發展成由兩個演員相互問答的表演形式,并加入歌、舞、動作和管弦樂器伴奏,其中固定角色“參軍”“蒼鶻”實際上已構成戲曲的“行當”,相當于后世戲曲中的凈角和丑角,晚唐時參軍戲發展成多人演出。
南北朝時期民間還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如唐朝的歌舞戲《缽頭》,其主要情節是人虎相斗,根據故事情節規定演員服裝、表情并加入歌舞。唐代詩歌的聲律和敘事詩的成熟,以及音樂舞蹈的繁盛,為戲曲提供了文學、表演、唱腔的基礎,歌舞戲劇化歷程加快,產生了用歌舞演故事的戲曲劇目,為戲曲的產生起到決定性影響。如唐代歌舞戲《大面》在角抵戲的基礎上配有歌曲,兩軍爭斗中蘭陵王所戴的面具,眉目神情夸張,是戲曲臉譜的雛形。相傳唐衛王李隆范在祖母武則天明堂開宴時,曾表演過歌舞戲《大面》,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唐朝崔令欽《教坊記》中的《踏謠娘》,因婦人以歌訴唱并踏謠而舞,后增加典庫這一滑稽角色,逐漸形成歌舞、角抵和滑稽表演為一體的舞臺藝術。足見戲曲音樂源起孕育的歷程時間長,戲曲表演元素歷史積淀深厚。
二、宋元時期城市經濟發展、文化環境為戲曲音樂形成提供條件
宋朝初年實行“休養生息”政策,讓生產力很快恢復提高,經濟日趨繁榮。宋代統治階級“尚文”,從皇帝到各級官吏、地主士紳,構成了一個更有文化教養的階級和新興市民階層。都市成為文化、音樂交流匯集的中心,固定的娛樂和演出場所“勾欄”“瓦肆”出現。文人、藝人在勾欄瓦肆中集聚進行演出和交流,表演方式多樣,如用手執直拍板拍而演唱慢曲類型曲牌的小唱、專門演唱根據民間各種歌吟和賣物之聲創作的曲子、擊鼓演唱令曲且加變奏形式的嘌唱等。
宋代文人、士大夫對隋唐時期的曲子重新填詞,由樂定詞、依詞配樂,通過“減字”“偷聲”“攤破”“犯調”等音樂手段,為宋代詞樂歌曲創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宋代詞樂歌曲根據詞牌采用變化長短的樂句結構,適宜表現細致復雜的情緒變化,因此很快就被新興的說唱、戲曲藝術所吸收。宋代詞樂歌曲產生、盛行為戲曲音樂形成提供堅實的文學基礎。
元代統治階級“崇武”,在對外武力征伐擴張版圖的同時,見識了印度佛教故事、西方精湛的戲劇表演藝術,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元代城鎮經濟的相對繁榮,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群眾基礎,元朝統治穩固后,蒙古貴族逐漸追求享樂,喜歡歌舞表演但對表演內容要求不高,為元雜劇繁盛提供了沃土。元代統治階級對內由于語言和習俗不同,除對漢人采取武力防范外,在文化藝術、道德思想上相對放松,儒家思想在蒙古族統治下受到遏制。元代階層劃分把知識文人放在最受歧視的底層,不受重用又了解民間疾苦的大批文人投身雜劇創作,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為戲曲音樂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對元雜劇的空前發展、興盛起到關鍵作用。此種社會文化環境為戲曲音樂形成提供了條件。
三、宋元時期說唱音樂的流行為戲曲音樂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說唱音樂正式形成于隋唐時期講唱故事的“說話”,唐代的變文以敘事為主,說唱相間成為說唱、戲曲和通俗小說的淵源之一。宋代由于都市繁榮,說唱音樂進入成熟期,瓦肆勾欄成為都市人娛樂生活的固定場所。藝人們在瓦肆勾欄集中演出、觀摩交流,提升說唱音樂技藝;在盛行的“書會”中,文人參與唱本編寫,提高了唱本文學水平。當時流行的說唱音樂有陶真、鼓子詞、唱賺、諸宮調等。鼓子詞表演時用鼓伴奏,是同詞調重復演唱多遍或中間插入說白來敘事說景的說唱音樂,音樂和故事描寫較簡單,一般由一至三個同宮調的曲調組成。北宋盛行的纏令和纏達,是用多曲牌聯綴的歌曲形式。唱賺是南宋張五牛將纏令和纏達交替進行創造出的新說唱藝術,由結構是引子加若干曲調和尾聲的纏令,與結構是引子加兩個不同曲調輪流重復演唱的纏達交替進行。唱賺表演多為三人,用鼓板、笛等樂器伴奏,其音樂范圍既包含傳統藝術歌曲,又有當時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歌曲,廣泛流傳后發展為幾套唱賺聯結的大型長篇故事,是具有高技巧性的說唱藝術。
