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琰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我講唐詩的時候,經常會告訴大家,我們最為耳熟能詳的作品中可能藏著錯誤,有時候是題目錯了,有時候是作者錯了,有時候是詩歌正文出了問題。今天我們要講的《尋隱者不遇》,問題比較大:題目和作者可能都弄錯了。
這首詩的作者應該是孫革,題目應該是《訪羊尊師》。“尊師”就是道士,這個道士姓羊。我為什么敢這么說呢?是有扎實的證據的。賈島的詩集里根本找不到這首詩,而宋代人編寫的一本很權威的大書《文苑英華》里,保存了這首詩,作者是孫革。
不過,當我們讀完這首詩,可能會發現《尋隱者不遇》這個題目好像比《訪羊尊師》更恰當。為什么?詩人去拜訪一位高人,無論是隱者也好,羊尊師也好,最終他是沒遇著。所以,如果要更準確地去給這首詩起個題目的話,應該叫《訪羊尊師不遇》。
下面我們來講詩意本身。大家不妨跟著我去做一個算術題,數一數,這首詩到底包含了幾問幾答呢?也就是說,到底是幾次對話形成了這首詩呢?
一個詩人遇見一個童子,到底對話了幾次?
第一種解讀是一問一答。
詩人問童子,你師父在家嗎?這童子是羊尊師的徒弟,比較啰唆,說得比較多,說我師父采藥去了,他就在這座山里面,但是在云霧繚繞之中,我也不知道他現在到底在哪兒。這是一問一答。
第二種解讀是兩問兩答。
首先,詩人問童子,你師父在家嗎?他回答,我師父不在家,采藥去了。童子比較簡明扼要,不愛說話。于是詩人又問了,那你師父什么時候回來呀?這時候童子才回答,他就在山里頭,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至于什么時候回來,我就更不知道了。這是兩問兩答。
第三種解讀是三問三答。
按照這個解讀,童子像木魚一樣木訥,不敲他,他就不發出聲音,所以才有三問三答。詩人先問,你師父在家嗎?童子回答,不在,采藥去了。詩人再問,去哪里采藥了呢?童子答,就在這山里頭。詩人又問,那他什么時候回來呢?童子說,“云深不知處”,我也不知道。
其實幾問幾答無所謂,關鍵是我們既然能探討出這么多可能性,說明這首詩好就好在它是一首戲劇化的小詩,活生生地展現出了一個詩人去拜訪一個隱者,但是沒見著,和童子之間的非常生動的對話。
接下來,我們來看幾個有助于理解詩意的關鍵詞。
第一個是“采藥”。這不是普通治病的藥,而是長生不老之物,采回來有修道煉丹的用處。前文曾說,羊尊師就是一個道士。
第二個關鍵詞是“只在”。這不是“只許在這”的意思。我們又不是孫悟空,用金箍棒給師父畫個圈,不讓他邁出半步。這里的“只”,相當于“直”“正”。童子指著山說,我師父正在這兒!話說得很神秘,好像很遠,又好像很近,好像喊一嗓子他就從山的背后出來了,但是也可能喊破了嗓子這個人依然無影無蹤。
第三個關鍵詞是“不知處”。這里面情感很復雜。首先,詩人有一點兒失望。問了好幾次之后還是沒有音信,不知道什么時候回來,當然會感到失落。其次,詩人也展現了一種神秘感,以及對神秘的向往之感,表達了對這位隱士的羨慕。這是一種多么高妙的境界,多么令人神往的閑云野鶴、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講完《尋隱者不遇》,我們還可以做點兒聯想。古詩詞里常常寫“不遇”“不值”“不見”。人生很難完美,生活難免遺憾。但恰恰是遺憾中的所思所想,更能體現人類的美麗心靈。比如葉紹翁《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他也是沒見著“滿園春色”,他要是見著了就不會寫出這么好的詩了。在失落的心情中,他反倒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再比如中秋那天,你總想著看月亮,最后月亮沒出來,你就郁悶。其實古人專門會寫一類詩,就叫《中秋不見月》。我沒看到月亮,但可以賞花,賞秋香,賞美食,還有更多的美等著大家去發現。
生活往往如此,轉角遇見美,就怕你一根筋,直接撞了南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