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


2020年畢業季,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了諸多新挑戰。
有挑戰,就有機遇。7月10日,經過精心準備,新鄉學院為第4批返校的1400多名畢業生舉辦了一場線下校園招聘會。在這場招聘會上,省內外96家招聘單位提供了1500個招聘崗位,最終有近百名畢業生簽約,200多名畢業生與招聘單位達成意向。
學校黨委書記尚寶平、校長劉興友走進現場,與多家招聘單位進行深入交流,與求職畢業生進行親切溝通,既感受到了招聘單位對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高度認可,也感受到了新時代大學生對未來工作的十足信心。
作為一所地方本科高校,新鄉學院一直堅持“以人為本、厚德強能、開放創新、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和“人本化、開放式、合作型、求錯位、接地氣”的辦學模式,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中心,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為導向,不斷完善育人體系,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服務地方能力。
特別是近年,學校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大力加強“創新引飛工程”“名師工程”等建設工作,立體構建“知識、能力、素質”三維育人體系,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專業知識好、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上手快可持續”的應用型人才。學校學生在國家級、省部級學科專業比賽中屢獲大獎,畢業生當年就業率一直穩居河南省高校前列。
“只有堅持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才能不斷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才能真正增強畢業生在面對困難時的就業信心。”劉興友校長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給高校畢業生整體就業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同時也為學校堅持內涵建設、加快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對劉興友校長的采訪,從這個話題開始。
多措并舉,推動畢業生穩就業
河南教育(高教):劉校長,您好!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高校的工作節奏,也打亂了畢業生的求職節奏。您如何看待這場疫情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影響?
劉興友:整體來說,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
一方面,我國今年的畢業生數量達到874萬,同比增加40萬,創歷史新高;另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活動大幅放緩,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用工需求下降,就業結構性矛盾持續存在。因此,勞動力市場在短期內會出現供需失衡。再加上畢業生就業現場招聘活動暫停或推遲,也直接影響了畢業生的求職與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針對疫情沖擊,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六穩”“六保”,首要的就是保就業,而高校畢業生是重點群體。據了解, 2月初至今,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下,各部門先后印發30多項惠及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文件,要求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以切實保障高校畢業生實現穩就業。
在這種背景下,新鄉學院全校上下提高站位,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把這項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全力以赴拓展就業渠道、搭建就業平臺、做好精準幫扶。同時,準確把握、靈活運用各級各類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確保今年的畢業生按時畢業、順利就業和學校的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河南教育(高教):新鄉學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劉興友:例如,學校要求二級學院作為畢業生就業的直接責任單位,認真細化就業工作方案,簽訂就業工作目標責任書,壓實工作責任,真實準確統計就業數據,想方設法為畢業生就業搭建平臺、提供機會;要求健全校內相關機構分工負責、協同推進、院系聯動、全員參與的工作機制,細化就業工作安排,精心組織就業活動,形成“人人關心畢業生就業、人人支持畢業生就業”的工作局面;要求相關單位用好“云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手機移動終端開展網絡就業工作;要求各學院把每一位畢業生放在心中,把每一位畢業生的特殊情況放在心中,針對其不同特點、不同情況,用心用情、精準施策,做好教育引導、幫扶服務。特別是對就業困難畢業生和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畢業生,學校建立畢業生就業幫扶臺賬,實行“一幫一”“一生一策”精準幫扶措施,增強其就業信心、提升其就業能力,確保不出現就業工作的“短板”。同時,學校把好用人單位質量關,確保提供的備選招聘崗位達到本專業學生人數的3倍。
可以說,面對疫情的沖擊,我們對做好今年的畢業生就業工作依然充滿信心。一方面,在黨中央的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趨穩向好,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恢復,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改變。學校在7月10日已經順利舉辦了一場現場招聘會。從現場反饋的情況來看,各用工單位已經恢復生產,對畢業生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學校近年不斷強化內涵建設,通過實施“創新引飛工程”等積極完善“三全育人”體系,進一步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讓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更有競爭力、更有自信心。
“創新引飛工程”,提升畢業生競爭力
河南教育(高教):您剛才提到學校實施了“創新引飛工程”,這是一項什么樣的“工程”?
