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
【摘 要】“鄂派”黃梅戲,就是“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以“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接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為創作宗旨,頌揚中華民族積極向上、用勞動創造世界的“工匠精神”,做到題材豐富、內容詳實、藝術求精、風格獨特、表現多元、形式新穎、觀念創新、超越突破、手段充分、流派切磋互鑒。
【關鍵詞】鄂派;黃梅戲;藝術風格
中圖分類號:J82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4-0036-02
歷經多少歲月滄桑,從這里發源的黃梅戲又重新在這里興起。黃梅戲薪火傳承,幾經興衰,終以鄂、皖兩大表演體系相互并存發展壯大。湖北省黃梅戲標志性建筑—-黃岡黃梅戲大劇院,坐落在風光旖旎的遺愛湖畔,在湖北省委、省政府,以及黃岡市委、市政府的傾力支持下,于2015年10月舉行竣工典禮并投放使用。使湖北黃梅戲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讓我們有一個十分良好的藝術環境進行藝術創作。筆者深切感受到,只有創作、演出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才不辜負黨的關懷和人民對我們的厚望。
回到現實中來,新時代黃梅戲的發展走向是我們所面臨的關鍵問題,鄂、皖兩地都在進行著積極而富有實效的探索與實踐。戲曲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黃梅戲過去多以“才子佳人”“帝王將相”“神話傳說”等題材為演出基調,觀眾看起來很乏味,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審美疲勞。因此,為滿足新時代人們對于戲曲文化的需求,以及不斷提高的審美、觀賞水平,黃梅戲的劇目及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勢在必行。
“繼承”“創新”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詞,但是真正做起來不容易。只有繼承好傳統,才能夠創新。好比專業演員要練好基本功一樣,大家練功都吃盡了苦頭,筆者也不例外。如果一個演員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包括唱、念、做、打),就不可能具備優秀的表演技巧。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就是這個道理。
黃梅戲的繼承與創新,首先要從掌握本劇種的傳統藝術特征、規律開始,也就是要把前輩藝術家表演的傳統經典作品學習繼承下來。
黃梅戲有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其中《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是代表性劇目,俗稱黃梅戲“老三篇”。還有《打豬草》《夫妻觀燈》《打豆腐》,以及大戲《梁祝》《孟姜女》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傳統劇目的創新空間十分狹窄。因為我們不可能去改變觀眾所熟悉的藝術風格以及表現形式。例如,我們能把“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為救李郎離家園”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唱腔旋律進行改變嗎?答案肯定是“不能”。隨著黃梅戲觀眾群體的不斷擴大,為了適應新時代人們對黃梅戲的熱愛需求,“鄂派”黃梅戲在繼承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對黃梅戲的劇本創作進行了一些嘗試,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要創新藝術形式,首先要有好的劇本。“我們的職業操守就是要頌揚偉大的時代,為社會主義祖國的繁榮富強而贊歌。刻畫最美人物,謳歌他們的奮斗人生,把體現中華文化、歌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戲演好,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那么,劇本題材是關鍵。近年來,“鄂派”黃梅戲的藝術風格被大家所關注,這其中不乏有學術界的人士,也有廣大的戲迷朋友以及專家同行。
筆者認為,鄂、皖兩省黃梅戲同根同源,共同發展,相得益彰。科技的飛速發展,帶動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互聯網、新媒體給傳統的戲曲文化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還有地域文化的差異、大眾審美意趣的改變,造成觀眾群體急劇萎縮,使我們不得不思考新時代黃梅戲如何去適應新的社會文化需求。于是,“鄂派”黃梅戲要抓劇本題材的創新。
近年來,筆者所在的湖北省黃梅戲劇院打造了大型黃梅戲《李時珍》《李四光》《東坡》《活字畢昇》《和氏璧》《雙下山》,以及原創紅色黃梅戲《大別山母親》等劇目,形成“鄂派”黃梅戲《李時珍》《李四光》《東坡》的“新三篇”,成為具有新時代風尚特征和鮮明藝術風格的精品力作。
“鄂派”黃梅戲,以中華歷史人物為原型進行創作,彰顯男性角色的陽剛之氣,一改黃梅戲以女性角色為主,纏綿柔情的風格。從劇目內容到演唱,都讓人耳目一新,讓觀眾感到振奮與鼓舞。
“鄂派”黃梅戲,具有民族性、時代性、一致性。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為引領,以“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接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為創作宗旨,頌揚中華民族積極向上、用勞動創造世界的“工匠精神”,做到題材豐富、內容詳實、藝術求精、風格獨特、表現多元、形式新穎、觀念創新、超越突破、手段充分、流派切磋互鑒。
鄂派”黃梅戲藝術風格的形成,不難解讀,首先是從劇本題材入手。
以黃梅戲“新三篇”為例。《李四光》《李時珍》都具有十分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李四光、李時珍都是黃岡人,他們是十分杰出且影響深遠的人物。黃岡自古人杰地靈,英才輩出。蘇東坡在此寫下“一詞兩賦”及其他一些佳作名篇,《東坡》這部戲描寫的是蘇東坡貶謫到黃州的四年生活經歷。
“鄂派”黃梅戲,以中華歷史文化名人的典型事例為創作題材,實現了劇目題材創新及表演風格創新。
帶有鮮明藝術特色的新時代黃梅戲已經形成,并唱響全國走向世界。“鄂派”黃梅戲,就是“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表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頌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進行全新的藝術創作實踐,使黃梅戲這朵瑰麗的民族文化藝術之花綻放出新時代璀璨的光彩。
“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我們要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狠抓藝術創作,連出精品大戲,為湖北省戲劇事業的繁榮發展添磚加瓦,為新時代黃梅戲的發展作出貢獻。
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展望新時代黃梅戲事業的前景,筆者和廣大戲劇文藝工作者一樣信心百倍,戲劇事業百花齊放的春天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