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宏艷
【摘 要】筆者通過長期對韓國近代歷史題材電影的市場觀察和文本分析發現,韓國近代歷史題材電影通過多年的發展逐漸走出了一種真正意義上成功的電影表述歷史的范式。首先,從文本研究充分度上來看,它與亞洲其他國家尤其是有同源同宗歷史溯源的中國僅靠個別優秀導演的“天才之作”不同,韓國近代歷史題材電影有著體積龐大的創作矩陣;其次,他們在遵守共同的歷史敘事范式、歷史人物塑造范式以及歷史題材電影如何打造符合歷史精神的美學范式下進行有意識地創作。通過研究韓國近代歷史題材電影敘事范式,以期對國產歷史題材電影創作提供可借鑒之處,最終推動亞洲電影成功表述亞洲的歷史。
【關鍵詞】歷史題材;敘事范式;人物;美學范式
中圖分類號:J905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4-0119-02
一、韓國近代歷史題材電影敘事范式
縱觀韓國近代歷史題材電影創作不難發現,韓國近代歷史題材電影創作者采用了一種“避輕就重”的敘事范式,“避輕”就是上述所說的韓國本身歷史史實不多的短板,韓國影人避開短板,而“就重”。“就重”之意,是指韓國影人很善于從為數不多和價值意義并不是很重大的歷史事件當中進行深入挖掘和放大,所塑的歷史大氣、蓬勃、厚重,這是近年來韓國近代歷史題材電影給人的總體印象。
嚴格按照歷史發展進程和事件的因果順序構建影片的同時,通常在影片結尾處插入現代化語境,采用今昔對比的方式,用回溯的敘事視角與歷史交織,提升了影片的歷史滄桑感和厚重感。表現韓國近現代歷史的電影《詞典》《搖擺狂潮》《軍艦島》《出租車司機》等都采用了諸如此類的敘事方式,并形成固定的范式,屢試不爽。在電影《詞典》中小人物金畔守誤打誤撞進入收集朝鮮文字的“文化遺產保護小組”,身為父親的金畔守最終為保護經歷千辛萬苦才修訂好的朝鮮文字詞典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影片主體故事講述完就是電影的結尾:多年后金畔守的兒子和女兒也已經長大,厚厚的朝鮮語詞典被出版,送給金畔守兒子的詞典扉頁上寫有“獻給金畔守”幾個字,觀眾感動之余也讓整部電影瞬間擁有一種史詩魅力,延展了歷史的深度,提升了影片整體的歷史氣質。
二、韓國近代歷史題材電影人物塑造范式
韓國近代歷史題材人物塑造的一般范式是塑造歷史小人物,即“小化”顯現。這種采用“小化”的塑造范式,符合當下時代審美對人物真實性的追求,努力將小人物放置于盡可能真實還原的歷史境遇中,跟隨歷史的進程一起成長。
(一)動蕩歷史之中小人物無法做出選擇
在動蕩歷史的洪流裹挾下,民族、國家主權淪陷,歷史當中的人同樣也喪失了自主性,猶如浮萍無法掌控自我的命運,歷史小人物為了謀求生存無法做出更多的選擇。韓國近代歷史題材電影聚焦的是這樣一類小人物,更多的時候他們參與到了某個影響歷史進程的宏大事件之中而不自知,更不會明白他們的言行舉措會同挽救民族存亡、保留民族文化精神財產和挽救更多同類的生命緊密相關。
長期以來,我們關注歷史時關注的是那些通過個人偉力來對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重要人物”。而韓國近代歷史題材電影塑造人物的范式是將那些被“重要人物”和宏大歷史所遮蔽的、動蕩歷史下無法做出選擇的小人物進行還原和講述。
這些歷史小人物切入歷史的方式呈現了同質化的特征,即他們并不是因身負某種歷史使命感、責任感被召喚進歷史的,而是基于當時的歷史進行的真實選擇。他們是電影《詞典》里的金畔守,金畔守作為一個父親身處亂世的市井之中,干著偷雞摸狗、投機取巧的行徑,在一次偷盜行為中誤打誤撞進入了為避免日本文化殖民而編纂朝鮮語大辭典的文化小組當中,迫于生計的他儼然不知(當然他的身份也注定無法理解)這項工作的歷史意義和歷史價值。
(二)歷史洪流裹挾下小人物的成長
