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威
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出現一款“專為運動設計的高跟鞋”,引起微博熱議????????????????????????????????????????????????????????????。設計上無非兩點,一是加強腳與鞋之間的鎖定性,二是增大跟與地面的接觸面積????????????????????????????????????????????????????????????。
人們的議論方向,主要是穿著高跟鞋為什么還要運動?人們似乎認為,高跟鞋本身就是反運動的,強制地讓人靜如處子。
我們不能說高跟鞋是專為禁錮和虐待女性而誕生的,至少在西方不是。
西方的高跟鞋,來自15世紀東方的波斯,戰士們騎馬打仗,要緊緊踩著馬鐙固定下盤,波斯人發明了能把腳卡在馬鐙上的戰靴,讓戰士能把注意力和力量解放出來,交給上半身,有利于張弓射箭、揮刀搏殺。
后來,美國的西部牛仔也穿高跟鞋,同樣是出于戰爭的需要。所以,高跟鞋最早屬于男性,還是為了動作解放,和今天的情形完全相反。
15世紀,高跟鞋通過使節往來,傳到歐洲。那時的歐洲城市,骯臟不堪,街道上處處污泥濁水,男性貴族們看中了高跟鞋能夠更大程度上避免弄臟鞋子,一時成風。它的風尚擴及女性,則是由意大利妓女開始的。當時,妓女的實際地位并不低,許多正常女性不能做的事情,她們都可以做,因為她們與男人相通,被視為與男人有相同志趣的人,除了可以閱讀,還可以吸煙、飲酒。
接下來幾個世紀,高跟鞋仍然是男性的象征,特別是18世紀,法國波旁王朝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因為個子太矮,鐘愛高跟鞋,讓高跟鞋的雄性荷爾蒙特征達到極致。同時,女性穿高跟鞋,日漸成為上層潮流。
很快,法國大革命就來了,動蕩時代,誰跑得快,誰就活得長,高跟鞋幾乎銷聲匿跡。
直到20世紀初,高跟鞋才在世界范圍內卷土重來,這時,它的主人幾乎已經完全是女性,中國女性也是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廣泛接受西式高跟鞋。
20世紀是革命的世紀,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女性地位提高。高跟鞋的審美意義還在于,它讓女性挺拔,把身體特征充分呈現出來,更重要的是,“文明時代”的高跟鞋,已經成為女性參與社會的象征,越是有個人事業和社會地位的女性,越是需要高跟鞋,成了職場標配。
女性穿著高跟鞋,曲線優美,配上職場套裝,更是風姿綽約,這時,她們已經不是被限制,而是被解放的女性。男性們從中看到更多的不是美女,而是氣場。盡管這種氣場還是一樣要避免“花枝亂顫”的,這時候的禮儀,已經不是取決于男性單向的審美偏好,而是在兩性平等情境下,達成一致的嚴肅與莊重。
越來越多的女性穿著高跟鞋,行色匆匆,乃至快步飛奔,如秘書、經紀人、女記者、劇組女性、活動現場的女性工作人員……她們的腳舒不舒服,不再是被男性所限定,而是被社會競爭所限定。
時過境遷,高跟鞋被發明時的原初意義回來了——競爭,只是比戰爭少了一點硝煙味,主角從男性遷移到女性。當我們看到進博會上“專為運動而設計的高跟鞋”,不必大驚小怪,真正的高跟鞋,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