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茗
【摘 要】電影《穆赫蘭道》通過夢境進行呈現,使用了突破以往傳統電影框架的敘事結構,極具觀賞效果。同時,影片中運用了大量弗洛伊德的經典心理學理論,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煥麗美好的幻夢,同時又展現了一個殘破不堪的現實,凸顯出夢境與現實交織的迷醉感以及女主人公內心的“超我”、“本我”、“自我”。影片通過弗氏理論中夢產生的各類方法、機制,以及夢境中各種意象的隱性含義,交疊出兩層夢境。在影片劇情一點點展開之后,我們得以看到里層過分矯飾的迷幻夢境的破滅,以及外層接近現實的回憶夢境的融合。在營造兩層夢境的同時,將對好萊塢的描繪貫穿于其間,使觀眾看到女主人公的悲劇命運及由此揭露出好萊塢的陰暗面。
【關鍵詞】雙層夢境;現實;心理學解析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4-0129-02
根據現代醫學生理學知識,夢作為睡眠時的生理現象,主要在快速眼動睡眠期產生。人們可能從具有意識的那天起就開始了與“夢”相關的思考,但是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人們一邊努力研究著,一邊又始終捉摸不透。到了19、20世紀,由于現代自然科學、心理學的蓬勃發展,弗洛伊德相關理論也隨之產生。
在《夢的解析》一書中,他提到人具有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意識是表現出來的,是可以被觀察記錄下來的語言行為,是自身能感知到的;潛意識是無法感知的部分,它不能成為意識;而前意識則是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一座橋梁,其中的興奮在經受了特定規則的審查之后就可進入意識,它們遵循某些規則,但是不會顧及潛意識系統。[1]同時,由此引出了本我——追隨享樂主義,充滿欲望;自我——具有一部分意識,是受社會規范的本我;超我——是理想狀態,是道德化的代表概念。[2]
而在影片中,通過夢境的交織,劇情一層一層地展開,其中可見大量的心理學理論。有觀眾甚至稱這是《夢的解析》電影版。[3]
一、幻夢迷醉
(一)夢境分層
首先是框架問題——影片的夢境分為幾層?有人認為一層,有人認為兩層,但筆者更傾向于后者。開頭是入夢前的淺眠階段,紅色床褥以及呼嚕聲之后是兩層夢境的共同起始部分;之后鄰居敲門,里層夢境清醒,畫面顏色變得不一樣,這一部分是接近現實的夢境,褪去偽裝,它直到Diane受到祖父祖母的驚嚇才醒,以開槍自殺結束;最后留下一個藍頭發的女人與一片寂靜,這才是整個故事的真正結束,也是Diane人生的結束。
在里層夢境將醒之前,有一個老婦人進到房間里面環視了一圈,似乎在找東西,但毫無發現。她就是此前出遠門的老婦人,即里層夢境中Betty在好萊塢的姨媽Ruth。而現實中Diane的姨媽已去世,此處出現這樣一個形象,是否可說明Diane對她姨媽的存在念想頗深,期盼她仍在好萊塢生活著,也許一切都會不一樣。其后,地面上沒有任何東西,前面鏡頭中掉落到地上的藍盒子消失,也可證明此前是一個被過分扭曲的夢境。而后牛仔突然出現,鏡頭再轉,床上的女子變成了一具女尸,此處回應里層夢境中看到的女尸,也暗示了最終的悲劇。再后鄰居敲門,為拿走遺落在此的煙灰缸等物品,但之后煙灰缸再次在Diane的房中出現。另外還有一些物品的前后暗示、場景的切換,可見它們是無時間邏輯的,更偏向于是在夢中對一系列現實片段的回憶,因此仍處夢中。
(二)兩層夢境
