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文燕
讀韋文翔先生的《錦繡》系列作品,感受到其畫面呈現出來的色澤潤艷、細密瑰麗的視覺效果。此系列作品在保留往昔作品中跡簡雅正、意趣清奇的文人氣息的同時,增添許多綜合元素及技法手段。仔細研究后不難發現,韋文翔先生依舊秉承著“從傳統中尋找美”的繪畫思想,并從古法中加以變化,從而創作出具有傳統水墨意趣的現代作品。
唐代張彥遠曾說過:“經營位置,則畫之總要。”因此在傳統繪畫中布局章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韋文翔先生的作品,以對畫面留白的營造處理來表現構圖的空間和虛實變化,這也是傳統繪畫里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宋代盛行“馬一角、夏半邊”的山水構圖,堪稱注重留白的典型。《錦繡》系列作品大多采用了三邊滿、一方留白的構圖形式,引人無盡的遐想空間,紙素咫尺,卻有千里之勢。作品的橫幅構圖相對于傳統中國畫立軸、卷軸的構圖形式而言,在經營布局時,通過墨色的濃淡輕重、用筆的疏密錯落等強弱對比來把控畫面節奏,從而引導讀畫者的“臥游”路線。
對構成元素的運用則是韋文翔先生畫面的另一大特點。這得益于他數十年的專業設計經驗,將西方繪畫中的透視關系、色彩搭配、明暗分割等平面設計構成元素巧妙地融合到傳統水墨中。朱樸編著的《林風眠》一書中曾記錄:“中國現代藝術,因構成之方法不發達,結果不能自由表現其情緒上之希求,因此當極力輸入西方之所長,而期形式上之發達,調和吾人內部情緒上的需求,而實現中國藝術之復興。”
因此,平面設計構成元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中國傳統構圖的形式美的加強,進一步提升了畫面的裝飾性。而對構成元素的選擇,則依賴于畫家對畫面布局的平衡能力,既要保留傳統水墨語言,又要合理采用現代構成元素。以《錦繡系列一》為例,畫面中的竹枝分布錯落有致,與排列整齊的波形水紋相呼應,橫向、縱向的長短線條在大小墨塊中穿插交錯,使畫面形成自然分割;色澤清雅、意象朦朧的山泉溪流與細巧描繪的奇禽靈獸,在虛與實之間形成鮮明對比,相攜共生且達成整體畫面的協調作用。
《錦繡》系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仕女為主。仕女畫主要以描繪古代女性形象,在傳統人物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傳統仕女畫反映了某一特定時期的審美觀念,人物形象各不相同,如唐代的豐腴華貴、宋代的精致典雅、明清的婉約俊秀等。
韋文翔先生采用了傳統仕女畫題材,依據唐詩宋詞之意境或引用民間風俗、神話傳說等內容,描繪出精美、耐人尋味的畫面。他筆下的美人形象,是一種趨于理想化的美,并不拘泥于哪朝哪代。在人物造型上淡化寫實性,主觀放大人物的頭部比例,手腳則比現實中都略小一些;對頭飾與服裝紋飾的著重刻畫則增強了畫面的裝飾性。在表現技法上,用線勁秀古逸,頗有“吳帶當風”之氣,以高古游絲描來體現衣裙飄逸流動之感。設色則遵循傳統,臉部多用“三白法”,服飾薄施水色,再加以重色裝點。


與傳統仕女形象相呼應的,是畫面中若隱若現的現代人體元素,這也是韋文翔先生作品中極有意思的一部分。玲瓏曼妙、婀娜多姿的女性形體局部,巧妙地隱藏在畫面各處,如乍泄春光,令觀者有忽逢桃源之感。在崇尚解放天性、以人為中心的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為代表的藝術家便創作了大量的人體油畫,傳播人文主義精神的同時也將人體藝術推向了頂峰。與中國傳統繪畫追求的意象美不同,西方的人物畫審美更趨于科學化、理性化。在人物形象的處理上,韋文翔先生體現出扎實的造型功底,恪守真實的比例結構,加以恰當的變形,人物造型以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筆法勾勒,同時融合克林姆特、席勒等西方畫家的繪畫技法,線條看似隨意輕松,寥寥數筆卻能精準地勾勒出肌肉和骨骼。這是傳統仕女畫在時代背景發展下的美好演變。
潑墨,是傳統繪畫技法之一。唐代王洽善用此法,張彥遠的《唐朝名畫錄》中便記載有其作畫過程:“以墨潑紙素,腳蹴手抹,隨其形狀為石、為云、為水,應手隨意,出云霞,染成風雨,宛若神巧,俯視不見其墨污之跡。”
《錦繡》系列作品將潑墨法與潑彩法相結合,以墨作底,以色醒墨,達到色墨互破互融的境界。在此前提下,韋文翔先生大膽地突破了傳統繪畫中“以線造型”的原則,畫面中更多的是塊面的運用。當然,大部分的點景、人物等保留傳統勾描法的獨特韻味,線條的精減和色墨塊面的增加均取決于協調畫面需要。以《錦繡系列一》為例,舍墨而以色筆勾勒花瓣,突出其柔嫩質感,重色提尖,襯托出荷花的潔白無瑕。鯉魚采用雙鉤法來表現其工細富麗、輕盈華美之感。而荷葉則縱情潑墨,流動如生,在墨未干之際,將調制好的石青石綠潑灑至所需要的位置,暗處又以濃朱砂層層積染,呈現出瑰麗的視覺效果。具象的鯉魚、荷花被抽象的荷葉圍繞,三者既巧妙融合,又形成鮮明對比,別具一番風味。善用潑彩法的張大千曾提出見解:“色之有底,方顯得凝重,且有舊氣,是為古人之法。”
無論是潑墨法還是潑彩法,在實踐中都是十分考驗繪畫功力的,這取決于其偶然性與不確定因素。畫家需要具備一定的掌控能力,潑墨、潑彩之后對畫面的整體調控是技法運用的關鍵所在,這將直接決定是否能達到畫者心中預設的裝飾效果。此技法的熟練運用,顯現出韋文翔先生對于水墨語言的認知和表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