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英
【摘 要】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地區許多村莊以“板升”為名,例如“麻花板升”、“姑子板升”、“攸攸板升”、“哈拉板升”等。據不完全統計,現存史籍中出現的相關名稱約有400處。“板升”的含義究竟是什么?大量史實證明,“板升”出現于土默川地區,與漢人在這里墾田建屋有直接關系。“板升”是指漢人聚居的農耕區域,以區別于蒙古族的游牧場地。“板升地”即為漢人地。明人筆下的“板升”,都出自蒙古人之口,蒙古語“白興”一詞,漢文便寫作“板升”。蒙古族借用漢語里的“百姓”,用以稱呼來到塞外謀生的漢人,這是“板升”一詞的來源。通過研究呼和浩特地區自然村落形成的時代背景和這些村落不同含義的村落名稱,我們不難發現,每一時代形成的村落和每一村落所叫的名稱,都有明顯的歷史特征和濃厚的地域、宗教、民俗特色。
【關鍵詞】“板升”;文化;歷史;民俗特色
中圖分類號:G127?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4-0213-02
“板升”作為呼和浩特獨有的文化現象及地域村落名稱,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板升”更是為呼和浩特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板升”以及“板升農業”,是呼和浩特地區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大特色。很多老呼市人都知道呼市的“板升”,但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為何那么多村名被稱為某某板,而且這個叫法只有在呼市周邊的村落會使用,因而這成了一個很多人都感興趣的問題。但是這個話題也有很多的爭議,不論是從官方記載還是民間傳說的角度來看,都有它獨特的解釋。呼和浩特地區的村落中,帶有“板”或“板升(申)”村名的自然村落有70個左右,每個自然村落形成的時代背景和這些村落不同含義的村落名稱,都有明顯的歷史特征和濃厚的地域、宗教、民俗特色。“板升”作為呼和浩特市特有的名稱和一種歷史現象,早已融入呼市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然而它經過歲月的漂洗,已然要退出歷史的舞臺,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城市不斷擴張的同時,那些老舊的“板升”依舊為人們所懷念。
一、“板升”的歷史背景
“板升”指豐州灘(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蒙漢人民聚居之地,亦作“板申”、“拜牲”、“白尖”等。蒙語“bai xing”為漢語百姓之音譯,有城、屋、堡子之意。明嘉靖時期,蒙古俺答汗統率土默特部駐牧于豐州灘。明朝時期北方邊民因不堪封建統治者的壓榨,多逃亡于蒙古地區,并逐漸定居于豐州灘一帶,形成蒙漢人民聚居的“板升”。定居“板升”的漢人,有秘密組織白蓮教反對明政府的邊官將士,有發配戍邊的囚徒,但最多的是農民。漢族人民定居在那里修筑房屋,從事生產,傳播了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手工業、建筑等技術。蒙漢兩族人民在生產、文化諸方面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促進了蒙古地區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兩族人民共同開墾了豐州灘上萬頃的土地,種植麥、谷、黍、菽等農作物,栽培瓜、茄等菜蔬,使農業生產得到了提高。漢族農民也向蒙古牧民學習飼養牲畜的技術,從事畜牧業生產。漢族的工匠用傳統的中原建筑工藝,為俺答汗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宮殿。漢族建筑藝術的逐步推廣,也促使一些蒙古族牧民開始了定居生活。隆慶五年(1571年),在三娘子的協助下,俺答汗接受明政府“順義王”的封號,蒙漢友好貢市,關系日漸和睦。萬歷初年,俺答汗與三娘子共同籌劃,在“板升”修筑庫庫和屯城(即呼和浩特舊城),明朝政府賜名“歸化”。從此“板升”成為蒙古土默特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日益繁榮發展。自豐州灘西抵黃河三百余里,皆為“板升”所括。
二、“板升”的形成介紹
