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學旅行是一種教育革命,現今教育改革在不斷進行,學校也應與時俱進開展研學旅行。采取這種方式,在帶領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野外考察以及撰寫報告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組內合作交流能力、信息分析搜集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文章就此進行論述,提出合理的見解。
關鍵詞:分層級差異;地理研學;設計教學
研學旅行即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銜接的實踐性學習形式,通過“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方法和模式,根據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和特點,設計實施不同學段的研學研學課程,培養(yǎng)孩子科學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任何時代任何國家,真正杰出偉大的人,都是在接受終身教育。因為,唯有不斷思變,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和新生事物同步,才不會被時代拋棄。教,是讓孩子被動地接受;而育,是和孩子一起主動生長。教得再好,不過是復制和傳遞。而育得好,就是蝶變和突破。
研學的目的是走出課堂,走出校門,在游學的過程中主動學習知識、獲取知識,增加中學生的動手能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游學的過程中,體驗中國的地大物博與人文情懷,體驗國家的成長歷程,體驗地域風情,研判地理知識。
此次泰寧一中首次研學團隊的目的地選擇在西安,西安的歷史,脈絡清晰;西安的文化,傳承完整。我們的學員走進古都西安,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看遍萬年歷史;在半坡博物館,聆聽遠古智慧的聲響;在秦始皇陵兵馬俑,感受當年秦軍橫掃六國的虎狼之威;在大雁塔,感受盛世大唐的萬千氣象。研學團隊在這9日里穿梭于古今,流連于驚嘆的同時,也被這歷史長河中璀璨的一筆所深深地震撼。同時筆者也將其間對研學課程的所感、所想、所思記錄于此文當中。
一、 研學課程課程設計的藝術性
(一)課程設計與真實的場景相結合
研學第五日我們來到因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而聞名的華清宮。除了《長恨歌》皇帝與妃子的故事外,華清宮還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下年的內戰(zhàn),成為由國內戰(zhàn)爭走向抗日民族戰(zhàn)爭的轉折點。
為了讓學員更好地銘記革命歷史、凝聚民族大義、弘揚愛國情懷,研學團隊設計了觀看《12·12》演藝項目這一研學任務。演藝過程中高度濃縮了史實,融戲劇、電影、舞蹈和多媒體、機械運動等于一體,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西安事變”鮮為人知的歷史原貌。學員參與其間無比震撼,同時也真實到觸碰到真實的革命歷史。
(二)課程設計與真實的體驗相結合
研學課程要充滿娛樂性、趣味性,調動學員的真情實感去體驗。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用當下最流行的東西,去吸引學員參與其間。
研學第一日學員參觀建于明代,中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墻。在高大氣勢浩蕩城墻上,了解古代城防系統(tǒng)的構造與功能。研學課程設計一個彩繪長安的環(huán)節(jié),讓學員在小圓扇上描畫出心中的西安城。有的學員在小扇上畫出西安城惟妙惟肖,有的學員描繪出城墻上的紅旗飄飄。
研學第二日研學團隊來到了大明宮遺址,漢文化體驗課堂,體驗造紙、印刷、拓片、陶藝等活動。第三日研學團隊進入發(fā)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學研究為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員在院校專業(yè)人員的引導下,自己動手制作飛機模型。第四日研學團隊來到了半坡博物館,學員在專業(yè)老師的指導下,模仿原始祖先,運用最簡單、原始的木頭搭建房屋,學習如何鉆木取火,解讀和區(qū)分五谷,同時還了解母系氏族的不同生活方式特色。
(三)課程設計要與學校課標相結合
課標是對真實世界的提純。考慮到學校、教育局、家長的真實要求。課本也是對課標的一種表達方式,不能單練以課本為標準。相當于樂高積木,做出一個數據庫。
此次研學的先導籌備策劃期,研學團隊要求孩子們先行做了一些資料上的準備,通過影像、刊物等資料,了解以下內容。
1. 地理位置:即將到達的城市在哪里?查一查,相距多遠?將乘坐哪種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在路上花費多少小時。
2. 查閱相關地理事件和資料:玄奘西游天竺著《大唐西域記》、張騫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秦始皇兵馬俑發(fā)現等重要歷史事件。
3. 整理相關地形地貌:地球上面積最大的黃土堆積物——黃土高原,我國四大高原之一。陜西最高的屏峰——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米,也是我國青藏高原。
除了先期準備外,研學手冊當中也涉及需要學員調動已學課本知識的部分:比如西安古城各處建筑的作用、比如各大宮殿門樓的朝向等等。學員在準備的這些材料時做到了課內與課外結合,還能結合課堂所學,與教師、同學、社會人員等充分交流,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研學體驗。
二、 研學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
教育部出臺《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提出:學校要根據教育教學計劃靈活安排研學旅行時間,一般安排在小學四到六年級、初中一到二年級、高中一到二年級,并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xiāng)土鄉(xiāng)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根據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的研學旅行目標,有針對性地開發(fā)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
根據課標解讀:設計方案課程以旅行為平臺,以體驗活動為方法,設計方案應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符合各學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在此次研學過程中,課程的分層級差異設計體現的較差,參觀景點的解說和真實的體驗項目中都沒有具體考慮到學生研學需求上的差異。比如體驗考古這一環(huán)節(jié),高中生與初中生、小學生一樣,都是拿著簡易的工具在沙坑當中挖掘。如果能夠將地層、土壤等地學信息植入其間,相信我們的研學團隊會更有探究空間、更能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再比如陜西所在地形區(qū)是中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黃土高原,在體驗這一生態(tài)問題時,研學設計利用多媒體和、簡單的小游戲帶過式學習。錯失了極好的探究機會。高中生已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可以設計更多環(huán)節(jié)讓他們除了直觀感受外,還能深入思考,最后生成一份屬于研學團隊的成果。
