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
【摘 要】隨著真人秀等娛樂節目受到觀眾的追捧,涌現出了大量的娛樂節目,似乎已經忘了真正優秀的節目應具備的功能。《朗讀者》節目在過度娛樂化的環境下不忘初心、滿腔情懷,創新思辨并肩負著傳媒人的使命責任,給予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節目的發展創新一定的思考。
【關鍵詞】朗讀者;傳播媒介;主持人;節目創作
中圖分類號:J905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4-0136-02
朗讀可以抒發情感,通過文字展現生命之美。《朗讀者》將平凡故事通過訪談和朗讀的形式呈現,使觀眾重新面對朗讀這項活動,引導觀眾感悟朗讀真諦、感受真情實感的力量。作品本身的情感經過朗讀者的二次創作得以重生,并注入了新的情感和領悟,歷史與現實在朗讀中相遇,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節目以最簡單的方式,將人間溫情與文字之美融合,用文字和情感打動人心,使中華文化潛移默化地留在觀眾心間。
一、滿腔情懷娓娓道來
(一)腳踏實地的大情懷
《朗讀者》最打動人心之處在于每一個朗讀者,都帶著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充沛的情感來到舞臺。嘉賓把內心深處最想表達的情緒,借助文字傳遞出來。主持人與嘉賓的短暫會談更深度挖掘了背后的故事,體現出播音員主持人尊重受眾的人文關懷。摯情至真,大愛有聲。
文藝作品反映了不同時期中國人民的艱辛與苦難、奮斗與追求,使人民大眾成為作品的主人公,使文藝成為真正人民大眾的文藝。《朗讀者》第一季的開篇,“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一句話直擊內心;第二季的開篇,“時隔一年,《朗讀者》又和大家見面了,不知道這一年大家過得怎樣,是否別來無恙?”處處細節都能感受到節目的關懷。
(二)迷霧中的涓涓細流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海量信息不斷涌入,因而當下觀眾對于節目的審美要求也越來越高,快餐式的綜藝節目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戲碼屢屢上演,新媒體節目的制作方們絞盡腦汁地不斷追求節目內容、形式上的創新,以抓住觀眾的眼球,面對不停“奔跑”的綜藝節目,《朗讀者》以娓娓道來的姿態呈現在觀眾面前,不矯揉造作,如醍醐灌頂,以閱讀文化打開觀眾的心靈,名人也好、素人也罷,都在節目中流露出了最普通、最真誠的情感,觀眾沒有階層之分,每個人都可以在節目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移動互聯網時代,通過手機覽盡天下事的同時,網絡的滲透讓書本與文字離我們越來越遠,浮躁的社會風氣對于閱讀與文字的渴望越來越強烈。《朗讀者》的出現無疑是綜藝真人秀節目浪潮中的一股清流,仿佛干涸沙漠中的一片綠洲。
(三)鏗鏘之音振奮人心
《朗讀者》將閱讀形式化、精致化呈現出來。朗讀這一最基礎的表達方式在當今的全媒體環境之下逐漸被遺忘。節目一經播出便引發了觀眾強烈的共鳴。朗讀嘉賓朗讀的經典文本之所以能夠深入受眾的內心,主要源自朗讀者飽含深情與實踐經歷的感悟,融合了經典文本、朗讀者和受眾三者之間的視角,從而達到了三者情感的共鳴與協奏。
中央編譯局原局長宋書聲在節目中提到了馬克思《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表達出有志之士家國天下的豪情壯志。“馬克思在高中時期就立志要為解放全人類而奮斗,所以當代的青年,你們青春的光輝,生命的意義就在于為理想而奮斗,只有奮斗才是我們民族的希望。”宋老先生語重心長的講述,激起青年人的豪情壯志,他對年輕一代充滿期望,鼓勵我們去拼搏去奮斗,充分展現了節目的大智慧、大情懷。
二、創新思變化繁為簡
(一)形式之變,突出重點
《朗讀者》節目的靈魂,在于以朗讀之名致敬平凡的故事。每期節目以李云迪的鋼琴演奏開場,以胡德夫的演奏《匆匆》結尾,營造了一種柔和的、極富情感張力的氛圍。特別是“匆匆,一年容易又到頭,韶光逝去無影蹤”傳遞了人生的感悟,引發觀眾共鳴。
在舞美方面,新穎的布景不會蓋過朗讀的光芒,更好地襯托出節目主旨。細觀《朗讀者》的舞臺與觀眾座席都呈現出了一種劇院的造型,營造出莊重典雅的氛圍,讓觀眾在典雅高尚的環境中品味藝術。舞臺二層圖書館的設計契合了“朗讀”與“書籍”的主旋律,高大的歐式古典書架能夠讓觀眾聯想到圖書館,圖書館的舞臺布景也強調了朗讀不分國界,國際化的視野是大勢所趨。特別精妙的設計之處,是獨立的訪談空間,營造出一種溫馨、安靜的訪談環境,使訪談的內容更加自然、真實。舞臺氣氛與功能的不同,使節目擁有了更豐富的層次。在嘉賓朗讀時,董卿則會與觀眾同席,作為一個傾聽者去仔細欣賞嘉賓的朗讀,品味朗讀背后更重要的情感故事。
