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莉
“紅船精神”是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船精神”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并對其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站在新時代,重溫“紅船精神”可以看到,“紅船精神”集中地體現在革故鼎新的精神氣概、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精忠報國的情懷擔當、以民為本的宗旨信念上。
“紅船精神”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革故鼎新思想的轉化和發展。“革故鼎新”語出于《周易·雜卦傳》:“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故鼎新包括革故、鼎新兩個過程,并將這兩個過程統一起來。革故,就是改變、變革舊事物,鼎新則是指開創、開發新事物。因此,革故鼎新就是指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化、飛躍甚至是質變,是新舊事物之間除舊布新、推陳出新、開拓創新的過程。革故鼎新是一種開拓創新的精神氣概,也是一種敢叫日月換新天的革命勇氣。一方面,革故鼎新是一種開拓創新的精神氣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是革故鼎新的典型表現,萬事萬物總是處在不斷變化運動中的,必須因時度勢,順應情況,進行必要的改變,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因循守舊只會招致失敗。歷史上,“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周朝順天應命推翻商朝的革命旗幟。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發奮圖強,力排眾議、實施“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則體現了棄舊圖新、改革創新的精神氣概。另一方面,革故鼎新強調了一種敢叫日月換新天的革命勇氣。事物從舊到新的過程,有時會是一個量變積累的過程,當事物變化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引起質變,這時就需要有一種勇氣、膽氣,敢于開天辟地,敢于開拓創新。歷史上,商鞅變法使秦國快速兵強國富,稱雄天下,就是一種不怕威脅、不懼生死的革命勇氣。而王安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變法思想,則更加深刻地詮釋了革故鼎新所需要的精神勇氣。敢于斗爭、敢于創造,是革故鼎新的必然要求。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改變落后挨打的局面,各階級紛紛行動起來,無論是官僚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還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維新變法運動,都以“自強”為目標,進行了改良活動。同時,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以“革命”為目標,推翻清王朝腐朽統治的太平天國運動和辛亥革命運動。太平天國運動以農民為主體,希望推翻清王朝統治,建立人間天國,資產階級革命派則通過一系列革命舉動,希望“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無論是“自強”的改良運動還是革命的行動,都反映出近代中國社會一條發展大勢,這就是必須革故鼎新,如此才能擺脫積貧積弱的社會狀況。而且,“自強”運動、“革命”行動的失敗也昭示了一條真理,就是必須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行動,中國才有希望擺脫奴役、抵御外侮,強我中華。因此,1921年夏,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就成為順應大勢、合乎歷史潮流的重大事件,它標志著以工人階級為代表的新型政黨進入了中國歷史舞臺。從此,中國社會有了嶄新的旗幟、有了引領中國變革的全新的領導力量。正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從中國共產黨誕生起,就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奮戰,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1]。這一偉大飛躍是中國共產黨超越以往改良、革命的局限性,徹底反帝反封建的結果;這一偉大飛躍也是中國共產黨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精神的產物,它彰顯了革故鼎新這一優秀中華文化傳統的當代價值和革命意義。
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革故鼎新的“紅船精神”更多體現在開拓進取、改革創新上。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時,不可避免要遭遇困難;而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國能力現代化,還會遭遇阻礙;尤其是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大趨勢下,不可避免地也會遭遇新的挑戰。化解矛盾、突破困境、迎難而上,需要開拓進取、改革創新的精神,為此,要大力弘揚“紅船精神”,進一步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努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
“紅船精神”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精神的轉化和發展。自強不息語出《周易》的《乾》卦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天道剛健有為、周行不止,譬喻君子要像天道那樣勇敢精進、不屈不撓、奮斗不止。自強不息是對君子的要求,但是自強不息并不止于君子,而是對所有奮發有為、努力拼搏、不辭辛勞的人們而言的。自強,是一種自知不足而努力拼搏,后來居上的一種積極態度;自強,還是一種為實現理想而不停奮斗的精神狀態。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自強不息精神是激勵人們不畏艱險、積極進取,努力拼搏、一往無前,在困難面前不畏縮、在災害面前不恐懼、在挫折中不懈怠的精神旗幟。可以說,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典型表現,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戰天斗地、改造世界、進而創造出燦爛的中華文明的精神動力。
在早期共產黨人身上,自強不息精神體現在不怕犧牲、前赴后繼、矢志不渝、堅貞執著,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精神上。“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夏明翰、李大釗、蔡和森、向警予、趙世炎、瞿秋白等許許多多共產黨人,都是為追求理想、捍衛信仰而犧牲的烈士。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信念堅定、百折不撓,以“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2]的勇毅走過了槍林彈雨、邁過了白色恐怖,以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意志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路,使中國革命迎來了光輝的前景,這也是自強不息的表現。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在總結中國共產黨奮斗歷程時提出了五種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遵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3]。這五種革命精神既是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理想、捍衛信仰的法寶,也是中華民族的先進分子自強不息精神的真實寫照。