阿里巴巴創(chuàng)始人馬云說過:“比占有知識更重要的,是擁抱智慧,要讓孩子在體驗和游玩中擺脫重復和機械,成為一個有感情有創(chuàng)造的人。”引導孩子,在體驗中認知,在認知中解決,在解決中智慧,在智慧中自信,至關重要,這是教育必不可少的過程。此次研學團隊的圓滿出行,給我們在研學路上充分的信心,相信以后的研學會更科學、更實用、更有價值。
三、 分層級差異設置地理研學課程的措施
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包括:在具體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具備一定技能和方法,以及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品質精神和審美情趣。開展地理研學旅行,其中重要的載體是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研學活動可以社會實踐調查以及自然考察等這些形式開展,使用合理的地理工具,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地圖等這些空間分析工具和實物工具為支撐,分層級的展開研學旅行的設計。在整個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應用地理知識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關注對學生的評價。教師要深入學生中去,讓學生能夠跳出課本上理論知識的束縛,能夠重新塑造自己的知識體系,整合各個單元的知識。另外教師也要關注學生把書本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實現這兩者的融合。研學旅行的過程中開展小組合作能夠提升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小組合作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學習和探究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
通過給同學們逐層設計問題,打開學生的地理思維鏈條。比如說在研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以人地關系作為主線,展開探究活動。教師可以多層級地對學生設置問題,考查學生的地理能力。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要考查到問題和實際情景之間的關系,并且要涵蓋課本當中的相關的知識點。設計的問題要和課本知識存在著一定的關聯(lián)性。問題要始終圍繞著學生的探究和學習興趣,讓學生可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問題設計的問題,要依托于某種情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比如說讓學生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去進行某地有關水稻種植以及魚塘養(yǎng)殖的實地調查,分析某地的具體情況和課本上學到的農田的差異,讓學生能夠整理不同區(qū)域水稻種植的要素,然后得出結論,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從三個維度開展?jié)B透活動,在具體現實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地協(xié)調觀。可以開展一系列的調查活動,比如說地理環(huán)境對于人類活動帶來的影響,人類活動對于地理環(huán)境產生的影響和地理環(huán)境和人類活動的相互協(xié)調。讓學生調查水稻種植情況,可以感受到地理環(huán)境對于人類活動帶來的影響,讓學生比較不同地區(qū)魚塘養(yǎng)殖的過程,體會到人類的活動,對于地理環(huán)境帶來了影響。而這一系列的活動,都是學生在充分分析和理解課本知識的基礎之上所進行的分析和對比,讓學生把課本上的區(qū)域性差異知識和當地的區(qū)域動態(tài)變化聯(lián)系起來,進而體會到要因地制宜,人類的生產活動要和地理環(huán)境相協(xié)調,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生產活動。
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對學生的評價。比如說研學旅行結束以后,讓學生做匯報答辯,這是對學生的一種結果性的評比,同時也是過程性的評價,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在考察和調查以及撰寫報告中所表現出來的合作交流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同時也要觀察學生的探究能力,關注學生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地理審美,地理興趣和態(tài)度價值觀。把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有序地結合在一起,關注結果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在整個研學旅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態(tài)度、思維水平和廣度以及學習方法、合作精神、學生取得的進步等等,進行綜合性的評價。
四、 總結
綜上所述,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精心的設計,通過分層級的方式,選擇合適的主題,在課堂教育的基礎之上,把探究性和地域性以及教育性結合起來,充分體現研學旅行的育人功能。教師給學生設計研學的路線和問題,以及怎樣處理突發(fā)事件,能夠讓學生把課本上的知識和真實的情境聯(lián)系起來,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編輯部.四大素養(yǎng)展示高中地理課程核心價值:訪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修訂組負責人朱翔、韋志榕[J].基礎教育課程,2018(Z1):42-45.
[2]黃榕青,陳杰.高中生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及評價方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3):37-4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肖莉,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泰寧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