劉興友:這是我們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善全員、全方位、全程育人體系和長效機制,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其目的是充分發揮教師在大學生的“思想引領”“成才規劃”“學習規劃”上的指導作用,將教書育人落到實處,通過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相結合,制度管理與言傳身教相結合,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學校在轉型發展過程中確定了“專業知識好、實踐能力強、基本素質高、上手快可持續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圍繞這個人才培養目標,學校根據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特點和對一流應用型高校的調查研究,進一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創新引飛工程”。這項“工程”注重學生個性化培養、因材施教,強調師生交流、互動平臺的搭建,著力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多元化需求,以“引導”代替“灌輸”,以“良師益友”代替“權威專家”,將知識傳授與職業規劃相結合、專業設計與全面發展相結合,真正做到了教育教學和實踐活動相輔相成。
經過一年的試點,學校于2017年初出臺了《新鄉學院創新引飛工程實施辦法》,并在2017級新生中全面開始實施。同年,學校分別聘任2016級導師565名、2017級導師697名。“工程”實施以來,效果顯著:2019年,學校學生在創新引飛導師指導下,在各類專業競賽中獲國家級一等獎18項、省級特等獎4項,完成10項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學校畢業生就業率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更重要的是,通過創新引飛導師的指導和幫助,學生整體上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學習習慣更加良好,熱愛學習、善于學習、主動學習的觀念更加深入。
河南教育(高教):在“創新引飛工程”中,創新引飛導師是一個關鍵?
劉興友:是的,創新引飛導師是“創新引飛工程”的直接落實者,是“三全”育人體系中的重要力量,是大學生思想的引路人、學習、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提高的指導與引導者,對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們學校嚴格創新引飛導師推薦聘任程序,制定了明確的創新引飛導師任職條件和推薦聘任方式。例如:每名導師一般指導一個年級的5~8名學生,四個年級加起來總數不能超過30名學生,突出對學生的個別指導。同時,學校制定了《新鄉學院創新引飛導師考核辦法》。考核內容包括對學生的思想引領、成才規劃、學習規劃和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生活能力的提升。
為激發導師的積極性,學校還制定了完善的保障激勵措施。例如:創新引飛導師考核結果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職務晉升、職稱評定的考評依據,學校根據創新引飛導師指導學生人數和年度考核結果發放創新引飛導師指導費等。
河南教育(高教):您提到的考核內容也就是創新引飛導師的工作職責吧?
劉興友:創新引飛導師的工作職責是“一個引領、兩項規劃和四種能力”。
“一個引領”即思想引領。導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定期與學生交流,及時了解發現并協同輔導員解決學生遇到的困惑和困難。
“兩項規劃”即成才規劃、學習規劃。導師要指導和幫助學生立足現實、立足自身,設定人生目標、制訂大學各階段計劃和職業生涯規劃,合理規劃好自己的時間,增強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要幫助學生制訂學習計劃、選課方案,優化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學科競賽、實習實踐、生產實習、撰寫專業論文等,尤其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
“四種能力”即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生活能力。導師要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提升學習能力;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學科或專業競賽、小發明、小制作實踐,讓學生積極融入教師的科技創新工作中,把大學生創新基金與教師的科研項目緊密對接。幫助學生積極參加生產勞動、社會實踐、專業實踐和創業實踐,養成熱愛勞動、熱心實踐、踏實肯干的好習慣,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指導學生針對現實情況找到行之有效的對策,并真正解決這些問題,不斷適應社會生活與職業需求。
導師在完成這些工作職責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提升了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勇于擔當,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河南教育(高教):您對還未就業的畢業生有哪些建議?
劉興友:我在學校今年的畢業典禮上曾講過,也是我對現在未就業的畢業生想講的。
一是敢于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的回信中,寄語廣大高校畢業生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做貢獻。這是對廣大畢業生的殷切期望,也應該是新時代青年的自覺追求、使命擔當。基層、邊疆大有可為,要有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的精神和追求。
二是艱苦奮斗。找工作是未就業大學生面臨的直接問題,他們承受的就業壓力比以往都大。但是,希望他們要展現90后的勇敢和倔強,通過奮斗改變現狀,就像當年創業的馬云,當下拼搏的網紅薇婭、帶貨一哥李佳琦,他們每一個自信的微笑都承載著咬緊牙關的堅持。他們的艱苦奮斗終將收獲美好未來。
三是臻于至善。經過疫情的洗禮,我們深刻體會到,要珍惜有限生命中的每一刻,微笑面對眼前的一切,然后努力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所以,要及時調整就業預期,先就業再擇業,第一份工作是畢業生踏入社會后的另一所大學,可以教會他們必要的工作技能和職業素養,也讓他們有機會體驗嘗試,逐漸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職業方向。然后,不斷提升自我,實現職業夢想。
責編:思 源