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雯
“讀”與“寫”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兩翼,二者共同決定著學生語文學習效果,強化二者共生性具有必然性。本文立足于“讀寫共生”教學視角,重點探究如何有效開展高中語文教學,希望可以為廣大教師提供新的視角與思路。
閱讀與寫作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影響著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然而,當下許多教師在教學時將二者割裂開來,不僅耗費了較多的教學時間與精力,教學效果也不理想。為了提升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強化閱讀與寫作的聯(lián)系,踐行“讀寫共生”的新型教學理念。
1.以讀促寫,學習寫作方法
閱讀是學生寫作的重要基礎。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可以深化學生對閱讀文本知識的理解,明確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與情感,不僅可以豐富寫作素材,也可以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寫作方法。因此,閱讀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剖析文章的結構和寫作手法等。比如,教學《一個人的遭遇》時,除了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了解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外,還要引導學生剖析作者采用的描寫手法以及情節(jié)安排方法,這些都可以成為學生寫作的重要素材。
為了順利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踐行“以讀促寫”的教學思想,教師要立足于閱讀文本,巧妙借助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或活動探究等方式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文本的含義以及思想情感。比如,教學《想北平》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思考“作者是采用何種方法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通過問題創(chuàng)設,啟發(fā)學生理解作者是通過描述北平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畫面來表達對北平的熱愛的。然后,教師結合文章中的某個具體的段落或語句,引導學生共同探討修辭手法等寫作方法的運用,并鼓勵學生套用該種表達方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思鄉(xiāng)之情。通過開展閱讀活動,可以逐步讓學生掌握寫作的常用布局方法、修辭手法、人物與景物的描寫方法等。
2.以寫促讀,引導學生思考
寫作時,許多學生一味地寫“流水賬”,詞匯量不足,結構不明晰。究其根源,是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不足造成的。通過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有助于提升寫作能力。通過寫作,同樣可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借助閱讀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逐步豐富自己的認知,進一步提升閱讀能力。
例如,《荊軻刺秦王》可以成為學生寫男兒擔當問題的重要素材;《大堰河——我的保姆》可以成為表達對弱者關懷的素材。通過仿寫,可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與認識。此外,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反思自己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借助閱讀來歸納、總結必要的寫作方法。比如,考慮到部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可能存在主旨結構把控不到位的問題,可以引導他們多閱讀一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并將其中的構思方法應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這樣可以在學生思考與分析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深化對閱讀文本的理解,不斷提升閱讀能力。
3.讀寫共生,提升學習效果
閱讀與寫作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輔助、互相促進的關系。所以,讀寫共生具有其必然性。如果將閱讀看作是“吸收”知識的過程,那么寫作則是“傾吐”的過程。如果人為地隔離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那么勢必會浪費過多的教學資源和課時,影響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整體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高度重視閱讀和寫作的有效結合,借助“讀寫共生”教學理念,提升語文學習效率。
例如,教學《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學習“情景交融”和“動靜結合”等寫作手法,深化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理解與認識。授課完畢,教師要布置一個運用“情景交融”和“動靜結合”等寫作手法寫作文的課下任務,讓他們將文本中的寫作手法靈活運用到作文中,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的有效結合。這不僅能深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提升了寫作能力。
總之,讀寫共生是符合新課標的新型教學理念,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方面的優(yōu)勢非常明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與學生的興趣,靈活滲透“讀寫共生”教學理念,確保實現(xiàn)“以讀促寫”和“以寫促讀”的教學目標,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