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摘 要】意境美學是具備時間和空間維度的傳統美學,意境美學在藝術設計中已備受推崇。本文從美學的角度出發,對意境進行了簡要的概述,分析了意境的本質與內涵,表述了美學意境與人格涵養的關系,并通過分析平面設計和空間設計中意境的具體表達,明確意境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意境;設計;傳統美學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4-0177-02
一、意境美學的概述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內容,它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關于意境的概念界定及內涵本質,藝術界各持己見,莫衷一是。筆者認為任何藝術作品,無論是繪畫、書法、舞蹈,亦或是詩詞歌賦,如果其不能表達一種意境,就不能稱之為藝術作品,或者不能稱之為優秀的藝術作品。自古以來,上乘的藝術體現著生命律動的韻味和無窮的詩意空間,因為藝術就是在表現生命,若無生命,何來意境,若無意境,何來藝術。然而意境的創造,并非每個人都可信手拈來,意境的創造與藝術家的人格品質、精神涵養有密切的關系。只有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精神達到一定的境界,意境的表達才能水到渠成。
(一)意境的由來
“意境”這一概念出現時間較早,在唐宋時期逐漸完備。“意境”又稱“境界”,最先出現于文學之中。王國維曾提出詩詞創作中有兩種不同的審美規范,即以意勝的“有我之境”和以境勝的“無我之境”。而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中也曾提到“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概念,他是從宋元山水畫的意境角度來說明的。他認為山水畫就是在追求樸實生活和人生的自然境界,山水畫本身含有深厚的意味與意境,給予人們寬泛、豐滿而不確定的審美感受,同時他明確了意境營造的無限性和重要性,使其成為系統性的美學理論。
(二)意境的本質
近代以來,很多人在關于意境的本質問題的研究上,都是從“意”與“境”以及兩者之間關系的層面進行的,認為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或者“天人合一”等相關概念。說到底,這些都是“道”的外延,意境的本質就是“道”,意境通過有限的“象”來表達無限的“道”。意境實際上是在探究生命的本源,藝術家要在創作過程中把握天地之境界。
世界之廣無窮無盡,生命之真循環往復,心境之遠無邊無際,因此藝術的意境具有抽象性、不確定性和無限性。藝術的意境,隨著時間、地點、人物、情景等的不同,幻化出多樣的“象”,使作者與天地溝通、欣賞者與作者共情,共同沉浸在藝術的美景之中。
意境是作者在把握天地之氣的前提下,在思想情感與萬物美景融會貫通之后,通過自身的高度提煉而呈現出來的藝術境界,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具體體現。因此,所謂意境,是生活與情感相融合的產物,是主觀情感與客觀事物相統一的表現,意中有境,境中顯意。正如李澤厚先生曾說的:“意境是客觀景物與主觀情趣的統一。”中國藝術的精髓就表現在意境中,把意境看作美的本質,氣韻也就自然而然變得生動了。
(三)意境創造與人格涵養
意境的創造與藝術家的人格品質、精神涵養等有密切的關系。達到虛與實、無與有的境界之時,落筆自然與眾不同。山水畫家憑借深沉靜默的心境,不屑于廟堂,淡忘世間繁華喧囂,窺探宇宙的奧秘,其藝術所表現的正是純凈的心靈與大自然渾然相融、合而為一的“道”的精神。
藝術境界的創造,絕不是對客觀事物的描摹,而是“心匠自得為高”。藝術家只有憑借深靜的心境,方能發現宇宙萬物自然之境地,所以藝術家首先要注重內心與精神的修養、人格與品質的素養,以待靈感之來臨,意境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二、設計與意境
意境美學在設計中的不同領域會有不同的具體表現,但是根本內涵是相同的,追求的境界是相通的。藝術語言創造出的這種藝術境界,能使觀者通過想象和聯想的方式,將自身完全融入作品之中,以暫時忘掉自己欣賞者的身份,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一)意境在平面設計中的表達
在平面設計中,藝術作品中的無形意境,看似空無,實則包含著無窮的內涵。日本著名平面設計大師田中一光十分注重畫面意境的營造,大范圍的色塊、幾何形是他的典型特征。在他的眼里,每一個點、線、面等都是象征著生命的符號元素,每個元素都遵循著形式美的法則,在準確傳達信息的同時,營造出美的意境。