北宋孔三傳首創的大型說唱形式諸宮調,用鼓、拍板等伴奏,表演時說唱者自己擊鼓有說有唱;音樂由多種不同宮調曲式單元的單曲疊唱、纏令、纏達等構成,故事描寫復雜。諸宮調后來發展成曲調豐富、結構體制宏大的長篇說唱音樂。諸宮調的形成發展是我國說唱藝術發展的新高度。宋元時期說唱音樂的發展流行為戲曲音樂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礎。
四、戲曲音樂在宋元時期正式形成與成熟
戲曲形成的重要元素是角色行當與說唱故事、歌舞表演的結合。雜劇產生于北宋的北方,先于南戲出現。雜劇是各種技藝如說唱、歌舞、雜劇、武術等的泛稱,雜劇的發展經北宋、南宋的金院本至元代盛行。宋雜劇是在唐代參軍戲的基礎上,綜合各種歌舞雜戲,以滑稽、諷刺為內容的戲曲形式。宋雜劇有末泥、引戲、副凈、副末、裝孤等角色。表演包括三個部分,其一為艷段,即開場小戲,是具有歌舞性質的短小獨立的段落;其二是主體部分的正雜劇,表演歌、舞、說白兼備的較完整的故事;最后的散段也叫雜扮,是隨意滑稽戲的表演。三個部分連貫性不強,也可單獨進行表演。宋雜劇音樂吸收了唐代歌舞大曲中摘遍的曲調,同時吸收了說唱音樂和百戲表演題材,唱段是以七聲音階為主的北曲,結構是曲牌體,宋雜劇是我國最早的戲曲形式。
雜劇經南宋時期北方的金院本后,在元代盛行,稱元雜劇或北雜劇。元雜劇是在諸宮調和金院本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由“曲、白、科”結合而成的綜合戲曲形式。元雜劇的結構嚴謹,通常一本戲由四折加序幕,或換折時過渡承接的“楔子”構成。四折是指四個劇情段落,與故事的“起、承、轉、合”相關。音樂上重視曲律,曲調是用七聲音階的北曲,每折必須用同一宮調的曲子。在宮調、用韻上嚴格規范,每折用同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一個套曲,四折即有四組套曲,換折時換宮調。角色有末、旦、凈、雜四大類,表演時只能由主角末或旦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賓白。
大批不受重用的文人投身于雜劇創作,使元雜劇的劇詞文學性高,元雜劇由說唱故事轉化為一個完整故事,是早期戲曲較成熟的階段。
南宋初期,南戲在浙江永嘉(今溫州)一帶流行,又稱永嘉雜劇或溫州雜劇。南戲在南方民間流行的歌舞小戲基礎上,吸收唱賺、諸宮調和雜劇中歌舞、念白、插科、打渾等形式。南戲在元代雜劇繁盛期的南方依然流行,元末南戲吸收元雜劇套曲形式并綜合運用,形成賓白、曲牌聯套結合,以歌舞故事為主體的中國戲曲基本特點。
南戲內容多反映下層民眾故事,音樂上初期是五聲音階為主的南曲,發展后與北曲混用,為南北合套的組合形式;用韻和曲律不嚴格,樂曲不受宮調的限制,可以隨時轉換宮調和曲牌,曲調連接常用纏達形式,曲牌用法簡單,與劇情、 詞意契合即可。
南戲結構較自由,采取分場制,以人物上、下場為界線,每一段落自成一場,每場長短不受限制,可以自由發揮較為靈活。演出中“唱、念、做、打”要素齊備,曲牌格律較自由,白多唱少,演唱形式多樣化,有獨唱、對唱、齊唱等。角色行當以生、旦為主,角色活動較自由,分別有生、旦、凈、丑、外、末、貼七種,奠定了中國戲曲以生、旦、凈、末、丑組成的角色陣容與行當格局。
南戲中各角色均能唱白,念白既有韻文式的朗誦也有口語化的散白,與歌唱相互穿插更能凸顯人物間的沖突,形成唱、念結合的音樂結構。元末明初隨著雜劇漸趨衰微,大批北方藝人南遷,與“九山書會”等專業創作組織結合,這種文化交流促進了南戲的完全成熟,成為風靡南北的戲曲劇種。中國戲曲正式誕生,這在中國戲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宋元時期的戲曲音樂在中國音樂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戲曲音樂在宋元時期正式形成,為其在明清時期的發展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秉義.中國音樂通史概述[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章詒和.中國戲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