然后分別淺析兩個夢境。任何夢的意義都在于愿望的達成,即使是痛苦的和焦慮的夢。[1]里層夢境對于現實的扭曲程度非常深,是Diane通過夢來表達她最大最美好的期愿;而外層夢境則是她在現實中感受到的背叛、恐懼以及絕望,但由于她內心深處仍愛著Camilla,在雇兇殺死Camilla后,產生愧疚。通過這樣一個現實的也算是回憶的夢來緩解心中的愧疚感,讓自己重溫絕望,為自己的行為找到理由,只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當然,也許她在想殺Camilla時,就已有隨她而逝的準備了。
1.里層夢境
弗洛伊德認為,每個人內部都有兩種精神力量(傾向、系統):一種的作用是構造愿望并展現在夢中;另一種的作用則是審查出現在夢中的愿望,通過夢的復合、移置等手段,使夢中的愿望被迫先偽裝自己然后才能表現出來。[1]因此在里層夢境中,Diane把自己幻化成完美的Betty,熱心大方,有主見,有好萊塢姨媽的照顧,面試女主被導演相中,這是現實的Diane最渴望的,是她的“超我”,在一場夢境中將它們展現。審查作用可能從表面上看很難找到,但細想,Diane是將現實中自己的言行移置到其他角色身上,如開頭用夢中的一場與自己無關的、由業界大佬黑手造成的車禍,達成她否認是自己謀殺Camilla的愿望;在Winkies餐廳中,Diane將自己與殺手的對話轉到當時看到的一個陌生男子的身上,來轉移她因謀殺及擔憂殺手留下線索而產生的恐懼等。
夢是用符合形象的手段進行構造的,因此常呈現出一種奇怪的外貌。以此為途徑,那些永不可能成為知覺對象的元素就可以進入夢中。[1]因此,有了Winkies餐廳中的那個陌生男子,同理還有牛仔。在牛仔和Adam的一系列舉動中,他就像是一個掌控局面的幕后全知者、主導者。然而在外層夢境中,他只不過短暫地出現在Adam的聚會上。甚至在現實中,一場男士著西裝、女士著禮服的正式聚會上是否有這樣一個牛仔出現也要打個問號。可能在外層夢境中,此人已是Diane在日常某處看到過的,但沒有留在意識中的人。
牛仔在Diane的人生中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顯然他的裝束更符合鄉村,而他和Adam在山頂對話時,主導性十分強;還有在里層夢境即將結束時,牛仔又突然出現并喊到:“靚女,起床了。”那這些是否是Diane將潛意識中的事進行糅合呢?答案是多樣的。
此外,在里層夢境中,還有一把被夸張成三角形(此處也可見夢境的奇幻性)的藍色鑰匙,由Rita隨身攜帶,Betty看到后堅定地說一定有對應的東西可以打開。鑰匙、拐杖等條狀物在夢境中,弗洛伊德常解釋為男性生殖器官;而盒子、房子等空腔物體,則解釋為女性生殖器官。[1]因藍盒子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是Diane由鑰匙產生的幻想,又因鑰匙是殺手事成后給她的信物,那這個盒子可代表二人關系中處于弱勢一方內心深處的想法。而即使是在夢境中,Camilla變成了被弱化的Rita,她也依舊代表掌有主動權的一方,能打開,或者說認識到某種東西。
2.外層夢境
在里層夢境的美好幻滅之后,外層夢境讓我們看清了現實,理清了造成如今局面的原因。
首先,現實中兩人的關系與里層夢境完全相反,Camilla在這段感情中完全占主導地位,Diane才是依附于她存在的人。這種顛倒、轉化對立面的方法是夢最喜愛的表達方式,也應用最廣泛,因為這有助于實現與隱意之中特定元素相反的愿望[1]——使Diane占有Camilla的情感,她存在的全部就是自己。
也正是這種瘋狂的但又不對等的愛,使Diane發現Camilla與Adam的關系后無法接受,轉變成了偏執的恨。而這恨在Adam的聚會上達到頂峰,致使她買兇殺人。