“地平線”系列海報,繼承了其基本思想,優雅沉靜、意境深遠。無論是在整體構圖上還是在畫面意境的營造上,簡約自然之美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地平線上的畫面是一片虛空,但卻可以容納一切,全景只有白色的地面與天空,偏右下方有個孤寂的人影,留下了巨大的空白平面。“這是自然天地與人的一種純凈的終極組合。”這種畫面“空”的意境美的表達既有效地傳達了產品的品牌內涵,也深刻體現了老莊“無與有”的辯證思想。
藝術設計的首要目的是通過畫面來表達它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設計師悟得天地之理,運用形式美的法則對畫面進行美感構建,傳遞畫面背后的思想內涵。所以“意在境先”,設計師首先要有自己的“意”,然后將“意”置于“境”之中,而欣賞者感受的過程是“意”與“境”的統一,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作者的胸懷和精神境界。“意”和“境”相互交融、相互統一,形神兼備,這便是一個優秀設計的必備要素。
(二)意境在建筑空間中的表達
蘇州園林是我國古典園林建筑中的杰出代表,它的一個典型的美學特征就是意境美的塑造。東方園林與西方園林的本質區別就在于對意境的追求。意境其實是一個信息發出與接收的傳達過程。我們通過園林中的在者(即場景或者某元素)聯想到不在者,并產生共鳴,仿佛通過園林與園林背后的信息產生了共情。所以意境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國園林的特征就是合理地運用有限的空間來營造無限的意境。蘇州園林是按照游人的視野和主觀心理感受進行設計的,同時是在文人墨客的參與之下創造出來的,具有獨特的審美風格。因此,蘇州園林充滿著無限意境與詩意。中國園林建筑離不開亭臺樓閣,而審美意趣卻并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于通過小的空間把無限的大的景色都收納進來,形成“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的奇妙格局。比如蘇州園林中充分讓人感受清風明月的景點是扇亭,蘇軾曾在這里有“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的贊頌。扇亭位于拙政園之內,與月洞門相對,它的前面有小池,后面有小山,在周圍蔥郁樹木的映射下,扇形窗景別具一格,整個小亭構成了一個“無限美”的空間。
蘇州園林實際上是時間和空間的藝術,游客們在園林里面觀看,景隨人動,景隨季節變化而變化,觀賞者從有限的空間完全浸入園林的無限意境之中,形成了獨特的動態美感,中國的傳統文化與思想也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意境美學對現代設計的意義
對于現代設計而言,我們必須立足于民族傳統文化,夯實傳統文化的根基。意境美是中國傳統美學的精髓所在,真正的藝術是以民族文化為本,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傳承與創新。當代設計師在創作的過程中,在提煉傳統文化時,思路要開闊,真正做到“天人合一”,所有元素都可無限變幻,一切都可達到自然流暢,這才符合意境美學的原則。
現代設計不是簡單的元素堆砌,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美的藝術。意境美除了能夠豐富人們的想象空間之外,還能開闊眼界,它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在現代設計中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三、結語
本論文首先對意境美學的歷史溯源進行了簡要的概述,分析了意境美學的本質內涵,繼而論述了意境的營造與作者本身的品格及精神境界密不可分,強調了人格涵養對意境創造的重要作用;其次通過意境在設計領域中的不同體現,闡明了意境美學在藝術史中的獨特地位。藝術離不開意境,意境以多種藝術為載體來表現,并指引了現代設計的道路與方向。
參考文獻:
[1]宗白華.藝境[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朱玉珠.美學原理[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
[4]邢傳國.意境美學對現代設計的啟發[J].科技信息學(學術版),2007.
[5]李欣.從蘇州園林看園林建筑藝術藝境的創造[J].美與時代(上旬刊),2011.
[6]王文忠.王國維美學理論的現代闡釋[D].安徽大學,2006.
[7]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8]林萌.論莊子之“道”及中國山水畫意境[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
[9]郭琳.論書畫藝術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化用[D].河南大學,2005.
[10]阿汀.境生象外——淺析中國畫的意境[J].大眾文藝,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