(二)內容之變,直擊心扉
節目的設計是實現將生活中的個人與經典文本之間開展一場跨時空的對話,一場用思想碰撞出火花的對話。雖然朗讀的嘉賓都不是專業的播音員,不具備專業的朗誦技巧,但越是樸實無華的朗誦,越能夠打動人心。每期節目中都有6位朗讀者帶來最打動自己的文字呈獻給觀眾,或是散文或是詩歌或是書信,不同的文字與作者結合,再由朗讀者進行二度創作,讓每句話都有力量。
節目中不時融入中國傳統藝術元素,能夠給觀眾帶來不同類型的藝術體驗。如在許淵沖先生的朗讀之前,加入了《牡丹亭》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中西對照表演;無國界醫生蔣勵的講述之后,著名作詞人姚謙對鮑勃·迪倫的作品進行了詳細解讀。多元化形式活躍了節目氣氛,能夠消除觀眾的視覺疲勞,使觀眾對于朗讀者和作品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三、肩負使命服務社會
(一)不忘初心,傳播能量
節目回答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為什么需要閱讀?”通過節目向每一位觀眾傳遞了閱讀文化的深刻內涵。閱讀最初的目的是人類交往實踐的精神表達。人類因為廣泛的交往實踐,實現文明的延續與發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一個空間去表達,需要汲取書中的智慧。
作為一檔文化類節目能獲得成功,成為大眾熱議的現象級節目,一方而在于它堅持了原創性,以朗讀這樣新穎的形式挖掘文字背后的故事;另一方而,面對喧囂浮躁的現實生活,順應了時代的需要,將人物情感與文字相聯系,讓觀眾能夠靜下心、慢下來,去感受人間的真善美。節目在故事中、朗讀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向觀眾傳播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朗讀者》也帶給了人們很多啟示。如翻譯家許淵沖用自己的閱歷啟示觀眾、作家麥家講述自己的父子關系來表達親情的可貴、通過節目去傳達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提出的要求:“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立鴻鵠志、做奮斗者、求真學問、練真本領、知行合一、做實干家,這也是青年一代健康成長應該遵循的道路和堅持的方向。”節目深知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未來掌握在青年人的手中,通過這樣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弘揚正能量。這正是作為新時代電視節目所應承擔的責任,面向大眾,特別是向青年傳播我們的經典優秀文化,使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二)引領潮流,全民朗讀
隨著節目的熱播,朗讀在全國掀起了一陣熱潮,讓大家重新感受到朗讀的魅力,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不是只有綜藝真人秀節目才備受追捧,有價值有意義有內容的節目才會經久傳唱,沒有靈魂的節目,只能讓人一笑而過。足見優秀的文藝作品能夠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
在快節奏的社會中,人來人往、匆匆忙忙,能有一處安靜的角落去講述自己的所見所思,帶著飽滿的情感,或為在遠方的父母,或為許久未見的愛人,或為值得尊敬的長輩朗讀,可能在平時羞于表達,通過朗讀亭可以講述我們心中所隱藏的秘密。用最真摯的情感、最美好的文字撫慰人心。
參考文獻:
[1]崔怡.《朗讀者》: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成功探索[J].當代電視,2017,(9).
[2]吳愛邦.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解讀[J].湖湘論壇,2015,(5).
[3]朱旭紅.最是書香能致遠——《朗讀者》第一季研討會紀要[J].電視研究,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