在歸化城建立初期,豐州灘上已有5萬余人居住。這5萬人便按照行業分工的不同而分別聚居在指定的居民點里,他們居住的地方,用蒙古話來說,叫做“板升”。這些“板升”都代表了它原來的行業性質。
城北的“麻花板”,原名“馬哈板升”,是屠工或賣肉人的居民點。“馬哈”的蒙古語代表“肉”。“古樓板升”是根據當地原有的一座古樓而命名的。城東的“陶浩板升”,表明這里最早是磚瓦場勞動者的居住地,“陶浩”是蒙古磚瓦“陶思浩”的簡稱。“密密板升”是沙窩里的零星居民點,“密密”是“零散而小”的意思,可以推想,當初這里的居民一定居住分散,不夠集中。城西的“攸攸板升”是“攸其白赫板升”的簡稱,意為“百貨俱全的房子”,原來這里是去蜈蚣壩的必經之路,道旁曾有許多小商店。“刀刀板升”則是“坡下的房子”。“畢克齊板升”,原來是“筆帖式”(書寫人)居住的地方。“薩拉齊板升”,原來是擠奶人居住的地方。“察素齊板升”,原來是造紙人居住的地方。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原來按照工種居住的地方也出現了混雜的現象,同時名稱也加以簡化,大都只稱“某某板”,而不是稱“某某板升”了,比如:“麻花板”,“陶浩板”,“攸攸板”,“廠漢板”,“溝子板”,“桃花板”等等,有的地方更簡單,干脆將“板升”二字都省略了,比如:“畢克齊”,“薩拉齊”,“察素齊”,“蘇木沁”,“哈拉沁”,“瓦窯格沁”,“布塔齊”等等。
三、即將遠去的“板升”
關于“板升”一詞的起源有幾種說法:一是起源于蒙古語“白興”,漢語譯為房子;二是蒙古語“白興”是來源于漢語“百姓”一詞,所以把漢人住的房子稱為“白興”,也即“板升”;三是因為房子的建造是像鋪板子一樣,層層敲打,逐步高聳,從而形成了“板升”。筆者認為,其實三種說法并不沖突,反而能結合在一起,更能反映出蒙漢兩族的文化智慧。正因為蒙古族接納了來此種地謀生的漢人百姓,故而借來了“百姓”一詞,用蒙古語“白興”來稱呼漢人,所以漢人住的房子也被對房屋這種建筑還沒有概念的蒙古族稱為“白興”。漢人對蒙古語“白興”的音譯為“板升”,是因為直觀的理解即為板子層層高升,從而建起了房子。多么有趣而又獨特的起源,為蒙漢兩種語言、兩種文明的交融和相互學習增添了一層和諧色彩。
現在,地圖上準確標識出的“板升”有10個左右。通過到四處走訪各位居民,不難看出,他們在記憶中忠實地記錄著歷史長河奔騰不息的軌跡,“板升”自古至今的流變脈絡清晰可見,從它的發展變化中我們可以明確地感受到時代前進的匆匆腳步。“板升”作為呼和浩特市特有的名稱和歷史現象,早已融入呼市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現如今,存留的“板升”已不多,而且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板升”會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總有需要犧牲的文化和群體,人類在進步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但呼和浩特獨有的“板升”文化是非常具有價值的,它推動了蒙漢文明的相互融合與相互影響,推動了蒙漢兩族的和平互利與蒙古地區的城市建設,在呼和浩特這座傳奇的城市中,以及在土默川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板升”文化影響了呼和浩特幾代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希望這種文化不會被呼和浩特人所遺忘。
參考文獻:
[1]楊笑寒.呼和浩特尋訪——說名道姓[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2]張德祥,佟靖禮.呼和浩特史話[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7.
[3]牛淑貞.歸綏城市地理研究(1572--1937)[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4.
[4](清)張曾.歸綏識略[M].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2012.
[5]翟九思.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匯編(第4輯)[M].薄音湖,譯.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
[6]刑野.劉映元文集(綏遠近現代歷史)[M].遠方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