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明

張立影是我的學生,她屬于那種勤于鉆研的人。畢業后,她一直迷戀于以江南風景為主題的油畫創作。最近,我觀看了她創作的一系列風景油畫,眼睛為之一亮,那些看似熟悉又平淡的老街小巷,經過她獨具匠心的藝術處理,作品畫面獲得了別樣的美感效果。在她的畫筆下,傳統的江南風物顯得平實而和諧、溫暖而充滿愛意。同樣,也傳遞出她內心的真實感受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我為之高興而首肯。
借助于江南的湖光山石、粉墻黛瓦、阡陌港巷,把藝術的眼光停留在那種古老而清麗、溫潤而悠然的詩化的景致之中,是近年來部分青年藝術家回歸傳統去做研究的選擇。他們重新把熱情投入到傳統的器物、景致、美學當中去,希冀著從傳統的價值體系中挖掘出新的美學價值,并力圖把自己對現代性的文化感悟融進自己的藝術創造之中去。無疑,張立影就屬于在傳統文化里的一個探索者。她的《老街系列》油畫作品,具有了鮮明的個性特征,她所擇取的和要表達的景物卻是具備了空寂、樸素、悠然的特色,畫中一景一物無不透露出她借以表達的情感和審美取向。她自己說:“有時,我一個人站在空寂的小巷深處,會感覺到一陣無比的震顫,仿佛又聽到遠處傳來的呢喃細語……我在小巷里不停的尋找、尋找!”后來我想起作家張承志在《黑駿馬》中說過的一句話:“我們失去的正是我們曾經賴以生存的精神土壤。”我們要尋找的就是我們曾經失去的東西,這也正好印證了作家米蘭·昆德拉說的:“我們所從事的一切活動都是遠古的呼喚!”
如果藝術創作僅僅只是停留在對自然的感受上,或者只是一種發古思而悠情是不夠的,藝術創作還必須找到一個突破口和一個表達形式。美國美學家蘇珊·蘭格說:“藝術創作是藝術家情感的內象化通過視覺轉換出來的一個視覺符號,即:藝術形象。藝術傳達才能得以實現。”張立影的《老街系列》作品就是在外化的自然感受轉換成內化的視覺形象傳達出來的,她通過藝術的取舍、整合、凝煉、虛擬組合成一個新的視覺感受力。乍看到她的作品,不外乎平淡的江南小景,但就是這樣的景,由于她觀看的方式不一樣,所以就賦予了這些景物新的意義。張立影的《老街系列》跳出了一般的自然主義寫照方法,她采用了一種近似平面化的,以光、色、線、塊、陰影的分割構成了一個新的視覺空間,由此也產生了色光交錯、幽靜自然、溫柔平和的畫面,并且具有了一種現代性的風格,區別于一般描繪江南景色煙雨朦朧、水墨淋漓的視覺效果。在意識的行為中她更主動、更積極地靠近自然,介入自然。作為畫家我們從她的作品中享受到一種新的江南的人文氣息!




事實上,繪畫的意義在于觀看的方式和隱喻的力量及延伸的意義,那種純技術型的東西顯得微不足道了。就是對待傳統的理解也是在設定界線和沖破界線的自我否定中不斷更迭,從而建立起新的視覺觀看樣式。張立影的藝術創作在疏理和整合傳統物象時,她說:“我希望從一種抽象的解析的意義上重新定義我所遇見的江南風景。”自然,她的繪畫就區別了別人以往的經驗,變成非常個體化的體驗,并且具有了一種隱秘的精神指向。
令人高興的是,張立影的江南系列油畫作品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和肯定。她的作品經常參加全國、省級美術作品展覽,并且多次獲獎。作為青年油畫家,她的路還很漫長,在藝術的創造上我期待她不斷出佳績!

畢業于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現任教于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青年美術家協會理事、宜興市油畫院副院長。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省市級美術展覽并獲獎。獲江蘇藝術基金2018年度美術創作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