今天,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征程上,在中國逐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過程中,更需要弘揚自強不息的“紅船精神”。精準扶貧、抗擊疫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需要用智、用志、用情的系統工程,而在國際舞臺上,更多發聲、發力,也是需要用智、用志、用情的系統工程。統籌國內國際形勢、科學研判時代走勢,匯聚中國力量,贏得世界聲譽,都需要弘揚自強不息的“紅船精神”。
“紅船精神”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精忠報國精神的轉化和發展。精忠報國主張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精忠報國的精神孕育于傳統的忠德與仁愛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忠”是一個重要的道德德目,與“仁”關系緊密。比如,樊遲問“仁”,孔子回答:“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與人忠”就是說待人要忠誠,并認為這是“仁”的品質的表現,因此,忠德與仁愛是一體的。當然,仁愛更多偏重于強調對人、對家、對國,要有親親的情感和建立在親親之上的道德責任感,即“仁者愛人”。建立在忠德與仁愛基礎上的精忠報國意涵廣泛而深沉,忠于江山社稷、忠于國家,并熱愛人民、熱愛祖國則是其核心的主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是一種無論自身如何,都要積極奉獻國家、忠誠擔當的精神的體現;“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則更為深沉地反映了一種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將個人利益置之度外的崇高的忘我奉獻精神。
“紅船精神”孕育于民族危亡之時。許多人為了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和道路,拋棄了優越的社會地位和安逸舒適的生活,為了民族解放,心甘情愿投身革命事業。像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家里有鴉飛不過的田產,本可以過著優越的生活,卻毅然投身革命,領導農民同地主階級作斗爭。這些優秀的共產黨人都是為了民族、國家大義而置個人利益于不顧的典型代表。正像毛澤東同志指出的,中國共產黨人“相信自己的事業是完全合乎正義的,不惜犧牲自己個人的一切,隨時準備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們的事業”[4],這樣的決心來自信仰、信念,來自深厚的愛國主義、深沉的報國情懷。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情懷擔當,才迎來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光明前景。
今天,中國正由“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精忠報國更多地體現在愛黨、愛社會主義、愛國,更集中地體現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情懷擔當上。為此,要將愛國情、報國志融入每一項具體工作中,將弘揚“紅船精神”落實到每一項實際工作中。
“紅船精神”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以民為本思想的轉化和發展。西漢賈誼有感于秦亡的教訓,明確而直接地提出了以民為本的思想。他指出:“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從歷史與思想淵源來看,以民為本的思想源遠流長。早在《尚書·五子之歌》中,就曾講“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是總結三代經驗得出的認識,強調了人民對國家的根基性作用。從政治實踐來看,西周時期,周公就意識到“欲至于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意思是說,要想江山永固、傳之萬世,就要謹記惜民保民。孔子主張中也有以民為本的思想。孔子認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之后,孟子更明確地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江山社稷代代輩輩是可以改變的,而民是不能更改的,天子只有得到民眾擁護才能為天子,有民才有國,有國才有君。此外,儒家十分看重民心民意的向背。孟子曾講:“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認為,要想得到天下,重要的途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是政權的根基,只有順乎民意、合于民心,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才能得天下。可以說,以民為本是中國古代優秀文化傳統,歷史上的盛世都與貫徹落實以民為本的主張有很大關系。

秦 葵紋
“紅船精神”蘊含著深厚的以民為本的宗旨信念。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5]。因此,中國共產黨產生之初就自覺以人民的利益為利益,以為人民謀幸福作為宗旨信念。中國共產黨產生之時正是民族危難之時,當時的廣大勞動人民,尤其是工農群眾深受“三座大山”的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振民于水火,就成為共產黨人的使命。因此,黨的一大通過綱領,明確提出要把工人、農民、士兵組織起來,并確定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由此吹響了帶領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號角。毛澤東曾指出:“為什么要革命?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6]
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以實現人民利益為己任,因而擁有了人民的廣泛支持。“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大浪淘沙,由一個成立之初只有50多名黨員的小黨,發展成為今天擁有9000多萬黨員的執政黨,離開了人民的擁護,是不可能取得這樣輝煌的成就的。
可以說,從黨的一大到黨的十九大,為人民謀利益、為人民謀幸福是一以貫之的宗旨信念。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要時刻不忘這個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7]“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8]中國共產黨從南湖紅船誕生之時起,就始終以為人民謀幸福為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歷經90多年的光輝歲月,無論在革命時期、建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時期,依舊初心不改、奮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