再看這場聚會,在司機將Diane帶到與開頭一樣的穆赫蘭道上時,不再是車禍,而是司機的一聲驚叫,以及從幽密小徑而來的Camilla。這里也象征著在好萊塢打拼的時光,Camilla給予了Diane事業上的幫助,二人的關系宛如這條小徑一樣隱秘。然而,此路通向的卻是“最后的晚餐”。這場晚宴在筆者看來,未必真就發生了如此多的事,因為夢將無可否認的關系摻雜在各種思想材料之間,并用一種從全局著眼的方式將這些材料統一起來,將它們融為一個場景或一個事件,即它將邏輯關系表現為同時性。[1]這些集中表現在這次聚會上,就是災難。在聚會開頭,Camilla和Adam當著Diane的面親熱;在聚會時,Adam的母親Coco就在Diane對面,Diane聽她講述自己的苦難故事并給予適當的安慰,然而周圍的人卻滿是冷漠,毫不關心;在聚會上,Adam宣布他與Camilla的好事時,又親昵了一番(而此處賓客似乎沒有太大反應,不合常理,可能這是在Diane的夢中,恨被放大而忽略了周圍的人);隨后一金發女子突然出現與Camilla輕語,Camilla還回贈了一個吻,這在真實的聚會上亦不合常理,但正是這個與莫名女子的背叛之吻,讓Diane的恨意完全蓋過了理智,最終決定謀殺。這場聚會糅合了絕大部分讓Diane失控的場景,因此在觀看時能感受到劇情的濃縮和這些場景出現的同時性。
到此,關于里外層夢境的心理學解析告一段落,但這并不是說沒有可以解釋的了,毫不夸張地說,影片中所蘊含的可探究的心理學內容多到超乎想象,再挖掘細節又能有許多新的收獲,甚至有時換個方向思考就會有新的發現。事實上,夢是無序的,因此組合的方式可以不斷排列,也許換種方式,就有新的體會。[4]
二、黯然現實
導演通過一場幻夢、兩條生命,為我們揭露了好萊塢娛樂影視業的黑暗幕后,女演員靠潛規則上位,有時甚至只能接受潛規則,權力都掌握在擁有經濟話語權的制片公司手中,所有人都在這條產業鏈上沉浮,逃避不了……
Camilla選擇了捷徑,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了她想要的東西,這絕非個例,千千萬萬個Camilla希望用這種方式成名;Diane在逃離了幼時的噩夢后,逐夢好萊塢并希望嶄露頭角,然而殘酷的現實是,好萊塢只不過是另一個深淵,將她帶入了更深的噩夢,在這里沒有特權是難以展現自己的,有時即使接受或被迫接受了潛規則,還是得不到想要的東西。這里體現的更多的不是人權,而是特權。好萊塢在銀幕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美夢,但是在銀幕背后卻是一個又一個的噩夢。[5]
三、大夢回魂
除去影片想揭露的之外,觀眾也可在夢境與現實之間感受到Diane人生的無力,繼而可引出對于人們在美好幻夢中沉淪、在殘酷現實中迷失,以至于走向偏執的思考。Diane的幻夢給予了她苦難人生中不曾得到的榮譽、關注,還有現實中失去的戀人的回歸。但是,夢境再煥麗也只是夢境,它是脆弱的、縹緲的,現實仍是現實,不可改變。如果幻想用美夢來替代現實,最后失衡的只會是自我——混淆夢境與現實。
另外,我們應加強對內心“本我”的控制以及對“超我”的追求,不可受欲望支配失去理智或者說失去思考的可能,要通過道德約束來控制自身行為。古人所言“發乎情(本我),止乎禮(超我)”即是如此。
參考文獻: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夢的解析[M].方厚升,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
[2]車文博.自我與本我 弗洛伊德文集卷九[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3]浴神.<穆赫蘭道>影評:弗洛伊德式的情與恨[EB/OL].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3437317/,2010-7-13/2019-12-12.
[4]余凌一嵐.夢境與現實——以精神分析學電影理論解讀電影<穆赫蘭道>[J].戲劇之家,2019,(19):104-106.
[5]李洪斌.弗洛伊德視野下的<穆赫蘭道>[J].電影文學,2012,(1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