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霄遠
(廣西財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南寧,530003)
模式是主體行為的一般方式,是理論和實踐之間的中介環節,是人們根據實踐需要和一定的科學原理設計、創造和構思出來的理論的簡化形式,具有一般性、簡單性、重復性、結構性、穩定性、可操作性的特征。模式有的是在以前的經驗中形成的,有的是面對現象時立即形成的。
育人模式是人們基于對育人規律的認識,并在育人規律的指導下進行人才培養的一種對策。育人模式包括五個方面,即教育思想、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資源的配置和整合。課程體系服從于目標,目標服從于思想。如何針對高校教學環境特點將上述五個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一個符合教育規律的育人模式,是高校教學改革研究的重要內容。新時代大學生表現出思想活躍、觀念超前、追求新事物和積極向上的面貌,但也有部分大學生表現出道德滑坡、信仰缺失、思想混亂、奢靡拜金等消極的一面。以紅色文化為載體的高校育人模式正是立足于“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一指導思想,以高校所在地特有的紅色文化為依托,結合大學生特點,通過大力宣傳和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用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學生在快樂中得到教育的育人模式。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種表現形式。《紅色傳奇》紀錄片屬于非物質的紅色文化。本文以廣西高校2019年推廣的“《紅色傳奇》進高校”活動在廣西區內各高校的開展狀況為研究對象,評析廣西高校紅色文化育人模式的理論與實踐。
對育人模式的研究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點。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低關系到高校是否能夠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育人模式的選擇則是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關鍵。近十年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徐麗曼較早從實踐育人模式入手展開研究,她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實踐育人不足的問題,它使一些大學生理論與實踐割裂、知與行脫節,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發揮”[1]。徐文在對高校學分制改革和素質教育改革等現實條件分析的基礎上,吸收國外高校相關育人理念與有益做法,建構了一套整合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模式。徐文的探索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性參考。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簡稱“三全育人”)的要求。“三全育人”要求教育工作從“單”轉向“全”,多方面構造多維、立體的育人體系,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養水平。連潔較早對此模式進行探索,她認為在該模式的建構中應堅持“差異性、協同性、開放性”原則,做到“課程與思政互融、主渠道與主陣地互聯、領導與管理互動”,從課程、氛圍和機制上打好“組合拳”,回歸育人本質,優化、活化、細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
覃蓉、陳志波認為,紅色文化作為優質的思政教育資源,是構建“三全育人”教育工作格局,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也是打開“三全育人”教育工作格局的有益途徑。[3]渠長根、王靜肯定了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的價值,同時指出了因紅色文化在分布和大學生個性化需求方面存在差異,當前的紅色文化育人形式還普遍存在問題。[4]這些研究為本文從“《紅色傳奇》進高校”活動出發探索高校育人模式提供了參考。
《紅色傳奇》是一部廣西的“紅色歷史”。該片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出品,共10集,每集單獨命名,以中國共產黨1925年在梧州建立廣西第一個黨組織到1949年廣西全境解放為歷史背景,以“還原真實歷史事件,展現人物真情實感”為創作理念,重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廣西發展壯大的偉大歷程,講述了屬于這片土地的紅色記憶。該片在創作過程中挖掘和整理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對事件親歷者進行了很多搶救性采訪,首次披露了諸多歷史事件的細節,對完善黨史資料,豐富黨史研究成果,幫助人們更好地解讀黨史特別是廣西地方黨史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也是開展黨史教育的重要實踐成果。自2016年播出以來,該紀錄片因其具有制作精良、史料豐富、風格明快、故事跌宕起伏等特點,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廣西高校亦以此紀錄片作為建設紅色文化育人模式、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
2019年9月,廣西壯族自治區開展以“看紅色傳奇、誦經典臺詞、講背后故事、找身邊榜樣”為主題的“《紅色傳奇》進高校”活動。截至2019年12月,廣西區內已有45所高校積極參與推廣。其中,開展《紅色傳奇》影片觀摩和相關學習交流會7095次,組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思政教育文化長廊展示、參觀學習活動607次,收到“我是紅人”紅色故事線索202條,“我的紅色記憶”主題攝影比賽參加人數有10萬多人。2020年1月7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紅色傳奇》進高校”系列活動研討會在南寧舉行,會議總結了活動經驗和成果,對新時代如何更好地做好紅色文化傳承、分享進行了研討。會上,廣西師范大學黨委等10家單位獲評先進單位,廣西大學博士研究生林夏等20人獲評先進個人。
2017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參觀上海興業路和嘉興南湖兩處中共一大會址時強調:“上海黨的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我們黨從這里誕生,從這里出征,從這里走向全國執政。這里是我們黨的根脈。”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28年中,黨的奮斗歷程造就了一大批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是多維度的,在各行業中有不同的價值。從高等教育的維度看,紅色文化資源對高等院校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自1925年在梧州建立廣西第一個地方黨組織,中國共產黨在廣西進行了豐富的革命斗爭實踐,推動了廣西乃至全國革命武裝斗爭的發展,在中國革命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同時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文化遺存。其中,百色革命老區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調研考察時指出,百色起義是一部偉大的革命史詩,創建了左右江根據地,使其成為中國革命的六大蘇區之一。[5]