回溯歷史,歷史之中的人因與現實(當下)的人脫離了關系,因此很容易忽視歷史人物的鮮活性,使歷史人物淪為“某種抽象概念或品質”。而在韓國近代歷史題材電影當中,所塑造的歷史人物均被還原并放置于當時的歷史語境之中,事實上歷史中的人也應該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且和當下人別無二致。上述雖說被歷史洪流裹挾下的更多的平民百姓小人物無法做出自覺意識的選擇,而只能以“歷史水分子”的形式隨波逐流,但這些被賦予鮮活生命的歷史中的人,于他們而言也在經歷成長和蛻變。影片《軍艦島》里的小女孩李素姬因為戰爭失去了最摯愛的父親,在認識到戰爭的殘酷和生命的卑微時,她早已經在戰爭中堅毅地成長起來,由最后一個鏡頭可以看出,李素姬對著鏡頭咬牙挺住,寓意了朝鮮這個民族的堅強民族品格,堪稱影史經典鏡頭。
三、韓國近代歷史題材電影的歷史美學范式
韓國近代歷史題材電影在電影畫面美學風格上,總體呈現了一種“厚古薄今”的創作思想傾向。這種對韓國歷史題材電影畫面中的歷史美學精神的推崇,在筆者看來是韓國影人積極從中國國畫和中國革命時期革命題材的雕塑當中進行了“臨摹”與“重塑”,可以說是韓國近代歷史題材電影中的歷史美學精神彰顯的來源。這種美學滲透下的韓國近代歷史題材電影的畫面,人物造型立體,線條強烈,畫面真實考究,追求畫面的精致復古,用光、配色細膩、不露人工痕跡,進而能夠真實呈現歷史風貌和還原歷史深度。
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歷史是中國乃至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進行自身解放和擺脫奴役的一曲壯歌,通過各種各樣的藝術樣式來進行謳歌,其中表現中國革命歷史題材的雕塑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風格。位于南京雨花臺公園的《雨花臺烈士群雕》很好地契合了中國在“十七年”時期的雕塑美學觀念,表現了革命時期英雄就義時的人物動作姿態。群像中的人物拳頭緊握、昂首挺胸、眉頭緊皺、目光篤定而又充滿憤怒,整座雕像采取正三角形的構圖方式,這種表現方式使得人物的上半身獨立突出,呈向中心聚攏的趨勢,整體上極具舞臺感和戲劇性。
韓國近代歷史題材電影《軍艦島》,影片結尾處朝鮮難民在宋仲基扮演的樸武英的帶領下同日本軍隊展開戰斗的場景中,戰斗的場景被拍攝得真實、殘酷,整個畫面充滿質感。其中一條線索是崔七星帶領自己的手下同朝鮮叛徒進行決戰,在這條線索中崔七星與自己的部下犧牲的鏡頭場面被拍攝處理得非常具有雕塑的美感。導演在表現兩個戰士中彈倒地的瞬間、崔七星中彈的瞬間時,為了渲染和凸顯英雄就義的悲壯質感,將人物從戰爭的背景當中抽離開來,“花大筆墨進行大寫意的特別處理,同上述雕塑作品一樣極具有強烈的形式美感。在雕刻的表現風格方面,作者吸取古代山水畫中所謂‘斧劈式的勾斫筆法,追求的是類似‘大寫意的藝術效果。而恰恰在這‘似與不似之間,引發人們由戰士雄偉的背部聯想到彈洞累累的堅壁、爆破以后的城堡、風浪沖刷著的峭壁……這種象征比喻的藝術語言給形象增添了‘永恒的感覺”。
四、總結
韓國近代歷史題材電影不同于史學家們歷史研究的方式,而是通過影像來記錄歷史、挖掘歷史、重塑歷史,借助影像從一個又一個歷史事件當中慢慢積累重塑本國歷史的力量,打造堅挺的文化軟實力。甚至從將來一段時期來看,韓國近代歷史題材電影還會不斷涌現新的更有力量的歷史題材電影作品。
參考文獻:
[1]汪瀾.從顧愷之的形神觀談中國人物畫創作[D].東北師范大學,2008.
[2]陳超.新時期革命歷史題材雕塑藝術研究[D].上海大學,2016.
[3]李楠.新世紀中韓古裝片美術創作風格比較[J]. 當代電影,2018,(03).
[4]蘆靜靜,王紅.“北洋三部曲”中的歷史美學精神研究[J].電影文學, 2019,(04).
[5]電影該以什么方式書寫歷史——評《進京城》[J].當代電影,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