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山水畫大家李唐有一首著名的題畫詩,詩曰:“雨里煙村雪里山,看時容易畫時難。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朱砂畫牡丹?!绷攘葦嫡Z卻道出了千百年來繪畫藝術的艱難,這也是我幾十年來學習繪畫的深切感悟。
我的祖籍山東省嘉祥縣是曾子的故鄉,還是嘉祥漢畫像石的出土地。兒時不知“曾子”為何人,更不知“畫像石”為何物,上學以后才逐步知道,曾子是至圣先師孔子的學生,參與編寫了《論語》,倡導“以孝為本”,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嘉祥漢畫像石有1800多年歷史,內容豐富,藝術精湛,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為畫家,我為故鄉誕生過一代宗圣和創造了載入史冊的輝煌藝術而驕傲。
20世紀50年代,我隨支援西北建設的父母來到甘肅,定居在古絲綢之路上的玉門市。兒時只知“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未曾想玉門與敦煌相鄰近,那里有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莫高窟,保存著有1600多年歷史的492個洞窟、45000多平方米壁畫、2400多尊彩塑,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也較好的美術博物館。因同屬一個地區,我常有機會去敦煌參觀,特別是走上藝術道路之后,更是屢屢以朝圣之心去莫高窟臨摹學習。這對我的藝術和人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我在中學時就喜歡畫畫,但苦于無人指導。恰在這時,學校分來一位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美術系的老師。當時正值“文革”初期,老師在學校畫了很多油畫和宣傳畫,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在我心靈深處埋下了藝術的種子。從那時起,我就幸運地跟隨老師學習繪畫了。
中學畢業后我在一家大型國有建筑企業工作,兩年后,有幸進入西北師范大學美術系學習,當時全省只有西北師大設有美術專業。就這樣,我如愿推開了理想之門,邁出了實現藝術夢想的第一步。
西北師大有百余年歷史,是北京師范大學在抗日戰爭中西遷時分出一支發展起來的,可謂同宗同源。美術系是由徐悲鴻先生的學生、留法著名油畫家呂斯百先生親手創建,曾經大家云集,如著名油畫家常書鴻、劉文清、揚鳴山,著名美學理論家洪毅然,著名國畫家韓天眷、汪岳云、黃胄,著名水彩畫家張階平,留法著名女畫家方勻等,都曾在這里任教,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我入學時,我和恩師們結下了彌足珍貴的友情,他們的教導影響了我的一生。
我學習繪畫是先修油畫,后習中國畫。我認為油畫是具有廣泛國際性的繪畫藝術,歷經數百年發展,形成了完備的教學體系和理論體系,產生了無數藝術大師和世界名作。油畫用色彩塑造形象,具有強大的表現力。
后來又習中國畫,是認為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千余年的發展,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在世界美術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中國畫使用水墨和宣紙作畫,強調寫意精神,具有不可窮盡的藝術魅力,我有責任學習研究本民族的繪畫藝術。
基于這種認識,數十年來,我一直在油畫和中國畫兩個畫種中探索。我覺得這種雙向探索更能充分領略繪畫藝術的美妙,獲得雙重藝術體驗和藝術享受。此外我還涉獵版畫、壁畫、水彩畫、水粉畫和藝術設計等領域,我覺得這種多領域的探索,有助于在中西融合和多種藝術形式的相互借鑒中找到新路。
我讀大學時,著名美學家洪毅然先生教授美術史論,我常常有機會聽他講授《大眾美學》,頗有裨益。受洪老先生影響,從那時起我就比較重視理論思考,養成了善學善思的習慣。
我在古籍中看到明代汪珂玉在《跋畫》中有言繪畫之事“啟人之高致,發人之浩氣”;清朝王國維在《人間辭話》中說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抒己,而外足以感人”。我認為兩位先賢用簡潔的語言,道出了藝術的真諦。


汪珂玉是說好的繪畫作品,必須能夠給人以高尚的精神啟迪,抒發人內心的浩然正氣,提高人的精神修養。王國維是說好的藝術作品,既要能夠充分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又要能充分感染讀者,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達到了完美的藝術境界。我認為這幾句話看似平常,卻是藝術的至理名言,數十年來始終銘記于心,視為最基本的藝術追求和藝術標準。


