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愛玉
摘?要: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學主要有系統性和連續性兩個特點,這兩個特點也就決定了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學工作是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的。教學,顧名思義是由教與學兩個因素高中的教和學相輔相成,同時又相互制約。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于教材進行更好的鉆研,并且通過備好課來實現良好的教學。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學習的動機是推動引導以及維持人們進行學習活動的一種內部力量,或者稱之為內部機制。在高中學生中學生容易產生厭學的情緒,作為教師就需要對于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進行分析,學習動機是不是不足,甚至是沒有學習動機。
關鍵詞:高中生;厭學情緒;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2-0178-02
1.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主要因素
(1)學生的自我角色認知與外部期望嚴重不足
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對于學習幫助人的成長發展等方面功能認識不夠全面,甚至沒有認識到其能力。這也就導致高中生在進行學習過程中,并沒有將學習當作每日必要勞動來進行,并且并沒有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學習活動上。從而導致學生在進行學習過程中,距離家長學校教師等等相關方面的期望還有很大的距離。
(2)缺乏學習興趣
高中生在進行學習過程中,興趣缺乏是導致其產生厭學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當前的教育心理學理論來談,學習內容本身是可以讓學生自身產生的,其可以作為學生完成學習的一方面動力。同時會根據教師進行教學的內容以及教師的方法來進行適當的適合學生的加工處理。在踐行這個步驟之前,需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同的學生知識基礎也不同,因此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需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基礎情況來進行適應性的教學,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學習的樂趣。進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避免產生厭學的情緒。通過適應性教學來讓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同時還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處理,如果其處理不符合學生的要求,也容易導致學生厭學心理的產生。
(3)外部不良風氣削弱了學習動機
高中生產生厭學心理,主要是由于學習動機降低或者是沒有學習動機。學校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是起到主導作用的,但其并不是在進行教育過程中的唯一因素,同時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進步發展,在當前經濟大潮的沖擊作用之下,社會家庭以及周邊的一些社區之中的不良風氣會對于學校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會對于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會導致學生厭學的情緒出現。在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學校的教育活動受到社會情形的干擾。這主要是由于當前社會一部分價值觀的偏向導致學習無用論的盛行,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是社會方面對學生的影響,同時,這也是導致學生厭學情緒出現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高中生厭學歸結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學生主觀原因:如基礎差,缺少熱愛科學知識,缺乏興趣,學習沒有目標等等原因;第二,客觀原因:有社會因素社會流傳“讀書無用論”的說法、考上大學后就業在何方;家庭因素家境好父母缺乏教育孩子,任孩子發展;教師因素等方面的原因。
2.喚醒迷途學生應采取的對策
(1)從學生主觀方面出發,挖掘潛力
第一,用勞動的愛好點燃志向的火花。
有一位學生初中各科還考得可以,可到高中就走下坡,以致對各科失去信心,沒興趣。很長時間教師們沒有找到什么入迷的活兒喚醒他學習。偶然一次實驗課,是讓學生小組制取NO2氣體,發現他表現特別的積極,他一個人很快把儀器組裝好,準備加藥品實驗,我急忙走過問他,若用銅片和濃HNO3反應,收集滿NO2后,NO2排放到空氣中會污染環境,有沒有可控制實驗的方法?他想了想說:可用一根抽取式銅絲代替呀。那怎么把銅絲導管一起放進反應器?可鉆兩個孔?于是他開始鉆孔,動作迅速,做工又精細,第一個完成實驗,我表揚了他,"你真不愧是一個天生的“木匠”還是個實驗高手"他高興極了。我知道這觸動了他的心靈,點燃了火花。就順勢試了其它幾個實驗,從組裝引導他學習一些化學反應原理,他樂得不亦悅乎。他認識到,從雙手的勞動,看到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利用已知的東西去探索未知領域,學習的用處。嘗受成功喜悅的他更加熱愛勞動,牽動他喜歡制作和設計模型—喜歡上物理學。參加化學奧林匹克競賽得了市三等獎。瞧!只要找到學生最愛的勞動,點燃創造性的火星,設法使他們熊熊地燃燒起來,那這一塊貧瘠的"處女地"一定成為綠色之洲。
第二,讓學生多閱讀書籍,提高智力。
幾年教學實踐得出一條有效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的腦力勞動中遇到困難越多,他就需要多閱讀,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給更多自由支配時間來閱讀、 再閱讀。對這些學生我介紹一些相關的科普讀物和科學著作以及自己搜集、自編成冊的書,里面涉及每個專題,每個知識點的講解,讓學生閱讀中思考,引導學生從課外的讀物中了解更多知識,從而翻看課本—理解概念、理論,他才能不死記硬背的去識記,而是一邊想象一邊對材料進行邏輯分析,讓學生越出教科書的框框,甚至超越大綱,閱讀這些書籍也能使學生在學校所學的基礎知識理解的更清楚,在課堂上對學習新教材過程中所講知識的興趣越高,注意力更集中,學得也更快,通過閱讀不僅可以挽救某些學生免于考試不及格,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學習困難的學生"書閱讀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度,他智慧力量就活躍,對該學科越學越有勁。
(2)從老師客觀方面分析,注重引導
第一,以人為本,培養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備課時,要深刻而周密地考慮讓學生通過什么途徑去克服學習中的困難,無論如何不能回避這些問題,而要引導學生走上克服困難這條雖然艱巨然而受益極深的道路。讓他們品嘗獲得知識樂趣。高中生能夠從教師的話里辯出真正的熱情或者是故意做作、虛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調。因此上課時不要對學生無動于衷,態度冷淡,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那種接近無動于衷的頭腦的最可靠的途徑就是思考。教師要以學生的眼光看自己所講,站在學生的角度,與學生交流產生共鳴,碰撞思維的火花,使學生以滿腔熱情投入 45分鐘里,每個人學有所得,個性得以發揮,遷引他們走向知識海洋。如果每個問題學生爭先搶答,能夠從不同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這難道不是成功的課嗎?
第二,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引導后進生走向成功的有效教學,重要的是了解他們的特長,了解他們的迫切需要,即要善于發現、識別他們的優勢智能領域,尤其是傳統觀念下的后進生,努力發現其不尋常之處,使每個學生都成為有效的學習者,都能熱愛學習、渴望學習。判斷學生最發達智能的一個好方法是觀察他們在課堂上不循規蹈矩的表現。語言智能發達者老愛喋喋不休、絮絮叨叨,抑或捕風捉影、道聽途說;空間智能發達者總愛涂涂畫畫、苦思冥想,抑或不切實際、異想天開;身體運動智能發達者常愛做小動作、耍小聰明,抑或不安分守己、惹事生非。這些課堂上特殊而不規矩的表現,其實是一種信號,是學生向老師表示他們的希望。期望老師了解他們的智能強項,教師可根據其特點,拓寬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第三,多元性、科學性、發展性的評價觀。
評價內容固然重要,但評價方式也不可小視。傳統教育對于學生的評價,教師始終處于權威地位,完全是教師說了算,學生必須無條件服從。多元智能理論,鼓勵學生參與評價。可以交替運用教師評價、學生互評或學生自評等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評價,在課堂上評價。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要綜合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考試只是評價方式之一。多元智能理論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學生的智能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其可塑性非常之大,不能僅僅著眼于學生一時一事的靜態表現。如果我們能以動態的眼光看待學生,把學生看作成長中、發展中的個體,那么優生更優、后進生亦會慢慢變好。
參考文獻
[1]張永蓮.高中生厭學的成因與對策研究[J].新課程(下),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