廣西的紅色文化資源分為革命遺跡及紀念場館、紅色革命精神、紅色戲曲和影視歌謠作品等。前一類為有形文化資源,后兩類為無形文化資源。以百色起義等革命歷史故事為題材拍攝的電影和一系列的紅色山歌等紅色文化資源影響較大。本文研究的《紅色傳奇》紀錄片可歸于影視作品這一類的無形文化資源,但其在題材和形式上都有相當程度的創新。
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過程中必然面臨模式選擇。從紅色文化資源的分類角度看,相較于有形文化資源,選擇影視作品一類的無形文化資源更符合高校日常工作實際。廣西的有形紅色文化資源大多位于遠離城市中心的區域,以其為依托組織大學生團隊參觀學習,對于區內高校而言難度較大,難以成為日常模式。選擇《紅色傳奇》等題材新穎的無形資源進行學習既易于開展,也易于為當代大學生真正接受。
廣西高校“《紅色傳奇》進高校”活動旨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從廣西的革命傳統中汲取營養,深刻感悟初心,涵養國家情懷,激發擔當作為。高校以紅色影視作品作為宣講紅色革命精神的載體,打破課堂上單純的知識灌輸模式,以更能打動人心的教育素材為依托,能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這一模式的應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廣西各高校相繼舉辦活動分享會,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掀起了一場學習黨史的熱潮。
1.教學價值
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動權,這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紅色文化是一座亟待深挖的精神寶庫,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和深刻的內涵,集中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意志、理想信念以及對國家和社會的價值追求,是高校育人的寶貴資源。建立和完善紅色文化育人模式有利于正確開展引導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思想教育。同時,面對拜金、享樂、“啃老”等不良思想在部分大學生中傳播的現狀,高校應以紅色文化中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艱苦奮斗的事跡為載體,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以奮斗創造幸福生活的優良作風。總之,在將當代大學生培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過程中,紅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學價值。
2.教學時空性
在教學時空性方面,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思政課教學可打破常規定時定點上課的模式,拓展教育空間,提高學生學習的效能。
3.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引入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教育是激發大學生家國情懷和情感共鳴的絕佳方式,可以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取向。
高等院校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時,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豐富素材、拓展教育空間和提高教育實效性已成為共識,在高校中大力推廣紅色文化也是必然之舉。
1.由資源分布不均衡造成的利用困難
以有形紅色文化資源在廣西的分布為例,廣西有十余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紅色文化遺存(表1)。

表1 廣西主要紅色文化遺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布狀況
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中也有十余處紅色文化遺存。從上表可以看出,廣西主要紅色文化遺存分布零散,無任何地級市擁有3個以上全國重點文保級別的紅色文化遺存。有的紅色文化遺存因歷史和現實原因,目前仍存在交通不便和開發利用狀況不佳的情況。這對高校以實踐教學方式組織學生學習參觀造成困難,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在實地參觀學習中感受紅色文化的內涵。
2.“重形式,輕成效”的實踐困境
即便是“《紅色傳奇》進校園”主題教育活動,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亦面臨著外界對教育成效的質疑。此類活動參加人數多,活動環節多,難以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基礎上制訂考查標準,更難以對教學效果進行有效評估。對于“《紅色傳奇》進高校”活動,廣西各高校均開展了不同形式的經驗分享會和主題報告會,亦在大學生中掀起了學習中共黨史的熱潮。然而,如何正確評價這一活動取得的真實效果,怎樣形成紅色文化育人長效機制,各高校均應繼續探索,不應使主題教育流于形式。
1.健全高校紅色文化長效育人機制
高校紅色文化育人應避免“五分鐘熱度”,使之成為學校的常態化工作。高校應建立“學校黨委牽頭、思政教學院部負責、各部門協調配合”的紅色文化育人機制,將可利用的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課程。在資源和條件允許時,高校應進一步建立獨立的紅色文化育人研究機構,配備專業教師。以上措施均離不開各高校領導層對紅色文化育人的持續重視與投入。
2.注重高校紅色文化育人的實踐性
高校開展紅色文化育人工作應避免單純的理論灌輸,重視并利用紅色文化中的有形部分,讓這些看得見、找得著的紅色文化資源能夠真正進入大學生的生活。在日常學習中,大學生應能夠通過觀看《紅色傳奇》等紀錄片,從閱讀書本產生的間接印象跨越到直接印象;在假日中,大學生應通過參觀各處紅色文化遺存,真實感受紅色精神。
3.提升高校紅色文化育人的時代性
高校開展紅色文化育人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使大學生正確認識中國近現代歷史和中國革命歷程,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解決大學生在求學和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惑,滿足其現實的價值追求。紅色文化的形成時間較早,大學生若從靜態角度觀察它,則難以從中看到其與當前時代的關聯,更難以從中挖掘出有益于解決自身思想問題的精神內涵。因此,高校實施紅色文化育人應引導學生從歷史性和時代性兩方面觀察紅色文化,聯結中華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幫助學生找出紅色文化中有助于解決當今問題的精神內涵。
廣西開展的“《紅色傳奇》進高校”系列活動對紅色文化育人長效機制的健全、提升紅色文化育人的實效性和時代性,均做了有益的探索。
紅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中國共產黨在多年革命實踐中創造的文化形式,建立紅色文化育人模式是當代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方式。高校運用該模式開展立德樹人工作已取得重要成效。未來,廣西各高校應在開展“《紅色傳奇》進高校”系列活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深挖紅色文化的理論內涵,開拓研究視野,豐富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創新育人模式,使紅色文化能夠更好地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紅色傳奇》進高校”系列活動在此方面做了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