我是山東人,幼年來到大西北,在甘肅生活了50多年。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學習藝術之后,對甘肅有了比較全面和深刻地了解,深深地愛上了這個第二故鄉,愛上了這片深厚的黃土地。
我覺得甘肅山河壯美。東部是典型的黃土高坡,西部是綿延千里的祁連雪山和蒼茫戈壁,北有茫茫大漠和胡楊老林,南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中部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奔流而去,處處呈現出雄強和壯麗。李白、杜甫、王維、王昌齡、王之渙等古代文豪,都曾在這里留下千古傳誦的名篇佳句。
我覺得甘肅風情獨特。除獨有的裕固族、東鄉族、保安族之外,還有漢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哈薩克族等多民族聚居。各民族文化不同,風俗各異,形成了熱情奔放,真誠豪邁,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以獨有的魅力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我覺得甘肅歷史文化深厚。相傳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和黃帝都誕生于此。西王母降凡于涇川縣回中山;周人崛起于慶陽;秦人肇基于天水、隴南;天下第一大姓李氏亦出自隴西。古絲綢之路在甘肅貫通1600多公里,除了名揚世界的敦煌莫高窟,還有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天梯山石窟、北石窟寺等著名石窟,保存著大量古代壁畫和雕塑。秦、漢、明長城的最西端,分別在甘肅的臨洮、敦煌和嘉峪關,總里程達4000多公里,約占全國長城總長度的四分之一。拉卜楞寺、郎木寺是藏傳佛教圣地和崆峒山是道教圣地。
甘肅紅色文化資源也極其豐厚。紅軍長征在這里突破了天塹臘子口,毛澤東主席在這里寫下著名詩篇《七律·長征》,榜羅鎮會議為紅軍長征找到了落腳點,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大會師,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在南梁建立,西路軍在河西走廊灑下熱血,創造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歷史。
由于山河壯美、風情獨特、歷史文化深厚,我認為甘肅這片高天厚土,非常適合藝術家生活,是美術創作的富礦和福地。無論是油畫家、國畫家還是其它門類的藝術家,只要心懷真誠,勤奮耕耘,都能在這里找到藝術的靈感,收獲不一樣的成果。
數十年間,甘肅蒼茫博大、雄渾壯美的自然風貌和文化精神,造就了我的藝術氣質和人格秉賦,培育了我“最是西風吹不盡”的藝術情懷。特別是敦煌莫高窟美輪美奐的壁畫藝術,給我以極大的藝術滋養,鑄就了我的藝術之魂。我早已視自己為西部之子,以“心隨敦煌,筆追祁連”為終身的藝術追求,力求用自己的作品為大西北抒情歌唱。
大學畢業后,我曾集中進行過一個時期的油畫創作,主要是風景寫生,畫了一批小幅油畫,大多表現河西走廊和甘南風情。這些小幅油畫多在現場完成,生活氣息濃厚,色彩概括,用筆簡練,畫面生動,表達了我對油畫藝術本體語言的探索和對油畫審美價值的理解與追求。
隨后,我逐步開始中國山水畫創作。起初認為傳統中國畫不大重視色彩,試圖在山水畫中大膽使用色彩以求新變。這一時期的作品大多色彩濃烈,或以色破墨,或以墨破色,追求潑彩和墨色交融的效果,呈現出較強的視覺沖擊力。
而后細研水墨。經過一個時期的探索,特別是隨著對傳統文化認識的深化,我覺得中國畫創新僅僅“以西補中”是不夠的。中國畫歷經千余年的發展,博大精深,要推動中國畫的創新發展,應當精研傳統,在傳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尋求突破和新路。中國畫俗稱水墨畫,我覺得既然如此就應該把水墨功夫下足。于是,我又集中研究水墨。這一時期的作品大都水墨淋漓,以大寫意為多,強調墨色的厚重、變化和透明,力求重墨重而不死,變化豐富;淡墨淡而不浮,清雅透明。既大筆恣肆,盡情揮灑,又清新典雅,富有詩意。
近期,我又進一步強化用筆,以多變的線條支撐畫面,同時運用更加豐富的水墨和色彩,以增強畫面的表現力。亦更加注重作品的精神力量和生活氣息,更加注重畫面的形式美感和詩意表達。這種探索獲得了較好的效果,使作品躍上了新的審美層次,實現了新的自我突破。
經過多年努力,我在美術創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先后多次參加國家級重要展覽,眾多作品在省和國家級報刊上發表。大型壁畫入選《現代中國美術全集》,甘肅美術出版社出版《李寶堂畫集》。近年來,中國畫《高原風情》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油畫《艱難歲月》入選紀念建黨95周年全國美展,油畫《西路軍河西走廊戰斗生活》入選第十三屆全軍美展,獲甘肅省第九屆敦煌文藝獎,油畫《離離原上草》入選“美在生活”——全國寫生作品展。10件中國畫作品入選中國國家畫院新中國美術系列,在國家畫院展出。2018年《美術》雜志第4期刊發8件作品和評論文章。2019年中國畫《心源》入選“時代華彩”——2019中國百家金陵畫展。版畫《騰飛》(合作)入選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全國美術作品展,被武漢美術館收藏,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和《甘肅日報》刊發。版畫《往事越千年》(合作)入選第二十三屆全國版畫作品展,連環畫《共和國的航天城》(合作)在《連環畫報》2019年第12期刊發,被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收藏。

轉眼幾十年過去了,回望藝術之路,覺得我還遠未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對名冠南宋“四大家”之首,創作了《萬豁松風圖》《清溪漁隱圖》《采薇圖》等國寶級傳世名作的李唐所說的“看時容易畫時難”,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古人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想自己當不忘初心,永葆對繪畫藝術的傾心向往,更加努力地探索,爭取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1952年生,山東省嘉祥縣人。1974年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美術系。2006年至2012年任甘肅日報社社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七、八屆理事。現為甘肅省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油畫學會理事、中國畫學會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油畫和中國畫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重要展覽,眾多作品在省級和國家級報刊上發表。大型壁畫入選《現代中國美術全集》,甘肅美術出版社出版《李寶堂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