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鮑豐坤

在黨的十九大會議中提出了國家重要的發展部署,即鄉村振興戰略。伴隨著時間的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當中的地位越來越高,通過這項戰略,也可以有效的解決三農問題,這對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來說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進度有所加快,經濟發展已經由速度轉為質量的發展。結合三農問題的實際實施情況,從農業的質量以及城鄉發展的差異來看,在農村的面貌還是物質方面都和我國現代化的經濟建設不相符。因此,在會議當中,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三農問題,并且決定要提高農村的發展質量,然而,目前所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也是當前階段政府對于農民問題的一個深刻認識。
全面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農業發展的起點。國家政府也高度關注農村的發展,在最近的幾年當中,我國農村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從農業角度進行分析,現代化農業已經實現了質的飛越,糧食多年豐收,產業結構也在進行優化調整,隨著時間的發展,農業的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伴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業人口也逐漸的向城鎮進行大規模轉移,因此城鎮的農業轉化率在進一步的提高,農村和城市的收入在不斷縮小。隨著政府對于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農村的一些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也在不斷的改善,同時,我國的農村已經基本全面覆蓋了養老保險以及合作醫療,近幾年積累的農村建設經驗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構建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在鄉村振興環境整體向好的情況下,還應該看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主要表現在: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亟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欠賬較多。這都急需政府來協調解決,無疑給基層財政帶來新的課題。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鄉村發展的動力,通過這種方式來振興鄉村,切實解決三農問題。而鄉村振興也是當前的一種社會矛盾,因此在新的時期,就需要合理的規劃好城鄉的發展。在時間方面上,政府對于鄉村的發展在不斷的深化。在目標上,對于政府來說是非常艱難的長期任務,鄉村振興并不是短時間的發展戰略,需要按照一定的階段進行有效的發展,并且也需要與現代化建設的目標緊密聯系,從而保證鄉村振興當代建設。通過這里可以看出,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在城鄉方面進行分析,需要不斷的進行城鄉一體化發展,進行城鄉融合,從中看出政府對于鄉村的重視程度。國家不再只考慮鄉村的發展,同時,也需要將城鎮的發展與鄉村發展進行有效的結合,將城鄉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全面發展,對于城鄉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思想需要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在三農發展方面來看,已經從重視農業現代化發展轉移到多元化發展,整體目標已經進行轉變,目前注重鄉村發展的多元化發展,有助于形成綜合性的發展模式。
如果想要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就需要通過多方努力進行實施,財政與政治、經濟、社會是緊密相關的,同時也可以真實的反映政府、社會之間的關系,涉及到多個方面。所以,在鄉村振興戰略當中,財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是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物質基礎。
基層財政對于新農村的建設支持手段主要有兩種,即稅收政策和財政。前者稅收政策,指的是財政部門可以實行減稅、優惠稅收等方式全面支持農村的建設,而后者則主要指的是政府的基本財政支出農業補貼、農村貸款優惠政策等方式來有效支持我國新農村的建設。
我國基層財政支持鄉村振興的框架主要涵蓋以下幾點:其一,是國家財政支持鄉村的相關財政政策,國家的財政部門通過財政補貼以及直接撥付的形式有效推進農業的結構深化改革,以此有效提高農業的發展質量。其中涵蓋了對農業基本設施的資金投入以及技術的投入,同時也包含了對產業結構調整的資金支持。其二,財政支持農村的生態環境發展,其中涵蓋了農村公路和電網、燃氣改造等,對退耕還林以及水資源保護上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其三,有效支持農村的社會發展,主要指的是對于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支持,以此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其次,是對于農村的綜合性財政扶持,其中主要指的是建設美麗鄉村。其五,是財政支持農村的扶貧人員,其中主要指的是全面脫貧、資產架構改革等。
我國財政對于農業的支持不斷加大,然而依然無法滿足三農的實際需要。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在當前經濟發展的條件之下,農業的結構性改革所實施的政策導致了財政收入降低,因此,出現了財政收入以及支出的矛盾,無法支持農業的發展。其二,如果想要徹底解決三農問題,資金的需求量非常大,僅僅依靠國家財政無法滿足三農問題的實際需要,并且伴隨著時間的發展,三農問題的資金缺口也在不斷增大。
目前,國家財政部門支持的力度不大。首先,是國家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不夠明確,財政部門需要將資金應用于市場競爭較大的行業中。例如,房地產行業,將更多的資源會向城市應傾斜,此時卻往往忽略了農村的建設,導致財政對于農村的支持不足。由于國家財政是無償性的撥付,因此更加偏向于項目的扶持,無法發揮市場的調控作用以及財政的領頭作用。其二,政府的責任區分不明確,長時間以來,財政的支出都是由地方政府進行全權負責,而地方政府的支出占據整個農業支出的一半以上。在當前,伴隨著新制度的實施,政府的事權和支出責任已經有了一個具體的發展思路,然而在城鄉發展的基本領域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探索,以此來強化政府在城鄉建設當中所起的責任。
針對政府的財政支出來說,需要向農業進行一定程度的傾斜,保證農業的財政支出有所增加,并且向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方面傾斜。其中涵蓋了土地、農田灌溉的設施、醫療基礎設施等等,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保證農業方面的投入,以此確保農村的建設發展。
針對財政資金的不足,基層財政應根據當地的實際,對當地鄉村振興項目通過財政直接支出、稅收、補貼和政府采購等各種政策手段支持以“杠桿”的形式撬動商業資本來助推鄉村振興。
首先,對于黨中央和基層政府來說,需要理清各級政府之間的關系,增強基層財政的支持力度,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從而縮小城市和鄉村的發展差距。其次,需要不斷的強化政府的職能分配,使用科學的方式調節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優化資金分配,重點強調對于我國貧困地區的扶持。最后,完善教育機制,重點提高農村地區的教育質量,落實城鄉公共服務就業管理體系,同時對于農民的基本保險進行完善,提高農民的養老金標準,重點關注農村的低保對象,提高低保的標準。
在黨的十九大中報告中,明確提出了需要完善綜合型的鄉村治理體系,為鄉村的發展確立方向,遵循自治相關原則,將其落實到實際的鄉村治理當中,最終做好鄉村的治理。其次,完善當前的財政管理體系,將財政預算進行公開透明化,推動全民參與,將資金進行合理化分配,真正體現公平的基本原則,以此維護基本的社會秩序,從而有助于建立良性的鄉村治理基本框架。
綜合上文所述看出,基層財政在鄉村振興中所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在黨的十九大會議召開以后,也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部署。在新的發展時期,基層財政部門,需要切實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不斷的推動農村醫療、教育等等方面的深化改革,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推動農村的建設,使基層財政在鄉村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